- 年份
- 2024(14619)
- 2023(20859)
- 2022(17449)
- 2021(16127)
- 2020(13473)
- 2019(30936)
- 2018(30656)
- 2017(58988)
- 2016(32259)
- 2015(36228)
- 2014(36085)
- 2013(35375)
- 2012(32167)
- 2011(28768)
- 2010(28779)
- 2009(26724)
- 2008(26406)
- 2007(23412)
- 2006(20677)
- 2005(18707)
- 学科
- 济(132621)
- 经济(132439)
- 业(109238)
- 管理(107789)
- 企(97029)
- 企业(97029)
- 方法(59805)
- 数学(48945)
- 数学方法(48193)
- 财(39684)
- 农(38195)
- 业经(37171)
- 中国(34410)
- 制(28466)
- 学(27483)
- 务(27201)
- 财务(27107)
- 财务管理(27062)
- 农业(26358)
- 企业财务(25669)
- 理论(25429)
- 和(24114)
- 地方(24079)
- 技术(23085)
- 环境(22403)
- 划(21683)
- 贸(21243)
- 贸易(21231)
- 体(20763)
- 易(20600)
- 机构
- 学院(460140)
- 大学(459035)
- 济(183406)
- 管理(182788)
- 经济(179495)
- 理学(157585)
- 理学院(155876)
- 管理学(152904)
- 管理学院(152058)
- 研究(149545)
- 中国(114232)
- 京(97927)
- 科学(92880)
- 财(87904)
- 农(75392)
- 所(74731)
- 财经(69700)
- 江(68828)
- 业大(68309)
- 中心(67835)
- 研究所(67702)
- 经(63342)
- 北京(61333)
- 范(59095)
- 农业(58891)
- 师范(58516)
- 经济学(55426)
- 州(55277)
- 院(54564)
- 财经大学(51696)
- 基金
- 项目(310178)
- 科学(245341)
- 研究(226257)
- 基金(226201)
- 家(196967)
- 国家(195305)
- 科学基金(169198)
- 社会(143281)
- 社会科(135771)
- 社会科学(135736)
- 省(121346)
- 基金项目(119091)
- 自然(110618)
- 自然科(108044)
- 自然科学(108021)
- 自然科学基金(106050)
- 教育(104539)
- 划(101519)
- 资助(93146)
- 编号(92071)
- 成果(74180)
- 重点(69447)
- 部(68149)
- 发(65539)
- 创(65482)
- 课题(63168)
- 创新(60763)
- 国家社会(59175)
- 科研(59090)
- 教育部(58639)
- 期刊
- 济(204520)
- 经济(204520)
- 研究(133149)
- 中国(88699)
- 学报(71849)
- 管理(71731)
- 财(70895)
- 农(69321)
- 科学(66678)
- 大学(55211)
- 学学(52003)
- 教育(49986)
- 农业(47534)
- 技术(42256)
- 融(39112)
- 金融(39112)
- 财经(34626)
- 业经(34554)
- 经济研究(31645)
- 经(29708)
- 问题(26826)
- 业(26815)
- 技术经济(23453)
- 图书(22245)
- 版(21824)
- 现代(21349)
- 科技(21301)
- 统计(20843)
- 资源(20729)
- 理论(20693)
共检索到6779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曦含 高原 虞吉海
组织视角的研究将企业采取低碳转型的动因归纳为组织内部因素,而生态视角则关注生态与组织的互动,但对环境压力如何转化为企业内部动机的演化机理缺乏深入剖析。文章以钢铁行业四个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理念形成的过程为例,结合行业发展及政策演变,通过扎根法解释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观念形成的制度化过程。研究表明:资源型企业低碳转型的制度化过程包括规制、规范和习惯化三个阶段;国家、行业和企业角色的主导作用是三个阶段的主要演化依据;制度化过程三阶段中,低碳行为的推行程度和低碳价值的内化程度各有不同。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多维度因素及其交互—低碳转型演化—转型结果”的作用路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红 刘东霞
选择山西省典型涉煤企业,通过深度访谈,应用多案例扎根分析探讨驱动资源型企业低碳创新行为的因素。结果显示,涉煤企业低碳创新行为驱动因素有:研发人员的创新动机、团队与组织创新环境、组织合作创新活动及宏观环境政策。对于涉煤企业,组织创新环境与创新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具有新的内涵;国有体制、国企及管理者的考核制度会限制涉煤企业的创新行为,管理者的创新与战略意识有积极作用;引导性政策有推动作用,但政府主导研发项目的拉动作用有限。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苏郁锋 吴能全 周翔
创业过程具有情境依赖性,发达国家情境中发展的创业理论过于强调创业行为的经济意义,忽略其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使创业理论迟迟得不到发展。改革开放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机会和约束并存的环境,独特的情境为发展创业理论提供良好的机会和依托。基于制度视角和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多案例归纳本土创业过程模型,该过程的核心是"创业者-机会-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包括内外两个机制:(1)内在机制围绕"制度约束-创业者-机会"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即创业行为以制度约束为起点,经历"畏-反思学习-效果推理"的心理过程,最终创造机会;(2)外在机制围绕"新创企业-制度演化-机会持续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即新创企业的制度创业策略影响制度演化并反过来为机会持续开发提供支持。研究归纳中国创业过程模式,将创业过程分为内外两个过程机制,进而揭示创业行为逐渐被淡化的社会和制度意义,对创业过程、创业认知、制度创业等领域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为创业者的策略选择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
创业过程 机会 制度视角 扎根理论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苏郁锋 吴能全 周翔
创业过程具有情境依赖性,发达国家情境中发展的创业理论过于强调创业行为的经济意义,忽略其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使创业理论迟迟得不到发展。改革开放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机会和约束并存的环境,独特的情境为发展创业理论提供良好的机会和依托。基于制度视角和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多案例归纳本土创业过程模型,该过程的核心是"创业者-机会-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包括内外两个机制:(1)内在机制围绕"制度约束-创业者-机会"之间的逻辑关系展开,即创业行为以制度约束为起点,经历"畏-反思学习-效果推理"的心理过程,最
关键词:
创业过程 机会 制度视角 扎根理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林艳 张欣婧
本文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进行阶段划分,选取4家案例企业,应用扎根理论对数字化转型的孕育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构建影响因素作用模型,并结合案例加以论证。结果表明:(1)在孕育阶段,市场驱动、创新驱动和政策驱动3个因素相互作用,构成转型的外部驱动力,而企业家精神和基础条件则是内在动力。(2)在实施阶段,资源投入力度、对外合作水平、组织柔性和管理机制对数字化转型起正向推动作用,路径依赖性则起阻碍作用,企业家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3)企业家精神是唯一的贯穿转型两个阶段的影响因素,但在不同阶段的内涵与表现有所不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小青 李秉廉 何玮萱 周建
在全球数字经济进入加速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系统推动我国企业数字化创新,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从数字化创新理论出发,基于康泰医学、广州银行、诺贝尔瓷砖3家企业访谈数据,采用扎根研究和多案例研究方法,借助NVivo12.0软件辅助编码,对数字化创新形成路径进行探析,提炼出驱动因素、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关键活动、数字化创新5个主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数字化创新路径这一核心范畴,进而构建企业数字化创新形成路径的理论模型。结论拓展和深化了数字经济环境下数字化创新理论研究,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彭伟 于小进 郑庆龄 祝振铎
社会创业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实现社会创业企业的成长是一个重要而尚未有效解决的难题。整合资源拼凑与组织合法性理论,以四家社会创业企业为样本进行多案例研究,旨在构建社会创业企业成长机制模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资源拼凑有助于社会创业企业获取不同的组织合法性,进而促进其成长。其中,实物拼凑、技能拼凑和市场拼凑有助于社会创业企业获取市场合法性,促进其经济层面的成长;制度拼凑与人力拼凑有助于社会创业企业获取社会合法性以推动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同时,在社会创业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资源拼凑促进合法性获取的途径有所差异,企业成长程度亦有区别。研究结论揭示了社会创业企业成长过程机理,为我国社会创业企业的成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贝 杨水利
基于扎根理论,选取15个智能制造典型案例,探索影响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市场需求、智能技术、智能装备资源、智能交互能力、智能服务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是影响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以及管理智能化的关键因素;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家精神是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分析5种智能制造模式,为相关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晓娴 张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创新发展和驱动产业升级的新动能。本文以陕汽集团为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探析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外部和内生因素,构建并阐释了数字化转型"双轮"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中,政策支持是主观能动性因素,政府应当加强对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和政策支持;内生因素归并集中于企业应当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平台搭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生产、管理、服务,促进协同创新和价值共创。
关键词:
装备制造企业 数字化 智能化 驱动机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颜军梅 万波 石军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金融支持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借鉴接力创新理论,首先提出金融接力支持概念,然后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提炼出5个主范畴:融资需求、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科技金融环境与科技金融服务,并确定金融接力支持为核心范畴,构建基于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的金融接力支持理论模型,提出金融接力支持促进机制,包括环境优化机制、信息交互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对接辅助机制与价值实现机制,并就提升政府与市场两大主体金融接力效率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陶小龙 刘珊 陈劲 郑湛
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转型升级往往伴随着创新生态圈成长,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耦合关系,但关于二者耦合关系的研究较为匮乏。通过对多个典型案例的扎根分析,研究发现,贸—工—技是资源条件受限型企业转型升级的理想路径。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个体,通过对外合作创新、创新群落培育、企业资源整合、创新群落架构优化,使生产型、零件型、主导型和互补型4种异质性企业创新群落通过联动效应产生聚合化创新,在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形成稳定的创新生态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雪原 刘成龙 王亚男
本文应用扎根理论,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三个主范畴、十四个副范畴。服务化需求主要包含财务目标、战略优势、客户需求(内)以及竞争压力、政策号召、全球环境(外);服务化行为主要包含技术、财力与组织资源优化和加强合作;服务化结果主要包含创新、生态、市场与关系管理绩效四方面。应用结构方程方法,验证三者关系,得出结论:主观意愿及外部产生刺激对服务化转型需求同样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充分激发服务化转型需求,才能促使其实际开展服务化活动。但受到结果延迟、质变要求以及外部扰动影响,行为对绩效影响力不高。绩效结果将影响其未来服务化转型动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雪原 刘成龙 王亚男
本文应用扎根理论,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三个主范畴、十四个副范畴。服务化需求主要包含财务目标、战略优势、客户需求(内)以及竞争压力、政策号召、全球环境(外);服务化行为主要包含技术、财力与组织资源优化和加强合作;服务化结果主要包含创新、生态、市场与关系管理绩效四方面。应用结构方程方法,验证三者关系,得出结论:主观意愿及外部产生刺激对服务化转型需求同样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充分激发服务化转型需求,才能促使其实际开展服务化活动。但受到结果延迟、质变要求以及外部扰动影响,行为对绩效影响力不高。绩效结果将影响其未来服务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蒋永康 梅强
知识转移粘滞现象会阻碍知识流动和分享,厘清知识转移粘滞的过程机制有助于进行高效的知识管控。通过对16家在孵企业的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知识转移粘滞过程机制的ISIA理论模型,具体包含知识启动粘滞、知识发送粘滞、知识互动粘滞和知识吸收粘滞4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8个子范畴。在此基础上,对理论模型进行饱和度检验,探讨主范畴的作用路径,并提出知识转移粘滞的管控措施。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知识转移粘滞理论体系,并为知识转移粘滞治理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唐鑛 刘华 柴静
现阶段,党和国家将创新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工会作为党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工会对企业生产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然而,对于企业工会如何促进企业创新,目前学界尚未有清晰和深入地解释。本文基于“嵌入—赋能”视角对4家制造型企业进行扎根理论的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构建出工会促进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工会对于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是由外部组织嵌入激活工会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外部力量和内生力量之间的高效联合,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给予“政策”、“思想”、“资源”的支持,又要立足工会自身优势与职能的发挥,对员工进行参与赋能、技术赋能与精神赋能,以此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素质,促进企业创新。此外,技术赋能是工会助力企业创新实践的核心维度,其重要性应给予高度地重视。通过深入挖掘企业工会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不仅有助于丰富现有工会助力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推进工会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