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78)
2023(14947)
2022(12278)
2021(11583)
2020(9357)
2019(20961)
2018(20553)
2017(39309)
2016(20510)
2015(22451)
2014(21631)
2013(20882)
2012(18757)
2011(16813)
2010(16472)
2009(14935)
2008(14040)
2007(12243)
2006(10237)
2005(8118)
作者
(53566)
(45151)
(44637)
(42604)
(28473)
(21654)
(20200)
(17462)
(17086)
(15727)
(15233)
(15154)
(14062)
(13744)
(13598)
(13467)
(13243)
(13148)
(12806)
(12741)
(10917)
(10734)
(10670)
(10384)
(10200)
(9946)
(9836)
(9764)
(8960)
(8946)
学科
(79283)
经济(79202)
(64015)
管理(60985)
(49482)
企业(49482)
方法(35666)
(34375)
数学(31372)
数学方法(30937)
农业(23328)
中国(22302)
业经(21512)
(20988)
技术(18800)
地方(16259)
(15611)
(14317)
技术管理(12933)
理论(12749)
(12633)
(12620)
银行(12606)
财务(12593)
财务管理(12569)
(12429)
贸易(12420)
(12106)
环境(12057)
(12030)
机构
学院(275554)
大学(270780)
(112335)
管理(111930)
经济(110105)
理学(98159)
理学院(97196)
管理学(95592)
管理学院(95043)
研究(85355)
中国(64215)
(53464)
科学(51510)
(50170)
(46043)
中心(41663)
财经(40760)
业大(40571)
(39954)
(39369)
(37402)
研究所(36122)
(35810)
师范(35484)
经济学(34899)
农业(34509)
(32099)
北京(32012)
经济学院(31620)
(31377)
基金
项目(199672)
科学(160671)
研究(149430)
基金(146667)
(126871)
国家(125732)
科学基金(110411)
社会(98480)
社会科(93229)
社会科学(93208)
(79937)
基金项目(78284)
自然(69586)
教育(68763)
自然科(67975)
自然科学(67956)
自然科学基金(66760)
(65985)
编号(60276)
资助(56884)
成果(47005)
(46844)
重点(44438)
(44234)
(44003)
创新(42965)
国家社会(41539)
课题(40789)
(38726)
教育部(38699)
期刊
(119758)
经济(119758)
研究(72647)
中国(54104)
(46944)
管理(40369)
学报(39991)
科学(39107)
(38337)
大学(31755)
农业(31317)
学学(30055)
教育(29838)
技术(24839)
业经(24577)
(24181)
金融(24181)
财经(19269)
经济研究(18322)
(16675)
问题(15772)
科技(14845)
(14242)
(13859)
技术经济(13299)
资源(13012)
图书(12254)
(12139)
商业(12111)
现代(11734)
共检索到387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自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乡成为国家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资源下乡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主旨在于能够动员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激活村庄自治活力。实证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通过平衡规则输入与行政赋权充分发挥乡村自主性进行机制创新。乡村两级通过转化国家资源配置规则、协商民主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将政治领导与社会动员结合等方式实现精英吸纳和资源有效输入,激活了乡村自主性。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将下乡资源转化为村庄公共事务重塑乡村社会的利益关联以激活村民自治,在此过程中对关键性节点进行弹性化督查以激活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明确动员的对象和内容,用村民组织化动员替代科层制内部的政治动员,真正实现将下乡资源转化为动员农民组织和参与的物质基础和事务抓手,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机制提供启示和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万莎  
自农业税费取消后,资源下乡成为国家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国家通过资源下乡实现村庄有效治理的主旨在于能够动员村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激活村庄自治活力。实证研究发现,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通过平衡规则输入与行政赋权充分发挥乡村自主性进行机制创新。乡村两级通过转化国家资源配置规则、协商民主融入村民自治组织、将政治领导与社会动员结合等方式实现精英吸纳和资源有效输入,激活了乡村自主性。资源下乡实现村民动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将下乡资源转化为村庄公共事务重塑乡村社会的利益关联以激活村民自治,在此过程中对关键性节点进行弹性化督查以激活基层干部的主体性,明确动员的对象和内容,用村民组织化动员替代科层制内部的政治动员,真正实现将下乡资源转化为动员农民组织和参与的物质基础和事务抓手,为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机制提供启示和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陆文荣  卢汉龙  
部门下乡和资本下乡使当前农村产生了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基于这种结构,农户借用村庄既有的合作资源建构了村庄发展的自主性,最后又维护并再造了村庄合作。作为部门和资本下乡的意外结果,这种再合作值得重视。由此得到启示:部门和资本下乡为村庄再合作提供了机遇,农户的组织化应当成为部门和资本下乡的前提。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梁婷婷  谭波  
区别于传统旅游经济模式,乡村经济发展强调对区域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对乡村自然资源的破坏。为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理念,民宿作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采取科学的民宿设计与规划方案,以满足生态旅游视角下人们对乡村民宿的不同需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不仅有利于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本文结合非遗文化保护提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与对策,为非遗保护与文化振兴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粟琛   唐承财   张旭   李茁   董宸旸  
[目的]定量分析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分析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展问题,寻找北京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新思路,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方法]以北京市平谷区、怀柔区与延庆区的乡村民宿为案例,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评价体系,汇总整理165户调研数据,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民宿36户作为典型案例,定量分析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以富民指数方式展现北京市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展情况,研判限制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发挥的主要问题,提出乡村民宿富民效应提升路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民宿业对当地居民的收入产生了正向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提升,民宿产业水平积极赋能富民效应发展,带动就业能力强。[结论]北京乡村民宿富民效应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限制富民效应更好发挥,提出从民宿社区联动、深挖文化内涵、特色化发展、多元化经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升乡村民宿富民效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肖菊梅  周婷  赵洁岩  
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得以明显改善,但教师专业发展仍存在资源匮乏、培训渠道单一和学习支持体系欠缺等不足。近年来,教育公益组织的兴起适应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改变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教育公益组织在参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时面临着物资嵌入空间窄化、成员关系补偿弱化、文化框架搭建空心化等窘境。为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可借助资源动员理论的"资源动员"、"成员动员"与"框架动员"作为分析框架,探寻公益组织助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转向,即多渠募集,健全"分层式"公益筹资机制;内外兼修,构建"复合型"社会关系网络;以柔克刚,重塑"生态型"价值目标框架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武红霞  
伴随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前往世界各地旅游成为人们假期出行的时尚选择。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古已有之。严格来说,我国的乡村旅游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于二十一世纪,形成了农家乐、田园农业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洋家乐等主要发展模式。国家支持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继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党和国家的又一重要举措,为全国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是乡村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延菲   何爱霞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乡村生态教育。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生态观指导下,通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法,对典型案例J村的生态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空间实践表现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表象的形成得益于教育目标对乡村生态的抽象规约,而教育方式与村民状态的动态平衡促成了表征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统一,最终实现了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由此,乡村生态教育可以建构出到田野中挖掘教育内容、从需要中筛选教育目标、在交流中探索教育方式的三元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航   王杰   齐顾波  
引进乡村职业经理人是以专业经营型人才发展集体经济的创新探索,但不少人才在基层面临自主性不足的困境。基于结构与互动的综合视角,乡村职业经理人的自主性困境是自身权能弱势与主体互动不畅共同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构建赋权与嵌入的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框架,并基于三个地方实践案例,考察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过程。本文研究发现: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经历了名义自主性生成(正式赋权)、在地自主性生成(嵌入激发赋权)与自主性再生产(绩效强化自主性)三个阶段。有别于现代企业职业经理人通过正式制度获取自主性,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不仅需要正式制度保障,还需要与基层社会良性互动。人才与基层社会以及产业的良性互动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基本逻辑。其中,专业性是自主性生成的根本依托,赋权是自主性生成的关键步骤,嵌入是自主性生成的策略保障,渐进性是自主性生成的过程特征。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政府与村集体赋权、人才柔性嵌入与政策嵌入等方面对推动乡村职业经理人自主性生成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宇阳  
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的重要路径。从嵌入性视角出发,在数字治理技术供给乡村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认知、行政、文化以及关系的嵌入。然而,由于数字鸿沟下农民数字认知不足、“数字锦标赛”下的“数字政绩”激励、“外生性”数字治理的地方排斥、“数字脱域”下“基层-农民”关系脱嵌等原因,当前我国乡村数字治理存在一定的认知嵌入不足、行政嵌入过度、文化嵌入缺位以及关系嵌入弱化等多重困境。应该有序推进数字治理、普及乡村数字教育,改善乡村数字治理考核体系,促进乡村本土治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治理,多途径增进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农民”关系,以此塑造良好的嵌入性环境,真正实现有效乡村数字治理。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瑜婷  何建佳  刘举胜  
本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合作双方合作利益分配不均衡、合作关系不稳定等现实困境,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居民-开发商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了合作双方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合作路径演化问题,同时,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影响合作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资源开发中,合作双方的策略选择既与初始博弈支付矩阵有关,也与合作双方策略选择的初始参数设置有关。其中,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合作收益系数、增大政府补贴、增大违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沈军  陈章  丁翠娟  
强化大数据在乡村教育治理中的作用,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和实现路径。通过透析乡村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梳理了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治理机制现代化、整体治理机制形成、消解治理主体间权力支配冲突、强化数据为支撑的治理理念的价值,并通过透析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组件及其作用方式,形成了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结构模型。同时提出,要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乡村教育治理机制,需借助教育信息化2.0行动,布局支持乡村教育治理的数据收集体系;强化"证据为本"的治理理念,实现基于数据的乡村教育组件多向度交互,探索以数据为基础的多元利益主体的分权机制,坚持以区域试点为基础的梯次发展策略,构建乡村信息技术应用生态,形成数据为支撑的乡村教育治理环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建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乡村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推动乡村地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之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必须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建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对乡村生态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能够有效的提升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水平,以及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民坤   宋韵   邓小桂   任莉莉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探讨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让村民有序参与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乡村旅游可以打破乡村封闭性,重构乡村社会,而村民的观念和行为受到其社会网络的深刻塑造,因此,社会网络重构视角下旅游如何驱动村民参与治理值得深入研究。论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通过两个递进的研究探讨“发展乡村旅游—重构乡村社会网络—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是否成立,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发展旅游能够提升乡村亲缘—地缘—业缘网络的规模、异质性及村民的网络位置,增强网络中村民的交流频率、信任强度,促进信息共享,从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重构乡村社会网络,进而,社会网络从信息获取、集体监督、榜样引导、共同体意识4个渠道影响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2)参与旅游经营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受业缘网络和地缘网络的促进效应较强,未参与旅游经营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受地缘网络和亲缘网络的影响较强;(3)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活动的类型呈现出“文化建设参与>环境保护参与>政治建设参与>经济建设参与>社会服务参与”的特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