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5)
- 2023(7394)
- 2022(6279)
- 2021(5581)
- 2020(4686)
- 2019(10517)
- 2018(10438)
- 2017(20028)
- 2016(10432)
- 2015(11927)
- 2014(11682)
- 2013(11714)
- 2012(11164)
- 2011(10408)
- 2010(10411)
- 2009(9763)
- 2008(9164)
- 2007(8016)
- 2006(7521)
- 2005(6760)
- 学科
- 济(68033)
- 经济(67994)
- 管理(31725)
- 业(23060)
- 地方(22537)
- 方法(18642)
- 企(17068)
- 企业(17068)
- 数学(16406)
- 数学方法(16292)
- 环境(14615)
- 农(14475)
- 地方经济(14009)
- 中国(13167)
- 业经(12224)
- 学(12146)
- 农业(10353)
- 资源(10338)
- 和(8996)
- 划(8805)
- 财(8450)
- 经济学(8422)
- 发(8339)
- 制(7998)
- 融(6870)
- 金融(6868)
- 贸(6802)
- 贸易(6797)
- 体(6794)
- 产业(6617)
- 机构
- 学院(154760)
- 大学(153091)
- 济(73370)
- 经济(71897)
- 管理(58111)
- 研究(56644)
- 理学(49506)
- 理学院(48911)
- 管理学(48219)
- 管理学院(47921)
- 中国(42347)
- 科学(33850)
- 京(32199)
- 财(29475)
- 所(28466)
- 中心(25942)
- 研究所(25749)
- 江(24759)
- 农(23769)
- 财经(23350)
- 经济学(23056)
- 范(21609)
- 师范(21486)
- 业大(21033)
- 经(20870)
- 经济学院(20347)
- 院(20319)
- 北京(20005)
- 州(19527)
- 省(18942)
- 基金
- 项目(102702)
- 科学(80768)
- 研究(76840)
- 基金(73325)
- 家(62741)
- 国家(62217)
- 科学基金(53747)
- 社会(50839)
- 社会科(48092)
- 社会科学(48076)
- 省(43000)
- 基金项目(39399)
- 划(33411)
- 教育(32921)
- 自然(32787)
- 自然科(31746)
- 自然科学(31736)
- 自然科学基金(31113)
- 编号(30942)
- 资助(29371)
- 发(25018)
- 成果(24235)
- 重点(22906)
- 部(21805)
- 课题(21444)
- 国家社会(21115)
- 创(20731)
- 发展(20631)
- 展(20314)
- 创新(19561)
共检索到244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建玲 王青
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采用2008年陕西省10市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陕西省十市区2008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函数测算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值,分析了陕西省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鸡、咸阳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西安、延安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但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度最低;榆林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和经济也在向协调方向发展;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馨 吴文恒
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陕西作为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更需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通过5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多角度评价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城市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城市分布格局,西安与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各个驱动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子系统的得分极差最大,充分反映了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在协调度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分布呈现四个组团。在未来发展中,应当依据三大区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协调度 陕西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馨 吴文恒
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陕西作为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更需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通过5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多角度评价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城市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城市分布格局,西安与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各个驱动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子系统的得分极差最大,充分反映了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在协调度的综合影响下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协调度 陕西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晓梅 崔海潮 何磊
资源型城市因其建立与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关系失调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协调城乡发展对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城乡关系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榆林市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城乡关系 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刚 沈镭 刘晓洁 余小东 李昂达 张菲菲 郑华玉
榆林市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资源富集、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三大特性叠加,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对1990年~2004年榆林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库兹涅茨(EKC)特性。建立环境综合污染水平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榆林市经济发展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EKC曲线。该曲线具有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相似的特点,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EKC曲线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永祥 吴成基
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旅游近年来得到了很大重视,但随之凸现出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应用专家评价法对陕西省25处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其所属的五种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类型。结果表明,保护不好必然带来利用不好。评价将其划分为保护利用偏差型、保护偏好利用偏差型、保护利用一般型、保护偏好利用一般型、保护利用偏好型5种类型,各种类型遗迹点的评价特征值分布显示出各自的聚居范围,建立的几何图法则有助于精确解析问题。在评价因子的选取时兼顾了资源对象、环境对象与组织对象3个方面。结合中国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实际,保护评价选出7个因子,利用评价选取了6个因子,这些因子基本涵盖了协调地质遗迹保...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沈明 沈镭 张超 刘立涛 钟帅
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战略基地和大西北生态脆弱区,陕西省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能力关乎国家能源和生态安全,探究陕西省能源供给与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3E)的协调性及关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能源供给为切入点对陕西省3E现状进行定性分析,推断能源供给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选取25个指标构建3E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及各子系统之间协调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能源供给、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间具有较高的协调性;(2)陕西省能源供给、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关系波动大;(3)能源供给、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度对能源供给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彭永祥 吴成基
地质遗迹是具有科学、旅游、科普及环境教育等多种价值的独特自然资源。现实中,在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顾此失彼的不协调现象,这种不协调体现在3方面:一是保护与利用的程度之间;二是各种利用方式之间;三是保护利用程度与资源品位之间。据此对区域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协调性分类,可与常用的成因分类相互补充。陕西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类型有单一保护型、单一开发型、保护利用双差型与正在协调型等,基本反映出目前主要的协调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协调策略:应尽快制定地质遗迹保护法,统一宏观管理体系,建立起权威的国家级和省级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体系;根据实地情况选择相应规范的微观管理模式,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汪振双 赵宁 苏昊林
以山东省水泥行业为例,对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能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耦合发展度模型对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2010年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然而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出现波动。
关键词:
能源 经济 环境 耦合协调度 水泥行业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丽娜 王佳 赵国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陕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地区,科学评价彬县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协调状况,对于探讨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引入熵权法客观赋值,分析评价了彬县从2000-2009年之间的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状况,结论为资源环境问题是彬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大优势资源开发规模、依靠科技进步、完善资源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慧
本文提出“综合效益协调度”和“综合效益协同度”两个新指数。分别用来衡量综合效益发展水平及发展过程的协调程度。同时,选取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指标群,对陕西省各地市“八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水平、综合效益协调程度、综合效益递增幅度及递增过程中的协同程度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
关键词:
综合效益 综合效益协调度 综合效益协同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彦龙 李同昇 李梦雪 陈云莎 王昭 赵新政
探讨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陕西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党晶晶 姚顺波 黄华
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许新利
土地整治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要手段。生态保护是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土地整治活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其实施过程中,若违反自然规律,或采用不合理的整治措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影响生产和生活。因此,须把握好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土地整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玉霞 滕玉浩 潘炳煌 吴敏睫 陈玲玲
城市旅游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一致性,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论文以江苏省13个城市为例,建立2015—2019年旅游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市旅游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度,并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对协调度进行聚类分析,讨论江苏城市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南京、无锡、苏州三市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耦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最高,且2013年后协调度的增幅和增速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和泰州的整体协调度最低,且提升缓慢。从空间上看,江苏南部五市中,镇江的社会、环境以及常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略弱,江苏北部五市以徐州城市旅游发展协调性最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