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36)
- 2023(11305)
- 2022(9171)
- 2021(8714)
- 2020(7188)
- 2019(16376)
- 2018(15991)
- 2017(31469)
- 2016(16482)
- 2015(17994)
- 2014(17575)
- 2013(17134)
- 2012(15312)
- 2011(13566)
- 2010(13151)
- 2009(11697)
- 2008(11142)
- 2007(9775)
- 2006(8309)
- 2005(6756)
- 学科
- 济(77547)
- 经济(77484)
- 业(53586)
- 农(49613)
- 管理(44042)
- 农业(33061)
- 方法(32957)
- 企(32367)
- 企业(32367)
- 数学(30352)
- 数学方法(29993)
- 业经(21653)
- 财(17124)
- 中国(16929)
- 地方(13815)
- 制(12816)
- 农业经济(12397)
- 发(11617)
- 贸(10961)
- 贸易(10959)
- 易(10738)
- 务(10737)
- 财务(10700)
- 财务管理(10680)
- 技术(10411)
- 企业财务(10245)
- 策(9994)
- 学(9770)
- 银(9630)
- 银行(9624)
- 机构
- 学院(223842)
- 大学(218541)
- 济(97883)
- 经济(96246)
- 管理(93514)
- 理学(82374)
- 理学院(81698)
- 管理学(80361)
- 管理学院(79966)
- 研究(67003)
- 中国(53428)
- 农(52913)
- 京(42398)
- 财(41414)
- 农业(40069)
- 科学(39192)
- 业大(38675)
- 中心(34889)
- 财经(34140)
- 经(31542)
- 江(31208)
- 所(30455)
- 经济学(30236)
- 研究所(27858)
- 经济管理(27816)
- 经济学院(27608)
- 范(26587)
- 师范(26351)
- 财经大学(25429)
- 农业大学(25322)
- 基金
- 项目(162422)
- 科学(130477)
- 基金(121334)
- 研究(120927)
- 家(104507)
- 国家(103567)
- 科学基金(91270)
- 社会(80950)
- 社会科(76662)
- 社会科学(76643)
- 基金项目(65039)
- 省(63762)
- 自然(57404)
- 自然科(56136)
- 自然科学(56125)
- 自然科学基金(55106)
- 教育(53977)
- 划(51796)
- 编号(49330)
- 资助(47817)
- 成果(37172)
- 部(36744)
- 发(35431)
- 重点(35329)
- 国家社会(34813)
- 创(34313)
- 人文(32227)
- 农(32169)
- 创新(32030)
- 教育部(31943)
- 期刊
- 济(103565)
- 经济(103565)
- 农(58125)
- 研究(56883)
- 农业(39797)
- 中国(38046)
- 学报(31994)
- 科学(30919)
- 财(30841)
- 管理(28239)
- 大学(26659)
- 学学(25746)
- 业经(24575)
- 融(22374)
- 金融(22374)
- 技术(19317)
- 业(17522)
- 财经(16038)
- 问题(15446)
- 教育(14666)
- 农业经济(14539)
- 经济研究(14253)
- 农村(14141)
- 村(14141)
- 经(13734)
- 版(12689)
- 世界(11705)
- 经济问题(11315)
- 统计(10958)
- 技术经济(10945)
共检索到3084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东丽 蔡银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住房状况得以改善的同时,住房配置差异持续强化,从而催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利用武汉市城中村和城郊村共813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在采用T检验、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并比较城中村与城郊村农民住房配置差异的基础上,运用非线性Blinder-Oaxaca回归分解法分析家庭资本禀赋和区位条件对城中村与城郊村农民住房配置差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在同等资本禀赋水平下,城中村与城郊村农民住房配置存在显著差异;城中村内部农民住房面积配置差异程度大于城郊村农民,而住房条件配置差异则稍小于城郊村农民;城中村与城郊村农民之间的住房面积配置差异主要取决于其资本禀赋异质(58.62%),而住房条件配置差异则主要源于区位条件驱动(57.77%)。为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改善农民住房状况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要注重对弱势群体居住状况的改善和农民资本禀赋积累,加强引导农民建设合理适度住房,完善城郊村公共基础设施和住房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来加强中心村建设和管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朝阳市《城中村、城郊村集体资产处置对策研究》课题组 谢平
城中村、城郊村所处地理位置特殊,集体经济发展环境得天独厚,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成果的辐射下,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集体经济实力较强,资产存量较大。处置好城中村、城郊村的集体资产,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利益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党是不是执政为民和践行三个代表的政治问题,以及能否继续保持农村稳定大局的社会问题。目前,对"城中村""、城郊村"这个我国特有的社会化产物的资产处置问题,国内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一些学者正陷于理论和国家法律政策的盲区之中,各地在工作中也基本处于边摸索边干的状态。本课题从朝阳市的实际出发,针对全市城中村改造阻碍因素中的症结,研究提出城...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彬彬
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差异问题目前仍然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外出农民工处于劣势地位,尤其是女性外出农民工。本文使用2011年和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外出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与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2011年,男性外出农民工的"三险""五险"和"五险一金"的参与率均低于女性。到了2016年,外出农民工整体城镇社保参与率有所提高,且性别差异呈现缩小趋势。"社保选择模型"揭示了男性的参保倾向较低,使得女性社保参与率比男性高,但是,扩展的Blinder-Oaxaca分解进一步证实就业特征的差异(女性处于弱势)使得社保参与率的性别差异显著缩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聪 宋志达 郑思齐
基于北京市"城中村"微观调研数据,本研究对农民工住房需求特征进行分析,测算出农民工住房需求具有较低的收入弹性,发现社会融合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该影响存在群体间差异和代际差别,进一步利用将住房支出进行分解来识别农民工对居住空间和住房周边区位特征的细分需求特征。并结合实证研究的发现为城乡一体化的住房保障体系优化提供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住房需求 住房保障 空间 区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聪 宋志达 郑思齐
基于北京市"城中村"微观调研数据,本研究对农民工住房需求特征进行分析,测算出农民工住房需求具有较低的收入弹性,发现社会融合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该影响存在群体间差异和代际差别,进一步利用将住房支出进行分解来识别农民工对居住空间和住房周边区位特征的细分需求特征。并结合实证研究的发现为城乡一体化的住房保障体系优化提供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住房需求 住房保障 空间 区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得利
“城中村”已经是我国许多城市所特有的现象,大部分失地农民往往身处着“耕作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尴尬境遇。本文通过对河南郑州某城中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存在诸多问题: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难以融入城市、土地资产流失严重、家庭生活保障水平低等,进而提出保证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需采取“经济补偿、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三者相互协同的综合措施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关键词:
城中村 失地农民 可持续生计 城镇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红
“城中村”的农民分化是以职业分化为基础的。丧失土地将对农民产生一个推力,即使其职业类型由传统的农业推向非农产业;而城镇的“华灯效应”叉将对失地农民产生一个拉力,将其拉向城镇就业。在这个过程中,职业的分化将直接导致农民群体内部的分化。但是,根据我们对陕西六个“城中村”的调查,农民职业的分化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农民除农业生产外没有一技之长。现阶段,“城中村”农民陷于“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的尴尬境地。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网络,成为“城中村”农民的根本出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玲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是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目标中的二级目标。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西安市城中村涉及村落、人口、区域及可耕地面积都在呈递减趋势,但围绕改造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却呈多样化态势。问题的累积表明,城乡之间的开放维度这个结构性背景没有发生根本性变更,城中村地理空间城市化而社区管理边缘化所引发的农民的悖论心理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具体表现为:农民朝城市单向线性流动与失去土地的困窘焦虑相伴、农民接受城市文化洗礼与心理上的弱势认同并存、融入城市的期望与新身份模糊同在。
关键词:
国际化大都市 城中村农民 悖论心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金秋 贾俊民
基于市民身份的社会学视角,以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的演变效果为焦点,提出了一个市民性的六因子概念模型:市民理性精神、市民职业性、市民生活方式、市民社会保障性、市民社会参与性及市民政治自治性。从保定市薛刘营村抽取267位村民收集数据资料,分别用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对数据资料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村民市民化六个维度的演变呈现出不同步性;同时,这六个因子又共同组成了一个更高级因子——市民性的完整表征。最后提出需要通过市民教育、就业服务、完善市民权制度和建立市民化监测指标体系来进一步促进城中村村民的市民化进程。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孙雪梅 翟宝辉
城中村是城市规模扩张时期留下的未进行土地性质转用和基础设施覆盖的农村地区,集聚了大量低收入租赁人口,对该群体聚居状况进行分析对下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北京市住房抽样调查数据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城中村租赁人口居住面积小、环境差,同乡、同村、同业熟人聚居,居住要求低、满意度高,无长期居住打算,在城中村改造中处于劣势地位,面临频繁迁移的窘况。最后,基于以上特征提出解决城中村租赁人口居住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中村 租赁人口 居住特征 城中村改造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漆畅青 何帆
随着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所谓的城中村现象。对此,我们调查了宁波市鄞州区的两个近郊村落流动人口家庭的住房状况,并将之与联合国人居署对贫民窟的定义进行比较后发现:在人均住房面积、卫生设施和住房使用权等方面,城中村均达不到联合国人居署的标准;而在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住房质量等方面,城中村则明显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针对这种结果,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城中村 住房状况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志 丁士军 吴海涛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中村居民市民化问题逐渐凸显。研究表明,影响城中村居民市民化意愿的根本性因素还是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因此,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合理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完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居民待遇差距;同时为"新市民"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培训,保证他们拥有稳定收入来源和风险应对策略;并着力营造新老市民间的良好氛围,让"新市民"真正在城市找到归属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成得礼
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城中村改造的理念和政策进行反思。基于对部分大中城市的城中村及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城中村在促进失地农民生计资产积累和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城中村改造必须坚持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不能破坏城中村原有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机理,同时就如何推动城中村发展、进化直至蜕变为真正的城市提出建议。
关键词:
城中村 失地农民 可持续生计 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叶裕民 牛楠
"突进式"的"整体拆除-搬迁-重建",是当前政府部门主导城中村改造的最主要模式,这种改造模式往往会遇到很强的社会阻力,政策效果难以实现。本文通过农民工住宅选择的理论模型,从微观视角解释城中村存在和当前"突进式"改造模式预期效果难以实现的原因。通过对2007年和2009年北京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户籍制度约束下,农民工住宅选择具有就业趋向和租金规避特征,并导致其偏好在城中村居住。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利益导向观念,最大可能地考虑公共利益,由"突进式"整体改造模式向"渐进式"综合改良模式转变,是城中村改造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
城中村改造 农民工住宅选择 户籍制度约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银莺 张小珲 杨青
地方政府及开发商权衡城中村更新的经济成本后形成以家庭人口或农房初始面积为基底的补偿策略。两类补偿分别侧重村民的成员权和住房资产累积量,相对获益群体及村民政策满意度存在分化,识别其差异及关联性可为缓解补偿纠纷及后续政策优化提供参考。本文在武汉市开展城中村更新的典型调查,比较住房补偿基底选取对村民住房资产及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按家庭人口补偿的村民家庭户均还建住房较初始农房面积减少129.80 m~2,而按住房初始面积还建的村民家庭住房面积与更新前变化不大,仅减少14.74 m~2。(2)按人口补偿城中村更新还建后村民家庭之间的住房资产趋近,相对剥夺指数从0.41降至0.10;按住房面积补偿的城中村村民的住房资产相对剥夺指数则从0.51提升到更新后的0.54,家庭之间的住房资产差距略有增强。(3)按人口补偿使城中村原农房面积低于400 m~2的村民家庭住房面积有较大增加,其政策满意度高;而按住房初始面积还建的城中村,原农房面积在200 m~2以下的村民家庭相对受损,还建后住房资产相对剥夺指数增加,其政策满意度低。(4)人口补偿方案考虑到原农房面积较低家庭宅基地的空间发展权,同时避免对抢建加盖等形成的超额面积过度补偿;按住房初始面积补偿则有利于原农房面积较大的村民家庭,但忽略了原农房面积较少家庭参与城中村更新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权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