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59)
2023(10587)
2022(8822)
2021(8208)
2020(7039)
2019(16412)
2018(15876)
2017(30567)
2016(16420)
2015(19091)
2014(19068)
2013(19029)
2012(17938)
2011(16341)
2010(16240)
2009(15182)
2008(15284)
2007(13707)
2006(11771)
2005(10763)
作者
(48339)
(40795)
(40747)
(38968)
(25986)
(19507)
(18457)
(15956)
(15225)
(14271)
(13969)
(13494)
(13160)
(12924)
(12813)
(12735)
(12210)
(12063)
(11838)
(11800)
(10133)
(10017)
(9969)
(9306)
(9193)
(9145)
(8984)
(8815)
(8282)
(8137)
学科
(77142)
经济(77073)
(48989)
管理(47575)
(38250)
企业(38250)
方法(37231)
数学(33712)
数学方法(33516)
中国(23809)
(20673)
(19729)
(16857)
贸易(16850)
(16495)
技术(15393)
业经(14445)
农业(14121)
(13963)
(13862)
(12315)
金融(12313)
(12219)
银行(12191)
(11971)
财务(11948)
地方(11936)
财务管理(11920)
(11708)
企业财务(11392)
机构
大学(250332)
学院(247024)
(116047)
经济(114145)
管理(94173)
研究(89264)
理学(81362)
理学院(80470)
管理学(79383)
管理学院(78898)
中国(68574)
(52940)
科学(51724)
(50872)
(45662)
(41701)
研究所(41651)
财经(41330)
中心(40273)
经济学(38419)
(37923)
业大(35285)
经济学院(35052)
(34962)
北京(34034)
农业(33005)
(31351)
财经大学(30980)
(30938)
师范(30658)
基金
项目(163630)
科学(129705)
基金(121989)
研究(119417)
(106886)
国家(106088)
科学基金(90100)
社会(79275)
社会科(75337)
社会科学(75316)
基金项目(63765)
(60310)
自然(56063)
自然科(54814)
自然科学(54796)
教育(54548)
自然科学基金(53897)
(51954)
资助(50510)
编号(45959)
(38849)
成果(37427)
重点(37214)
(35548)
国家社会(34688)
(34653)
教育部(33529)
创新(32533)
中国(32335)
人文(31761)
期刊
(119877)
经济(119877)
研究(75093)
中国(47589)
(39135)
学报(38301)
(37266)
科学(36215)
管理(32610)
大学(29076)
学学(27393)
农业(25740)
(22918)
金融(22918)
教育(22740)
技术(22426)
财经(21508)
经济研究(21320)
(18667)
业经(16818)
问题(16558)
(16079)
(15383)
技术经济(14829)
世界(14488)
国际(13913)
统计(12313)
科技(11290)
理论(11091)
(11089)
共检索到364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姚战琪  夏杰长  
本文主要分析在中国转型期的投资、人力资本、技术存量的变化、城市化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分析显示,现阶段影响中国就业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资的增加、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的提升,其他因素对就业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的现实意义是,制定符合中国资源禀赋特点的技术发展路径是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替代作用的重要措施。放松资本、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管制和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也是发挥市场化就业形成机制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因素。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利  王振兴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就业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弹性较大。长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促进作用,但短期内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破坏效应。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波动性,这可能是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产生了影响,且这种影响在初期对就业变化的贡献率可能高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德禄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不是就业数量问题,而是就业质量问题。大学生就业与生产效率关系密切,因此文章将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产业升级3个效率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变量引入大学生就业模型,并对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比重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及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性;(2)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效应在时间轴的表现强于省级截面轴;(3)大学生就业对提高资本深化产出效率意义重大,但资本深化拉动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不够显著;(4)产业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不能独立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并且与区域生产效率正相关。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先海  杨君  肖明月  
本文使用CES生产函数推导了资本回报率变动的分解公式,发现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以及乘数效应是影响资本回报率的主要因素。然后使用1969~2008年的数据计算了美国的资本深化、资本回报率和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并对美国资本回报率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美国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幅度小于资本深化的幅度,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为负;资本深化在短期可以提高资本的回报率,长期却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且乘数效应放大了这种影响;技术进步则在长期提高资本的回报率。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文举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将1990~2004年间中国各省的劳动生产率变化分解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变化三个部分,分析了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通过相对趋同测试探讨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化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效率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都促进了中国各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资本深化的贡献最大;中国省际劳动生产率增长差距在此期间显著地扩大了,其中,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是其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和资本深化的省际差异却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源源  
利用中国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就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短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收缩效应";在长期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扩张效应"。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作用较小,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影响作用的程度逐渐减弱。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春燕  
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技术进步通过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对就业产生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之中有不同的表现,在短期之中技术的进步会减少就业,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各个方面的调整,在长期之中又会促进就业的增长,技术进步通过提高资本存量促进了就业的增长,而在我们所考虑的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中,技术进步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却没有相应地促进就业,这就要求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就业的作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徐方  
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支出结合起来,主要通过建立时变参数模型,利用我国2000~2014年的数据,对比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政府支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加快我国技术进步的速度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政府科技投入结构和加强对科技资金的管理以及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叶仁荪  王光栋  王雷  
本文结合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了各省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用以度量广义技术进步,并对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以及不同技术进步路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虽然技术进步有助于三次产业间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但实证结果显示现阶段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举措就不利于实现就业的增长,但通过促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等手段,政府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取向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就业的增长,可以抑制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的挤出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雪萍  李丹青  
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就业,坚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对策。该文基于2008-2013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不变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模型,对各区域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损失效应,表现为促进就业增加;而在东部地区,技术进步的就业损失效应则大于就业创造效应,表现为减少就业。此外,技术进步对各区域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要实行技术进步的区域化战略,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来推动技术进步;要依靠技术进步调整产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博  温杰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估算出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以此来衡量工业技术进步,并将其分解为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将工业整体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大部门,利用行业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我国不同工业部门就业的相应影响。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先海  杨君  肖明月  
本文推导了资本回报率的计算公式,从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的视角对资本回报率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发现影响资本回报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乘数大小、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利用1980—2009年数据计算了中国的资本回报率,估算了资本的边际产出弹性,并对资本回报率的变动进行了分解。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并没有随投资的增长而降低,资本深化虽然导致了资本回报率的降低,且乘数放大了这种效应,但技术进步却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出,从而使得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处于一个稳定水平。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文甫  
本文把政府支出引进效用函数之中,建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发现: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效应主要与消费者风险规避系数有关;中国的政府支出增加促进就业,技术进步抑制就业。同时利用中国的1978-2004年政府支出、技术水平以及就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就业量与政府支出、生产技术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政府支出对就业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正友  毕先萍  
各派经济学家对技术进步和就业的关系的认识日益明朗化 ,即技术进步作为最重要的生产力 ,是决定一国就业总水平及变动的根本动力 ,而就业演变的结果取决于该国社会制度是否顺应技术进步的要求而适时调整。从运行机理来看 ,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产业技术进步类型选择、社会对产业需求变化 ,技术进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 ,都会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朱翠华  李建民  
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既有负的冲击效应,又有正的补偿效应,二者在各个行业的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强势不同,从而使得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存在差异。本文利用1999—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统计数据,基于随机前沿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算法来分解技术进步就业总效应,可以发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就业创造效应带来的就业增加,可以补偿就业冲击效应带来的就业损失,因此,就业前景还是较为乐观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