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79)
2023(17711)
2022(15312)
2021(14300)
2020(11698)
2019(26694)
2018(26510)
2017(50889)
2016(27485)
2015(30781)
2014(30341)
2013(29677)
2012(27202)
2011(24591)
2010(24481)
2009(23004)
2008(22044)
2007(19487)
2006(17303)
2005(14827)
作者
(77004)
(64209)
(63845)
(60703)
(40822)
(30876)
(28973)
(24872)
(24397)
(22675)
(21824)
(21689)
(20289)
(20039)
(19627)
(19590)
(19092)
(18822)
(18275)
(18234)
(15788)
(15761)
(15357)
(14674)
(14390)
(14281)
(14213)
(14130)
(12880)
(12653)
学科
(106357)
经济(106150)
管理(80571)
(77725)
(62892)
企业(62892)
方法(45207)
(38156)
数学(37852)
数学方法(37422)
(30681)
中国(29771)
业经(28172)
农业(25396)
(24326)
地方(23139)
(22686)
理论(18908)
(18431)
财务(18357)
财务管理(18321)
(18198)
(17486)
贸易(17474)
环境(17379)
企业财务(17324)
(16999)
银行(16948)
(16925)
(16508)
机构
学院(383339)
大学(382886)
(150531)
管理(149906)
经济(147075)
理学(129837)
理学院(128310)
研究(127390)
管理学(126114)
管理学院(125411)
中国(95114)
(80942)
科学(78510)
(72104)
(64196)
(62786)
中心(58261)
财经(57011)
研究所(56971)
(56944)
业大(56844)
(52695)
师范(52275)
(51709)
北京(50558)
农业(49060)
(46332)
(45811)
经济学(45524)
财经大学(42256)
基金
项目(263954)
科学(208127)
研究(196542)
基金(191098)
(165607)
国家(164160)
科学基金(141425)
社会(125665)
社会科(118329)
社会科学(118301)
(103509)
基金项目(101908)
自然(89981)
教育(89859)
自然科(87843)
自然科学(87824)
(86408)
自然科学基金(86233)
编号(81463)
资助(76615)
成果(66338)
重点(58630)
(57965)
(56269)
课题(55584)
(55014)
国家社会(51393)
(51244)
创新(51196)
教育部(50082)
期刊
(171548)
经济(171548)
研究(114090)
中国(76007)
(62328)
学报(59685)
(55804)
科学(55732)
管理(53698)
大学(45988)
教育(44945)
学学(43120)
农业(41953)
(33666)
金融(33666)
技术(31874)
业经(30228)
财经(27629)
经济研究(26105)
(23650)
问题(22380)
(20120)
图书(19875)
(19337)
科技(18295)
理论(17887)
现代(17281)
技术经济(17247)
资源(16721)
实践(16294)
共检索到5629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冲  朱海霞  彭邦文  
中国大遗址名录中80%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或郊野地区,遗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析大遗址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论文以秦始皇陵大遗址区为案例地,探寻资本逻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本对最优区位的选择产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由于各村庄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保护区划的限制条件及其与已开发遗存点距离等因素存在差异,资本的选择性投入产生了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②村庄生产方式调整是大遗址区社会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在文物保护的框架下,由于旅游开发的正外部性促进资本流动影响到村庄生产方式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关系转变的过程。③政府政策措施对大遗址区资本的引导控制是外部影响因素。大遗址的文物脆弱性决定了展示利用过程中必须保证政府的强干预性,村庄生产方式转变可能产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进一步导致了村庄生产方式调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是一个动态演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政府有效管理、市场与村庄社区合理介入才能保障大遗址区乡村合理发展与转型。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子今  
秦始皇陵以"水银"为"大海"的设计,体现了这位帝王对海上世界的向往,也可以看作当时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成就的标志之一。秦始皇多次出巡海滨,并有"梦与海神战"以及以连弩射杀巨鱼的经历。正是在这一行为之后,他即走向人生的终点;而还葬骊山途中,又有"鲍鱼"故事。秦始皇对海洋的关注,起初谓"东抚东土,以省卒士;其事大毕,乃临于海",但随后则受到燕齐海上方士神仙学说的强烈影响。地宫中"水银为海"的象征意义,亦可与仙化追求相联系。关注秦宫苑"海池"的存在,考察秦始皇陵地宫的海洋文化元素,应当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海洋学史的认识。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卫星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军事主题的陪葬内容。兵马俑坑的出现突破了早期陵墓陪葬坑的建筑结构,从体量上扩大了陪葬的规模,拓展了陪葬的内容,使复杂化层次化的陪葬理念得以实现。它的产生与先秦传统及当时的观念交融有关,如人殉观念变化、俑葬的兴起、明器与生器观念的变化等,再加上秦帝国、始皇本人的统治策略,共同促成了兵马俑的形成。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权东计  任宜欣  朱海霞  
避免大遗址社区属性和社会价值的弱化,弥补周边社区文化底蕴和情感连结的缺失,有机结合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是新时代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的重要任务。通过验证杜陵与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研究杜陵遗产社区内部的共生机制,从功能、情感、文化、经济4个共生维度,提出可以增强共生关系的大遗址区遗产社区生活圈营造策略。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鹏  董卫  
大遗址区域内建设空间的布局和调整是关系到遗址保护与遗址区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是客观条件同遗址自身情况的综合权衡。一方面"城市——遗址——叠压建设"三者间用地关联紧密遗址所在的中心城市为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经济、政策的支撑,并决定了总体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遗址区内建设用地本身的价值也需要充分考虑。本文以可乐遗址为例,总结了偏远地区乡镇建设空间的布局策略,强调了乡镇利用遗址公园建设实现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杜莹莹  李君轶  
情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构成,游客情感体验对游客满意度和行为意图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选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作为案例地,通过线下实地跟踪调研和参与式观察获取国内外游客的即时情感体验数据,探索国内外游客在景区的情感体验特征和时空规律差异。结果表明:(1)在情感维度上,国内外游客即时情感体验的积极、消极情感类型均呈现明显差异。(2)在时间维度上,国内外游客在秦陵博物院的情感体验表现为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并存的模式。(3)在空间维度上,国内外游客均表现为积极情感体验波动明显,消极情感体验波动较小,核心游览区国内外游客积极情感体验均值最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葛语思   杨忍   战歌   林元城  
伴随中国城乡关系的急速转型,资本成为重组城乡要素的重要因素,推动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转型和重构,厘清其介入机制对补充完善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释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城乡互动视角下资本循环和乡村空间转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以都市边缘区典型村广州港头村为例,深度解析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乡村空间转型的阶段特征及其资本介入机制。结果表明:(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头村的空间转型重构经历了代际交替的村民资本城乡市场循环下的初步空心化、工商资本介入与剩余价值有限城乡市场流通下的城镇化与深度空心化和国有资本带动的“不征地”乡村闲置空间改造下的初步实心化三个阶段。(2)资本通过投资统筹乡村权益关系网络直接改造空间、投资基建改善发展环境等手段促进乡村空间转型,并全面渗透第一到第三产业;乡村可通过提升可达性、加快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修缮等诱发资本持续注入。(3)资本介入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激发乡村土地等剩余价值实现“城—乡”资本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互动;现有资本介入带有极强的政策福利属性,并不完全能表征剩余价值“乡—城”流动特征已经转变,村民主体地位弱化、城乡互动主体融入度低、资本“脱实向虚”等风险依然潜存。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安传艳  李同昇  翟洲燕  
一个地方一旦被确定为遗产,人们就按照其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展开实践。遗产话语作为一种知识、观念、制度体系与遗址区空间实践紧密相关。在全球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中国文化遗产地往往因遗产话语与地方发展诉求的价值主体不同,使其空间实践徘徊于矛盾之中。文章结合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区发展状况,针对遗产话语-资本循环-空间的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遗产"话语下,殷墟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资本投入呈现逆循环的特征,与哈维提出的资本三循环过程不同;这种微观尺度的资本逆循环是宏观资本运作和社会发展的尺度效应,与资本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遗址区空间生产与矛盾激化的原因在于资本逻辑下产生的空间异化与世界遗产话语在地方实践中空间效应的叠加;遗产话语作为一种遗产认知与表述体系深刻地影响着遗址区资本运作与空间实践。因此,立足于空间公平正义视角,反思"世界遗产"话语和遗产政治问题、重构遗产地方性知识、调整实践观念和行为是解决遗产区空间问题的关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杨新军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关伟锋  蔺宝钢  
通过对我国当前大遗址展示现状的分析,探讨提升其展示效能的理论依据及策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证等方法,指出当前大遗址展示不足及展示效能差源于东方土遗址特性及过于强调遗址"原真性",展示方式单一且多静态展示,同时缺乏多专业的介入。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初步探索高效能的大遗址展示方法与策略。基于历史动态层次的多维综合展示、多专业协同、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体验性能有效提升遗址展示效能。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波音  
转攻为守修了一道"墙"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利阳  陈鸽  
环境成本内部化是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的逻辑前提,也是绿色发展天然具有高成本特征的主要原因,而产业资本循环断裂就是这一特征所导致的主要不利后果。因此,解决由环境成本内部化衍生出的绿色产业资本循环断裂问题,是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常态形式的前提。以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为依据分析内部化的环境成本补偿机制,能够破解经济生态发展悖论,为生态资本有价论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准确研判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矛盾"症结之所在,进一步提高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效率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冉淑青  裴成荣  
本文研究目的:将城市的两大元素——文化与空间结合起来,实现城市空间发展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与座谈获取一手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当前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城市不同区位大遗址在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以及社会环境方面面临不同的发展境遇。结论:通过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产业空间等路径实现城市空间与大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朴松爱  樊友猛  
文章初步建构文化空间理论,阐明其内涵、构成及特性,并以曲阜片区大遗址为例,展示文化空间理论对大遗址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指导意义。首先从中心理念、核心象征、符号系统、活动主体等方面构建出曲阜片区这一文化空间,从空间的生产与消费的视角提出核心区营造应遵循地方特色与中国特色、中心聚焦与散点透视、静态展示与动态呈现兼顾的原则,继而探讨了辐射区延伸中的功能定位和营销策略,最后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在大遗址旅游中拓展遗产内涵、创新开发思路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权东计  呼凯玥  朱海霞  
在阐释概念、分析研究进展基础上,指出大遗址影响评估机制构建的必要性,以数据库专业文献关键词为源数据,综合考虑大遗址价值属性影响研究和保护利用现状,运用文本挖掘技术系统构建城市大遗址规划编制影响评估体系。最后,以杜陵为例,验证该评估体系的适用性,对进一步提升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