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6)
- 2023(10790)
- 2022(8539)
- 2021(7658)
- 2020(6192)
- 2019(13932)
- 2018(13683)
- 2017(26237)
- 2016(13802)
- 2015(15810)
- 2014(15709)
- 2013(15710)
- 2012(14558)
- 2011(13351)
- 2010(13267)
- 2009(12418)
- 2008(12135)
- 2007(10749)
- 2006(10033)
- 2005(9588)
- 学科
- 济(86197)
- 经济(86134)
- 管理(35754)
- 业(33664)
- 方法(27848)
- 数学(25013)
- 数学方法(24909)
- 企(24520)
- 企业(24520)
- 中国(23902)
- 地方(19901)
- 农(19140)
- 业经(16277)
- 学(15210)
- 财(14696)
- 贸(13611)
- 贸易(13601)
- 地方经济(13341)
- 易(13214)
- 农业(13209)
- 制(12828)
- 融(11742)
- 金融(11742)
- 发(11577)
- 环境(11256)
- 银(11224)
- 银行(11210)
- 行(10894)
- 体(10307)
- 产业(10134)
- 机构
- 大学(211198)
- 学院(208542)
- 济(108245)
- 经济(106639)
- 研究(83376)
- 管理(74392)
- 中国(65148)
- 理学(63105)
- 理学院(62347)
- 管理学(61513)
- 管理学院(61115)
- 财(46704)
- 科学(45942)
- 京(44952)
- 所(41987)
- 研究所(38037)
- 财经(37306)
- 经济学(37021)
- 中心(35552)
- 经(34137)
- 经济学院(33165)
- 农(31710)
- 江(30261)
- 院(29736)
- 北京(29174)
- 财经大学(27670)
- 范(26811)
- 师范(26586)
- 业大(25966)
- 科学院(25667)
- 基金
- 项目(133852)
- 科学(107526)
- 基金(101781)
- 研究(97899)
- 家(89342)
- 国家(88721)
- 科学基金(75410)
- 社会(68597)
- 社会科(65198)
- 社会科学(65186)
- 基金项目(52535)
- 省(47510)
- 自然(45007)
- 自然科(43968)
- 自然科学(43959)
- 自然科学基金(43221)
- 教育(42744)
- 资助(41316)
- 划(40917)
- 编号(35951)
- 发(31426)
- 部(31304)
- 国家社会(31158)
- 重点(31077)
- 成果(29615)
- 中国(28995)
- 教育部(27189)
- 创(26781)
- 发展(26120)
- 人文(25868)
- 期刊
- 济(125161)
- 经济(125161)
- 研究(72372)
- 中国(41545)
- 财(34682)
- 科学(30461)
- 学报(30292)
- 农(29816)
- 管理(29814)
- 大学(23696)
- 经济研究(22546)
- 学学(22515)
- 融(21942)
- 金融(21942)
- 财经(20513)
- 农业(20278)
- 经(17999)
- 问题(16994)
- 技术(16828)
- 业经(16136)
- 教育(15415)
- 贸(15154)
- 世界(14633)
- 国际(14117)
- 技术经济(12349)
- 业(11700)
- 统计(10875)
- 经济问题(10380)
- 现代(9754)
- 资源(9613)
共检索到330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军
把中国的经济转轨、增长与工业化联系起来是本文的一个尝试。作者认为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年来越来越表现出静态的特征 ,至今尚不具备持续的动态改进的力量 ,而中国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转轨过程则又典型地表现为以新兴工业部门的进入和扩张为特征的持续的工业化过程。本文给出了一个帮助理解转轨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概念框架和经验描述。在这个框架里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 1 0年来所表现出的下降趋势可以由过度的工业化进程来解释。
关键词:
工业化 经济增长 资本-产出比率 转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磊
In this article I will, with the help of modern econometric techniques and case studies, examine the nature of growth trend demonstrated since China adopt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of the principal aggregate indicators of GDP, investment and consumption, and on this ba...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高铁梅 王金明 陈飞
本文筛选了反映国民经济各领域波动的多个重要宏观经济月度指标作为景气指标,首先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和Kalman滤波方法,构建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率循环的景气指数(SS_GR)和物价景气指数(SS_P);其次利用HP滤波和BP滤波计算景气指标的循环要素,并且进行比较,认为BP滤波更适合作为分解趋势循环要素的方法;最后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和Kalman滤波方法,构建了反映中国经济增长偏离长期趋势程度的增长循环景气指数(SS_BP),尝试把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与短期周期波动二者的研究结合起来,对反映两种不同类型增长周期波动的景气指数进行了比较,并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光友,邱长溶
本文从中国经济增长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量引进外资的深层次原因。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中国工业化进展程度的指标对整个90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的工业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际上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大量引进外资导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明显的“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值得反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高萍 孙群力
本文采用中国28个省市区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表示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就业结构的变化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显著负。空间结构变化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苗长虹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苗长虹(河南大学地理系、开封475001)科学地认识农业工业化的作用和绩效、是农村工业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农村工业的发展究竟能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起哪些作用呢?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关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问题的专家小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正兵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拉动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投资推动工业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是建国以来需求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总体逻辑过程。经验结果显示了工业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特殊重要性,今后应当改变工业化倚重资本形成的状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关键词:
需求 经济增长 工业化 经验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昌文 许召元 朱鸿鸣
自2012年前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结构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新要求。本文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工业化后期各种增长动力的发展趋势以及增长新动力的源泉,结果表明:①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经济主导产业将由过去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这要求经济增长模式由重化工业时代的要素扩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②从要素供给角度看,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和资本积累对增长的贡献已经显著下降并将进一步减少,今后增长的新动力主要在于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率。③从总需求角度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投资和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将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后增长的新动...
关键词:
工业化后期 经济增长 新动力 新常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庆玉 熊广勤
文章认为,最终需求和出口需求对我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中间产品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可发挥积极作用,收入效应、分配效应、降低最低有效规模和提高生产率是中间产品影响工业化的主要途径,而规模、技术、人力资源和一些其它条件是制约中间产品生产扩张的主要因素。中间产品生产发展不足和我国存在的就业不足、技术进步缓慢、收入分配不公与工业化趋缓和经济增长放慢等问题密切相关,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中间产品生产、以中间产品生产扩张促进工业化转型、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文章提出了采取大推进策略、延伸产业链和加强制度建
关键词:
中间产品 工业化 转型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简泽
转轨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大部分产业经历了从国家垄断向竞争性市场结构的转变。本文讨论了市场竞争的引入与增强对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利用一个大规模的微观非平衡面板数据集,我们发现,市场竞争的引入与增强通过两个机制促进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一方面,市场竞争为在位企业提高生产率提供了激励,从而推动了企业层面的生产率增长;另一方面,市场选择机制改善了跨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促进了总量层面的生产率增长。这些结果显示,作为中国经济转轨的基本特征,从国家垄断向市场竞争的转变成为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肖鹏
本文回顾了中国20年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演变历程,认为尽管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在加剧。笔者结合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从中国国情出发,批判了"增长主流论"的观点。认为为实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动态协调发展,我们在用财税手段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整的同时,也必须对权力机构、垄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寻求标本兼治之策。
关键词:
转轨时期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婷婷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湖南省1988~2008年的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基于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两个模型,利用Johansen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VEC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比较分析了包含工业化程度和不包含工业化程度的条件下,湖南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作用并不显著,而短期内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效应;工业化程度影响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推动了经济增长,但短期内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并不显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邹至庄 刘满强
首先,本文使用1952-1980年的年度数据(某些数据是作者建立的),估计总量经济和5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的生产函数。然后测定资本形成对这些部门增长的贡献,1958-1962年的大跃进和1966-1976年的文化革命对产出的影响,1979年以后的经济改革对增长的影响,资本回报率,以及部门增长对相对价格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亚娟 陈振环
为了探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文章选取中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模型的对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
关键词:
城市化 工业化 经济增长 动态相关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吕炜
本文试图通过认知基础的完善和人类发展的经济史分析深化对转轨时期经济的研究。得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体制转轨与成长转型是转轨时期经济面临的双重约束,转轨的目的在于寻求适应现实成长阶段的制度安排,使双重约束转化为双重激励,实现经济发展;第二,转轨的制度安排比一般性制度变迁远为复杂和系统,路径选择与政策搭配都对经济绩效产生直接影响,选择—契合是寻求约束向激励转化的重要思想;第三,转轨时期的经济绩效由回顾性增长和前瞻性增长两种性质的收益构成。随着转轨过程中认知条件的趋同,转轨的走向会逐渐趋同;第四,转轨的实质是一次商业功能的重建,是补商业的课。中国样本超常增长的实质,是特殊条件下发生的一次商业革命的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