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11)
2023(14235)
2022(12142)
2021(11309)
2020(9442)
2019(22078)
2018(21873)
2017(42390)
2016(22702)
2015(25600)
2014(25658)
2013(25346)
2012(23719)
2011(21574)
2010(21694)
2009(19841)
2008(19664)
2007(17725)
2006(15418)
2005(13944)
作者
(66051)
(55289)
(55265)
(52302)
(35082)
(26590)
(25286)
(21702)
(20973)
(19725)
(18801)
(18621)
(17434)
(17434)
(17204)
(17178)
(16818)
(16490)
(15928)
(15838)
(13674)
(13672)
(13587)
(12647)
(12582)
(12415)
(12330)
(12261)
(11160)
(11049)
学科
(102400)
经济(102310)
(65588)
管理(64856)
(52852)
企业(52852)
方法(43883)
数学(38632)
数学方法(38153)
(28349)
中国(28251)
地方(25640)
(24310)
业经(22417)
农业(19363)
(18946)
(18464)
贸易(18453)
(17849)
(17455)
(16080)
银行(16047)
(15812)
金融(15809)
(15671)
财务(15610)
财务管理(15568)
(15461)
(15391)
环境(15311)
机构
学院(327366)
大学(324806)
(136555)
经济(133708)
管理(127042)
研究(111323)
理学(109015)
理学院(107759)
管理学(105906)
管理学院(105284)
中国(84754)
(69090)
科学(68318)
(61294)
(56412)
(55858)
中心(51781)
研究所(51256)
(49841)
财经(48728)
业大(48407)
(44065)
农业(43847)
(43572)
北京(43475)
师范(43120)
经济学(41301)
(40168)
(39868)
经济学院(37239)
基金
项目(216764)
科学(170983)
研究(157613)
基金(156606)
(136398)
国家(135243)
科学基金(116290)
社会(99848)
社会科(94730)
社会科学(94701)
(85949)
基金项目(82902)
自然(75514)
自然科(73764)
自然科学(73744)
教育(72841)
(72409)
自然科学基金(72401)
编号(64686)
资助(64286)
成果(51650)
(50935)
重点(49153)
(47732)
(45161)
课题(44729)
创新(42170)
科研(41713)
国家社会(40864)
教育部(40764)
期刊
(152190)
经济(152190)
研究(93127)
中国(64645)
(50984)
学报(49067)
(48048)
管理(47076)
科学(46626)
大学(37097)
农业(34895)
学学(34895)
教育(34130)
(31157)
金融(31157)
技术(30399)
业经(26489)
经济研究(24132)
财经(23936)
(20537)
问题(20319)
(18980)
技术经济(16813)
(16155)
统计(15871)
商业(15746)
资源(15723)
图书(15682)
理论(15005)
(14886)
共检索到487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付东  钱爱民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疏通经济循环堵点的关键在于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提高供给质量。基于代理理论,从企业资本引入战略视角考察各类引入资本对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引入内源性资本提升产能利用率,引入外源性资本降低产能利用率。(2)在三种外源性资本中,债权资本对产能利用率的抑制作用显著,政府补助次之,股权资本不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内源性资本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产能利用率;外源性资本增加代理成本,进而降低产能利用率。(4)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源性资本提升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在好的营商环境中更显著,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供给质量的重要举措。研究结论揭示了资本要素配置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机制,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也支持了正在进行中的营商环境改革。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曦辉  弋生辉  黄基鑫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出的与时俱进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中国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国际和国内层面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价值增值分析等,实证检验了国际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循环的发展情况,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渊源与发展变迁,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与发展趋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由社会主要矛盾的内生因素驱动而形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具备现实的可行条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中国版全球化的发展范式,突破当前全球化的不足,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更大规模与范围效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够助推中国经济继续腾飞,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向艺  杨英英  李海石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主要聚焦于技术研发层面的学术研究已不足以应对实践需求。本文基于"机遇——应对——落地"研究逻辑,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问题。(2)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原则与核心逻辑。(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总体按照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阶段推进实施。(4)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多元市场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投融资机制。本文结合宏观经济情境,从运营管理角度讨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一方面为学术界立足于管理视角开展研究抛砖引玉,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引导政策、行业内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向艺  杨英英  李海石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主要聚焦于技术研发层面的学术研究已不足以应对实践需求。本文基于"机遇——应对——落地"研究逻辑,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问题。(2)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原则与核心逻辑。(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总体按照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阶段推进实施。(4)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多元市场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投融资机制。本文结合宏观经济情境,从运营管理角度讨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一方面为学术界立足于管理视角开展研究抛砖引玉,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引导政策、行业内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立云  孔祥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源自"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不确定性加剧的现实。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为我们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深刻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机理提供了学理支撑。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资本论》对企业"脱虚向实"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收益公共分享、生产要素市场配置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实现国民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数量与结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均衡发展,畅通优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循环,提供了现实启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当代价值。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洁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和不同行政区域、不同部门,需要协同治理与协同发展。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既包含资源—经济—环境的均衡协调,要求技术—文化—人文的同步提高,也需要政府—市场机制—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本文通过对网络文本的质性分析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系统性要求与现实性分散的困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依据立足于内循环、提升外循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逻辑,建立黄河流域命运共同体,采用多元整体治理方式,发挥大数据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关伟  翟丽芳  吴晶妹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关注信用要素。本文将信用要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了信用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基于1995-2018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不同信用主体信用规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信用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其他行业;政府部门信用对经济增长呈现双重作用。政府应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企业和个人应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意识,通过信用要素多维度激发经济活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志琴  
在全国上下推进乡村发展、加速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情况下,面对国内国际局势乡村振兴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将双循环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乡村发展虽然逐步加快,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素质本身不高、管理制度多年未变较为落后、人均收入较少等问题,很难有大的提升。而双循环作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很好的制度优势和资源转化优势,这些正是乡村发展缺少的。因此,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有结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面对全新的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格局应该为乡村振兴提供转型升级的体系、管理制度的革新以及富裕的经济环境。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本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双方融合进行阐述,表明融合的必要性和融合方式,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路红艳  林梦  李睿哲  
针对疫情导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外资作为连接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在促进产业、贸易、投资和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独有的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既要求利用外资补齐发展短板,释放内需潜力,畅通国内大循环,也要求利用外资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因此,“十四五”时期,要根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利用外资的目的和方向进行调整,从过去以弥补资金缺口、推动产业发展为主向弥补“卡脖子”技术短板、建设贸易强国以及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转变,从注重引资规模向注重引资质量转变,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留下来”并重转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璐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实现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而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将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推动流通业创新、高效发展无疑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我国金融行业尚不成熟,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现象还无法完全规避,因而难以切实为所有具备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这势必会对流通企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随着流通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服务创新成为流通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在资本错配与融资约束的影响下,流通企业的创新活动势必会受到制约,进而面临创新损失。因此,本文将通过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资本错配影响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以期为各地区优化流通企业融资政策、助力流通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资本错配显著减少流通企业创新数量;资本错配显著降低流通企业创新质量;资本错配显著增高流通企业创新风险;融资约束在资本错配与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谢泗薪  樊舒琪  周桓宇  
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研究背景,从抵御力、稳健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四个维度设计物流企业战略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企业的战略韧性予以考量与评价,据此诊断出后疫情时代物流企业战略韧性较为低下的四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畅通国内物流网络、推进数字化供应链工程,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员工职业韧性,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实行新的物流产业模式,完善财税政策、为中小型物流企业保驾护航四个方面探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企业战略韧性的成长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猛  黄庆平  翟营  
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在探求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撑示范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可从着力扩大和提升消费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主动衔接和融入RCEP、打造总部经济集聚高地、贯彻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方面积极作为,以实现战略的有效对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恩平  
近海城市是沿海和内陆区域分界衔接的重要枢纽节点城市,深受沿海和内陆省份虹吸-辐射双向效应影响,城市发展经历了由早期相对迟滞到近期加速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沿海和内陆区域发展关系转型,近海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枢纽节点效应开始凸显,正迎来由沿海中心城市的新一轮产业转移承接和内陆地区快速城镇化集聚的重大发展机遇。加快近海城市的产业承接和人口城镇化扩展,有利于我国关键产业链的创新构建和分工拓展升级,有利于国家区域均衡发展、合理城镇化格局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沿海和内陆省份统一大市场形成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近海城市发展应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区域城市间结对协同,并依据其区域区位和发展阶段特征,科学定位产业发展和合理优化城镇布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