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54)
- 2023(12796)
- 2022(10659)
- 2021(10203)
- 2020(8800)
- 2019(20833)
- 2018(20679)
- 2017(41000)
- 2016(22055)
- 2015(25025)
- 2014(25036)
- 2013(24329)
- 2012(22196)
- 2011(19838)
- 2010(19749)
- 2009(18299)
- 2008(18266)
- 2007(16435)
- 2006(13856)
- 2005(12322)
- 学科
- 济(92939)
- 经济(92851)
- 管理(62922)
- 业(62349)
- 企(52375)
- 企业(52375)
- 方法(48588)
- 数学(43492)
- 数学方法(42782)
- 财(24023)
- 农(23254)
- 中国(22215)
- 业经(19108)
- 贸(18637)
- 贸易(18629)
- 易(18072)
- 学(17182)
- 制(16495)
- 地方(16221)
- 务(16195)
- 财务(16131)
- 财务管理(16097)
- 理论(15676)
- 企业财务(15274)
- 农业(15091)
- 融(14652)
- 金融(14649)
- 银(14325)
- 银行(14298)
- 和(13728)
- 机构
- 大学(313967)
- 学院(313426)
- 济(129443)
- 经济(126808)
- 管理(125426)
- 理学(108918)
- 理学院(107798)
- 管理学(105755)
- 管理学院(105165)
- 研究(97795)
- 中国(75207)
- 京(64484)
- 财(58982)
- 科学(58622)
- 农(48448)
- 所(48385)
- 财经(48085)
- 中心(46919)
- 业大(45586)
- 江(45483)
- 研究所(43945)
- 经(43642)
- 经济学(40230)
- 北京(40160)
- 范(39122)
- 师范(38699)
- 农业(38290)
- 经济学院(36485)
- 州(36343)
- 财经大学(35993)
- 基金
- 项目(211019)
- 科学(166781)
- 基金(154341)
- 研究(152947)
- 家(133818)
- 国家(132768)
- 科学基金(115301)
- 社会(96682)
- 社会科(91746)
- 社会科学(91719)
- 省(82106)
- 基金项目(81171)
- 自然(75984)
- 自然科(74304)
- 自然科学(74286)
- 自然科学基金(72957)
- 教育(72795)
- 划(69419)
- 资助(65143)
- 编号(62651)
- 成果(49922)
- 部(47408)
- 重点(47315)
- 创(44205)
- 发(44124)
- 课题(42368)
- 创新(41242)
- 教育部(41210)
- 科研(41145)
- 大学(40409)
共检索到445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胡杏 齐稚平 何佳
在我国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各种互联通道各自为境内市场连接了不同的境外市场,不同程度地扩大了境内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同时也为境外投资机构提供了参与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渠道。各种资本市场互联通道在机制设计上可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即订单路由与产品路由。其中,我国的陆港通(包括沪港通与深港通)采用的是订单路由模式,而沪伦通则采用的是产品路由模式。除非特别注释,本文中我国资本市场指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资本市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邵稚权 黄昌利
在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需建立完善的跨境风险防控体系。本文以沪港通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分析法量化得出外资大幅流出A股时期的风险跨境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沪股通资金大幅流出事件发生会加剧港股的跨境风险传染作用,并使沪市行业风险上升。其中,沪股通配置型资金持股比例较低的行业对跨境风险溢出更加敏感;工业和材料等第二产业受跨境风险传染的影响程度强于信息、电信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第二,港股向沪市的对应行业扩散风险以后,风险会进一步在沪市行业间传导。由于沪市信息与电信行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共振关系,沪市内部的风险放大作用使得信息与电信行业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因此,在资本市场逐步开放过程中,若发生外资大幅流出事件,为防控风险,应密切关注配置型资金持股比例较低行业的风险变动,同时还应考虑A股行业之间的互补共振关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巴曙松 张信军
"沪港通"与QDII、QFII及RQFII都是特定的投资"管道",未来是否有资金通过,还是要取决于投资者的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联合发布公告,原则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沪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又一重大创新措施,预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曾珠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沪港通"的运行以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对中国资本市场及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会促进中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两地资本市场能够实现双赢。但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比如两地交易制度和监管体制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市场波动风险、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金融危机传导风险等。对此,文章旨在挖掘现象背后隐藏的风险,找出导致风险的本质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提升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防范资金风险、汇率风险、加强额度
关键词:
沪港通 深港通 资本市场 资金风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昆 周庆鸽
利用"沪港通"的实施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并购商誉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并购商誉,且对高商誉样本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沪港通"主要通过改善信息环境来抑制并购商誉;"沪港通"对于并购商誉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融资约束高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有效抑制并购中的商誉泡沫、改善并购效率,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应继续稳步推进,通过开放引入更多理性和专业的投资者,引导我国资本市场投资风格转变,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要加快完善和规范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及监管制度,特别是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程 王仁曾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盈余管理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这两个指标来看,对比控制组,"沪港通"政策实施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且在"沪港通"活跃成交股样本中更为明显,同时这一影响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通过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提高股票流动性,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对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对公司治理的优化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更为明显。这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于改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飞 赵学智
银行在精准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沪深港通”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和上市银行经营状况,基于2007-2022年我国36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内在影响机理。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升了银行流动性创造;调节效应表明:银行景气度的提高加大了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市场势力较强、东部地区的银行流动性创造对资本市场开放的正向反应更为敏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开放制度,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于博 吴菡虹
本文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背景,借助PSM、DID和处理效应等因果推断方法检验了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政策对微观企业融资约束及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发现:沪港通开通可缓解成分股企业的融资约束,但融资约束的缓解对企业投资效率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弱化了企业投资不足,也激励了过度投资。尽管融资约束的缓解对过度投资呈现出一定的直接激励效应,但同时也对企业研发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并最终通过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间接缓解了过度投资。
关键词:
沪港通 融资约束 投资效率 创新驱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于博 吴菡虹
本文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背景,借助PSM、DID和处理效应等因果推断方法检验了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政策对微观企业融资约束及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发现:沪港通开通可缓解成分股企业的融资约束,但融资约束的缓解对企业投资效率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弱化了企业投资不足,也激励了过度投资。尽管融资约束的缓解对过度投资呈现出一定的直接激励效应,但同时也对企业研发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并最终通过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间接缓解了过度投资。
关键词:
沪港通 融资约束 投资效率 创新驱动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方艳 贺学会 刘凌 曹亚晖
本文在同时考虑市场间动态"非线性"的互联互通性和联动进程中存在的突变性基础上,运用t-Copula更好地捕捉了金融市场之间非对称的尾部相依性的特征;通过tCopula-a DCC-GaRCH模型分析框架,对"沪港通"开启前后沪、深、港、美市场间的联动效应及相应断点进行深入、细致地实证分析,以此来探讨"沪港通"是否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分析结果表明:(1)沪、深、港、美市场间确实一直存在动态相依性,并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其相依性逐渐增强。(2)"沪港通"的开启并未如预期那样在统计上明显增强沪、深、港、美市场间的互联互通性。(3)四市间的相依结构在整个股市发展历程中并不是始终保持一致性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丁志杰
【事件】201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宣布,"沪伦通"将于2018年年底开通。半年多来,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2018年8月31日,证监会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并于10月12日正式颁布实施。2018年11月2日,上交所于披露了十项沪伦通业务相关规则。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程利敏 唐建新 徐飞 陈冬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为研究对象,以陆港通为背景,研究陆港通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对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和健全资本市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察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并检验调整速度变化的原因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资本市场开放加快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并优化资本结构。具体表现为:在陆港通实施后资本结构向上调整的速度显著加快,但是向下调整的速度没有显著变化;增加净债务和增加净权益的调整方式得到加强。在传导机制检验中,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信息效率和加强监督治理,加快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非国有公司和公司治理薄弱的公司调整作用更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万华林 朱凯 于雪彦
基于资本市场公平视角,以沪港通开通为准自然实验,文章以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水平的影响,以检验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公平。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具有治理作用,有效降低了内幕交易水平,促进资本市场公平,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能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2)上述治理作用在信息披露改进动机较强、量化信息披露较少、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以及融资需求较高的公司中更显著,说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的治理主要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需求机制发挥作用;(3)地区金融竞争与资本市场开放的治理作用有一定互补效应。文章结论为中国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举措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支持,也说明了其作用发挥的主要约束条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齐保垒 杜英 孙泽宇
利用"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以2008—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试点公司避税程度显著下降,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以及提升信息透明度等途径抑制企业避税行为。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企业中,即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和企业融资需求大的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负向影响更强。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沪港通 深港通 企业避税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武晓芬 唐媚媚 陆旭冉
本文采用多期DID模型探究外部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构建的关系。研究发现:陆港通实施后,外部资本市场会替代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两者的作用路径主要源于融资约束的缓解和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且这种作用效果在股票流动性低和分析师跟踪人数高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资本市场开放对内部资本市场构建的替代效应最终可以带来公司价值的提升,也主要体现于低股票流动性和高分析师跟踪人数的公司中。上述研究结论对于理解陆港通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审计的影响——基于“陆港通”背景的实证研究
试论沪港通对内地资本市场的影响
跨境电商与传统企业商业模式转型:基于跨境通的案例
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港通”样本的多期双重差分分析
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陆港通”样本的双重差分分析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预期效应、套利效应与政策效应——基于沪港通事件的分析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慈善捐赠——基于“沪深港通”的准自然实验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基于“沪港通”的准自然实验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基于沪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者保护——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