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9)
- 2023(10926)
- 2022(8647)
- 2021(7882)
- 2020(6443)
- 2019(14359)
- 2018(14166)
- 2017(27034)
- 2016(13956)
- 2015(15385)
- 2014(14609)
- 2013(14509)
- 2012(13184)
- 2011(11352)
- 2010(11614)
- 2009(11239)
- 2008(11756)
- 2007(10767)
- 2006(9464)
- 2005(9081)
- 学科
- 业(80692)
- 企(76154)
- 企业(76154)
- 济(68011)
- 经济(67941)
- 管理(63341)
- 业经(27793)
- 方法(27452)
- 财(24536)
- 农(22477)
- 务(19972)
- 财务(19967)
- 财务管理(19957)
- 数学(19599)
- 数学方法(19503)
- 技术(19393)
- 企业财务(18975)
- 中国(16789)
- 农业(16553)
- 制(15043)
- 策(13975)
- 划(13752)
- 技术管理(13524)
- 理论(13268)
- 和(12574)
- 企业经济(12316)
- 体(11909)
- 经营(11825)
- 融(10980)
- 金融(10980)
- 机构
- 学院(205160)
- 大学(198739)
- 济(95957)
- 经济(94495)
- 管理(89479)
- 理学(76102)
- 理学院(75540)
- 管理学(74931)
- 管理学院(74542)
- 研究(61039)
- 中国(52578)
- 财(46204)
- 京(40342)
- 财经(36053)
- 经(32783)
- 江(32357)
- 科学(31135)
- 农(30180)
- 经济学(29066)
- 所(28595)
- 中心(28450)
- 商学(27086)
- 商学院(26852)
- 财经大学(26577)
- 经济学院(26209)
- 业大(25652)
- 北京(25295)
- 州(25151)
- 研究所(25000)
- 经济管理(24240)
- 基金
- 项目(127846)
- 科学(104984)
- 研究(98116)
- 基金(95850)
- 家(80740)
- 国家(80008)
- 科学基金(72777)
- 社会(66816)
- 社会科(63599)
- 社会科学(63583)
- 省(51184)
- 基金项目(50473)
- 自然(44916)
- 自然科(44017)
- 自然科学(44009)
- 自然科学基金(43376)
- 教育(43016)
- 划(40348)
- 编号(37763)
- 资助(37415)
- 创(34602)
- 业(33435)
- 创新(31131)
- 成果(28715)
- 部(28308)
- 国家社会(28301)
- 发(28224)
- 制(27762)
- 重点(27719)
- 人文(25752)
- 期刊
- 济(112488)
- 经济(112488)
- 研究(63409)
- 中国(42134)
- 管理(41837)
- 财(40896)
- 农(28924)
- 融(24753)
- 金融(24753)
- 科学(24539)
- 学报(21862)
- 业经(20612)
- 技术(20499)
- 农业(19750)
- 财经(19650)
- 大学(18533)
- 经济研究(17856)
- 学学(17777)
- 经(17077)
- 教育(16315)
- 技术经济(14241)
- 问题(13861)
- 业(13685)
- 财会(11732)
- 商业(11590)
- 现代(11546)
- 贸(11491)
- 世界(10909)
- 科技(10760)
- 经济管理(10712)
共检索到320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竹 柏向昱
在经济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采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探索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会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特别是实质型绿色创新,并最终提高公司价值,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开放的重新限制而消失;绿色创新在同行业“陆港通”标的企业间表现为资源竞争的虹吸效应,而在地区内部则表现为溢出效应;企业ESG表现起到门槛作用,随着评级升高资本市场开放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从抑制变为促进;资本市场开放会通过绿色引导效应和资源支持效应两条路径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均能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形成合力,在促进绿色创新中起到补充作用;而保障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关系和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基础上的。研究结论为“陆港通”等制度的推出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竹 柏向昱
在经济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采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探索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会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特别是实质型绿色创新,并最终提高公司价值,但这种影响会随着开放的重新限制而消失;绿色创新在同行业“陆港通”标的企业间表现为资源竞争的虹吸效应,而在地区内部则表现为溢出效应;企业ESG表现起到门槛作用,随着评级升高资本市场开放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从抑制变为促进;资本市场开放会通过绿色引导效应和资源支持效应两条路径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均能与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形成合力,在促进绿色创新中起到补充作用;而保障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关系和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基础上的。研究结论为“陆港通”等制度的推出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何凌云 梁宵 杨晓蕾 钟章奇
基于中国152家节能环保上市企业2010~201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以及绿色信贷政策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绿色信贷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均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促进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存在时滞效应。考虑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时,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一期,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环保企业,绿色信贷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绿色信贷政策对于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促进作用尚未凸现,而环保产业政策的实施能显著增强绿色信贷对环保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绿色信贷 技术创新 融资约束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乔彬 赵广庭 沈烁华
企业绿色创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梳理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内在机制,并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的杠杆水平和提升非控股股东参与决策积极性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非国有企业、重污染行业企业和中西部企业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明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一是要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给予数字金融政策支持和试错空间,用金融手段助力绿色发展;二是要引导企业以绿色创新为导向,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契机,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三是要根据企业异质性分类施策,积极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庆君 黄玲
在全面实施“双碳”“双控”战略背景下,绿色金融政策亦成为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制度创新视角,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区域性政策为切入点,采用PSM-DID研究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试验区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对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具有较强的融资“增益”效应,且对国有企业和低污染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更强。就影响机制而言,绿色金融试验区政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改善外部融资环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鉴于此,应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信息披露,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马妍妍 俞毛毛 程京京
文章选择2014年至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QFII持股比例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代理变量,并将陆港通政策出台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面板DID分析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研发规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企业研发规模提升;(2)资本市场开放对研发的刺激主要通过降低信贷依赖、提升外部监督作用、提升TFP水平来实现;(3)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解决"生产率悖论"提升研发水平。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祝遵宏 方毅峰
既有研究主要分析公司内部特征和外部环境规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作用,鲜有文献将环境信息不对称纳入分析框架中,探究环境审计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效果。根据2010-2018年审计署发布的央企审计结果公告,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环境审计工作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机关实施的环境审计不仅可以直接倒逼国有企业从事绿色专利研发活动,还能缓解环境信息不对称,强化外部环境规制的波特效应;环境审计倒逼的绿色专利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公众环境关注和市场化水能够有效强化环境审计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在竞争强度更高的行业,环境审计能够促进更多的绿色创新。
关键词:
政府审计 环境审计 绿色创新 波特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琳 伊志宏
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改革创新机制,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对其是否会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研究不足。基于此,本文采用2010—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沪股通标的企业的创新水平显著上升。(2)经理人职业忧虑在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既发挥了中介作用,又具有调节效应。表明缓解经理人职业忧虑,抑制经理人短视行为是沪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3)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调节影响,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在上市公司信息环境较差时更加强烈。本研究为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揭示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对于深刻理解沪港通交易制度,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企业创新 沪港通交易制度 职业忧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艾永芳 孔涛
本文首先对区域大数据发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微观机理进行理论推演,然后以2014~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这一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大数据发展可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理论上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促使其与消费者之间形成协同演化关系,从而使绿色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保证了创新成果能被合理定价,进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第二,区域大数据的发展还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来对企业绿色创新发挥间接作用;第三,区域大数据发展可以提升政府绿色补贴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作用效果。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显示,第二条路径虽然在统计上显著,但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基于此,我们判断大数据技术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向上,而不是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上。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区域大数据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具有情景效应,即在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中的作用明显,但在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作用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天杨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是引导社会融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为考察中国资本市场是否具备绿色偏好及其经济效果,文章选取中国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数据及企业财务、绿色专利等相关数据并结合事件研究、多元回归和工具变量法,检验了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否吸引资本市场投资,并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发现,短期来看,资本市场存在绿色偏好,对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有正向激励反应,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前后3天时间窗口内获取了5%~7%左右的股票累积超额收益。长期结果表明,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拥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机制检验认为,发行绿色债券的上市企业将更多资金向绿色技术领域的创新研发倾斜,拥有更多的绿色专利产出,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天杨
资本市场支持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是引导社会融资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为考察中国资本市场是否具备绿色偏好及其经济效果,文章选取中国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数据及企业财务、绿色专利等相关数据并结合事件研究、多元回归和工具变量法,检验了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能否吸引资本市场投资,并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发现,短期来看,资本市场存在绿色偏好,对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有正向激励反应,上市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前后3天时间窗口内获取了5%~7%左右的股票累积超额收益。长期结果表明,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拥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机制检验认为,发行绿色债券的上市企业将更多资金向绿色技术领域的创新研发倾斜,拥有更多的绿色专利产出,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伍格致 游达明
使用2007—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以中国的融资融券限制放宽为准实验研究的基础,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分析融资融券交易是否会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活动。首先,研究表明在实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后,标的公司的绿色技术创新数量将显著增加,而标的企业绿色创新的质量并无显著变化。其次,认为卖空威胁是标的企业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的主要原因,而代理问题和激励与动力机制存在缺陷是融资融券机制没有显著促进标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主要原因。最后,研究发现多个政策环境因素将影响政策在促进标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中的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分棉 贺佳 陈丽莉
企业能否成为绿色创新主体以优化中国绿色创新主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有效突破企业绿色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利用2008—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泊松模型,实证检验了有绿色经历连锁董事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有绿色经历连锁董事会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同时对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都有促进作用。新《环保法》实施后,相对于没有绿色经历连锁董事的企业,有绿色经历连锁董事的企业绿色创新“增量提质”显著增强。异质性分析发现,有绿色经历连锁董事可以促进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有环保处罚企业绿色创新“增量提质”,但对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和无环保处罚企业没有显著影响。从影响机制看,有绿色经历连锁董事通过减轻高管短视倾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缓解了融资约束,从而促进企业积极开展绿色创新活动;通过提升高管环保意识来促进企业开展更多环保活动,从而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但对企业非绿色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结论不仅揭示了企业如何通过绿色经历联结来突破绿色创新限制的影响机制,而且对于改善中国绿色创新主体结构失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松令 吕紫薇 刘亭立
推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碳交易框架下,以是否被纳入全国碳交易重点排放企业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企业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水平,探究碳交易能否有效促进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绿色转型。首先,结合经济利润函数,对工业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成本-收益进行理论模型推演;其次,采用三重差分(DD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清洁行业相关企业相比,碳交易能显著提升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的ESG水平,促进其绿色转型。机制分析发现:一方面,碳交易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弥补成本,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企业被纳入碳交易市场能产生绿色信号,引起股市关注效应,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此外,碳交易价格的联动作用和行政干预的协同作用,能够强化碳交易促进污染行业相关企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以上研究为碳交易驱动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于发展和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进一步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戴魁早 王思曼 黄姿
本文以绿色工厂建设这一重要举措反映《规划》实施,在理论分析绿色工厂建设影响企业绿色创新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绿色工厂名单和中国2012~2019年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运用渐进DID方法对理论预期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绿色工厂建设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这一结论在工具变量法、PSM-DID、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地,更多数量的激励政策对绿色工厂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比较起来,非现金激励政策比现金激励政策更好地促进绿色工厂的绿色创新,而税收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明显优于金融政策;事前激励的总体效应高于事后激励,且税收政策的事前激励效应好于事后激励效应,但金融政策的事前激励效应与事后激励效应没有明显区别,而现金激励政策的事前激励并未更好地促进了绿色创新“质”的提升。此外,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污染程度较高与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来说,绿色工厂的绿色创新效应更强。本文的研究,验证了绿色工厂建设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为中国推动绿色创新的政策设计乃至工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