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76)
2023(13220)
2022(11209)
2021(10617)
2020(8903)
2019(20689)
2018(20458)
2017(39396)
2016(20622)
2015(23052)
2014(22725)
2013(22146)
2012(20226)
2011(17838)
2010(17601)
2009(16232)
2008(15960)
2007(13881)
2006(11834)
2005(10438)
作者
(54352)
(46001)
(45656)
(43472)
(29287)
(21798)
(20808)
(17586)
(17445)
(16081)
(15632)
(15468)
(14346)
(14317)
(14247)
(14024)
(13439)
(13237)
(13203)
(13089)
(11054)
(11042)
(10774)
(10630)
(10387)
(10303)
(10095)
(9666)
(9098)
(8771)
学科
(88702)
经济(88570)
管理(69287)
(64931)
(55093)
企业(55093)
方法(45131)
数学(40836)
数学方法(40447)
(28372)
(22316)
中国(22040)
(21366)
(18570)
财务(18523)
财务管理(18483)
业经(18372)
企业财务(17726)
(17121)
金融(17118)
(16950)
银行(16941)
(16148)
(15577)
贸易(15567)
(15330)
(15064)
地方(14210)
农业(13962)
技术(13142)
机构
大学(292608)
学院(288485)
(129798)
经济(127568)
管理(120512)
理学(104857)
理学院(103934)
管理学(102537)
管理学院(101981)
研究(88077)
中国(71071)
(64216)
(58004)
财经(51479)
(47160)
科学(46210)
中心(42732)
经济学(42231)
(41270)
(40059)
财经大学(39002)
经济学院(38199)
(37531)
业大(37083)
研究所(35677)
北京(35599)
商学(33488)
(33286)
商学院(33185)
师范(32973)
基金
项目(197294)
科学(160316)
基金(150645)
研究(146659)
(128381)
国家(127392)
科学基金(113463)
社会(99339)
社会科(94348)
社会科学(94328)
基金项目(79283)
(73546)
自然(72005)
自然科(70472)
自然科学(70458)
自然科学基金(69293)
教育(68726)
(62202)
资助(61224)
编号(57263)
(46594)
成果(46081)
重点(43384)
(42760)
国家社会(42597)
(42151)
教育部(41949)
人文(40738)
(40226)
创新(39471)
期刊
(132779)
经济(132779)
研究(85121)
(52653)
中国(52126)
管理(45543)
学报(36793)
科学(36444)
(33383)
金融(33383)
(32557)
大学(30798)
学学(29215)
财经(27324)
教育(25245)
技术(24802)
(23292)
经济研究(21903)
农业(21373)
业经(20005)
问题(17655)
(14900)
理论(14854)
技术经济(13859)
统计(13658)
财会(13568)
实践(13182)
(13182)
商业(12913)
(12808)
共检索到419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作华  陈娇娇  吴大新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选取2012―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董事、监事与高管减持交易行为为样本,依据陆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提供的实验平台,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陆港通能够有效抑制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机制分析发现,陆港通通过吸引更多分析师关注、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和降低股价同步性,降低了高管减持的超额回报,从而抑制了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陆港通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治理效应在公司前期盈余管理为负时更显著。本研究为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和类似陆港通交易机制的进一步推行提供了经验证据,为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监管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江海燕  叶凌寒  
文章选取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沪港通政策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的大股东掏空程度更低,即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内部股权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发现,在大股东股权制衡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外部分析师关注程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重新界定样本期间、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文章的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洋  张瑞君  孟庆斌  侯德帅  
本文以我国开启"沪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2007-201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开通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该结论在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沪港通"抑制公司违规行为的途径是通过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或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的违规成本、减少公司的违规行为。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从公司违规这一视角,揭示了"沪港通"机制所发挥的公司治理效用,为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权烨  王满  
本文利用2010—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借助陆港通这一外生事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高管超额薪酬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有效降低高管超额薪酬,约束高管的自利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陆港通交易制度发挥治理作用的潜在途径是通过提高股价信息含量产生股价信息反馈效应,促进股价在高管薪酬契约中的指导作用,或者通过改善公司信息环境,降低公司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压缩高管超额薪酬的攫取空间。资本市场开放有利于提高高管薪酬契约激励的有效性,但是其对高管超额薪酬的治理作用受到管理者权力的强烈约束。上述研究不仅是对资本市场开放与高管超额薪酬领域研究的有益拓展,而且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进行相关制度建设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杜兴强  赖少娟  裴红梅  
本文使用中国上市公司2001年至2011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女性高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高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说明女性高管影响公司的领导风格和决策过程,从而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对称性影响。此外,监管强度调节了女性高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倒U型关系。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杜兴强  赖少娟  裴红梅  
本文使用中国上市公司2001年至2011年数据,实证分析了女性高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高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说明女性高管影响公司的领导风格和决策过程,从而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对称性影响。此外,监管强度调节了女性高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倒U型关系。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程  王仁曾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本文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检验影响机制发现:"沪港通"通过提高标的股票的股票流动性,进而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沪港通"对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公司样本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沪港通"对公司投资效率的作用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即"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公司投资效率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同时其影响随时间而增强。本文研究表明,推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于提高公司投资效率以及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彭雅哲  汪昌云  
资本市场开放不仅是扩大国际融资、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需要,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和上市公司行为具有多重外部治理效应。本文借助我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陆港通”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2)委托代理问题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而“陆港通”开通后,能够缓解标的公司代理矛盾,进而约束管理层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3)当资本市场信息环境改善、管理层面临较大股票抛售压力以及大股东监督力度较强时,“陆港通”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效果更好。本文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及公司治理水平。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路军  
本文以2004-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 Probit估计方法研究了女性参与公司治理对企业违规概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本文选取的女性高管指标(企业是否拥有女性高管、女性高管比例以及根据女性高管比例计算的BLAU指数等)与企业违规概率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女性高管降低了企业违规概率在对违规类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分析之后发现,女性高管仅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违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未显著降低公司经营违规和领导人违规的概率文章结论丰富了女性高管治理和企业违规行为等领域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纪彰波  臧日宏  
基于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上海证券市场的月度面板数据,文章通过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不同期间、不同市场开放程度入手,研究沪港通对股票价格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标的股票的整体波动性,波动性在短期的增加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沪港通的实施通过扩大股票投资者基础、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从而对股价稳定性带来积极影响。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沪港通也会对股票的极端波动产生影响,降低公司股价跳升风险,有利于缓解A股市场的投机氛围,但同时也增加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带来市场不稳定因素。沪港通实施后公司股票的崩盘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薄弱的信息披露环境有关,那些信息披露环境差的公司股票的崩盘风险显著增加。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上官泽明  王少华  谢志华  
通过选取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5年的跨国数据,研究各国最高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结果抑制政府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财政审计结果的及时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整改回应性等质量,可以发挥信息鉴定作用,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2)财政审计结果可以发挥信号传递作用,向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反馈信息,通过提高立法监督能力和公众参与程度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3)在腐败控制能力较强的国家,财政审计结果可以同时发挥信息鉴定作用和信号传递作用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而在腐败控制能力较弱的国家,财政审计结果通过发挥信息鉴定作用直接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效果更显著,通过信号传递作用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机制则受到限制。研究结论对于在当前反腐败呈高压态势的环境下,审计机关坚持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继续全面提高财政审计结果质量,做好向人大汇报和社会公布工作,有效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杜建华  朱雨婷  
陆港通制度的实施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重大创新举措。借助这一事件,利用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能显著提高上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非高新技术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进一步分析发现股价信息含量的提高是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研究的结果为后续完善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连立帅  朱松  陈超  
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高中国A股资本市场效率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资本市场开放事件,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会通过增强股价信息含量以及影响企业融资来作用于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会增强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另外,沪港通交易制度提高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的效应只是显著地存在于国际化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本文的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增强了股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通过股价信息反馈与融资机制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提高了资本市场效率。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江轩宇  朱冰  
本文利用沪深港通制度实施的外生冲击,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1)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劳动收入份额;(2)当标的公司外资交易活跃程度较高或股价信息含量提高程度较大时,二者正向关系更强;(3)降低债务成本及提升研发意愿是沪深港通制度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路径;(4)前述正向关系只在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高新技术行业及劳动与资本要素更多呈互补效应时显著。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芳  王明涛  王鑫怡  马培培  
沪港通交易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项重大突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这一外生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需通过香港地区投资者的活跃交易来实现。此外,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扩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机替代"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