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63)
- 2023(13124)
- 2022(10946)
- 2021(10216)
- 2020(8407)
- 2019(19617)
- 2018(18886)
- 2017(36399)
- 2016(19284)
- 2015(21764)
- 2014(21492)
- 2013(20534)
- 2012(18553)
- 2011(16169)
- 2010(16012)
- 2009(14671)
- 2008(14376)
- 2007(12340)
- 2006(10471)
- 2005(9190)
- 学科
- 济(81648)
- 经济(81573)
- 管理(64224)
- 业(62399)
- 企(54539)
- 企业(54539)
- 方法(43368)
- 数学(39150)
- 数学方法(38505)
- 财(25603)
- 中国(20461)
- 农(19395)
- 务(18911)
- 财务(18854)
- 财务管理(18816)
- 企业财务(18077)
- 业经(17400)
- 制(15169)
- 地方(13706)
- 理论(13621)
- 贸(13573)
- 贸易(13556)
- 易(13135)
- 农业(12691)
- 技术(12513)
- 融(12396)
- 金融(12395)
- 银(11921)
- 银行(11915)
- 学(11594)
- 机构
- 大学(269108)
- 学院(268637)
- 济(113497)
- 管理(112684)
- 经济(111451)
- 理学(98599)
- 理学院(97716)
- 管理学(95920)
- 管理学院(95418)
- 研究(80079)
- 中国(62913)
- 财(54098)
- 京(54029)
- 科学(44824)
- 财经(44093)
- 经(40463)
- 中心(38706)
- 江(37729)
- 所(37032)
- 业大(36382)
- 农(36089)
- 经济学(35716)
- 财经大学(33547)
- 研究所(33215)
- 北京(33163)
- 经济学院(32432)
- 范(31505)
- 师范(31186)
- 商学(31035)
- 商学院(30762)
- 基金
- 项目(186977)
- 科学(150684)
- 基金(140066)
- 研究(136849)
- 家(120797)
- 国家(119874)
- 科学基金(106468)
- 社会(89851)
- 社会科(85498)
- 社会科学(85478)
- 基金项目(73403)
- 省(71677)
- 自然(69463)
- 自然科(68001)
- 自然科学(67990)
- 自然科学基金(66803)
- 教育(65417)
- 划(60433)
- 资助(58026)
- 编号(54461)
- 部(42571)
- 成果(42418)
- 重点(41601)
- 创(40072)
- 发(38575)
- 国家社会(38113)
- 教育部(37877)
- 创新(37372)
- 人文(36800)
- 课题(36499)
- 期刊
- 济(113826)
- 经济(113826)
- 研究(74847)
- 中国(48084)
- 财(45202)
- 管理(43247)
- 学报(36170)
- 科学(34982)
- 农(30920)
- 大学(29542)
- 学学(27798)
- 教育(27773)
- 技术(26242)
- 融(26051)
- 金融(26051)
- 财经(22633)
- 农业(21173)
- 经(19352)
- 经济研究(19227)
- 业经(18157)
- 统计(15128)
- 问题(14633)
- 策(13887)
- 技术经济(13679)
- 财会(13485)
- 理论(12836)
- 决策(12419)
- 业(12060)
- 商业(11987)
- 贸(11953)
共检索到382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亚明 马金娅 胡春阳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造公司治理质量指数,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外生事件,基于其分批试点名单制特点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治理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沪港通制度的实施通过改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包括改善内部会计信息质量和强化外部监督)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并以此提升公司价值,这种提升效应具有滞后性且在非国有控股和交易活跃的标的公司表现得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连续性,发现在没有QFII持股的标的公司中,其治理质量的优化作用更加显著。因此,资本市场开放的信息效应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质量,进而提升企业价值,渐进连续的资本市场开放制度能使更多上市公司受益,并可促进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升。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程利敏 唐建新 徐飞 陈冬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开放为研究对象,以陆港通为背景,研究陆港通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影响,对优化公司资本结构和健全资本市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PSM-DID方法,考察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并检验调整速度变化的原因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资本市场开放加快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并优化资本结构。具体表现为:在陆港通实施后资本结构向上调整的速度显著加快,但是向下调整的速度没有显著变化;增加净债务和增加净权益的调整方式得到加强。在传导机制检验中,资本市场开放通过改善信息效率和加强监督治理,加快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非国有公司和公司治理薄弱的公司调整作用更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程 王仁曾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盈余管理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这两个指标来看,对比控制组,"沪港通"政策实施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且在"沪港通"活跃成交股样本中更为明显,同时这一影响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通过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提高股票流动性,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对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对公司治理的优化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更为明显。这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于改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黄国良 余娟
信息披露质量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文章依据有效市场假说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2012—2019年深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深港通"政策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深股通标的企业前十大股东包括境外投资者时,资本市场开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效应更强。研究为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机制、完善资本市场开放、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红波 董立起 陈鹏翔
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外资的进入或将带来投资者结构的“鲶鱼效应”。本文以我国2010至2020年的公募基金为研究对象,利用持股组合的盈余质量来刻画投资偏好,探究了沪深港通开通后北向资金的进入对基金投资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北向资金的进入显著提高了基金持股组合的盈余质量,即更偏好高盈余质量的公司股票。进一步,本文得出了两条主要影响机制:一是对高盈余质量股票信息环境的改善,北向资金的进入促进了卖方分析师群体对高盈余质量股票的投研分析,有效激励公募基金持有分析师关注更多和盈利预测更加准确的高盈余质量股票。二是对北向资金引起的学习效应,北向资金成熟的投资风格和可观的市场收益引起了国内公募基金对其持股组合的学习与模仿,特别是对蓝筹股的偏好增加,进而促进其投资组合盈余质量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能够通过鲶鱼效应来改善投资者质量,进一步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基金 盈余质量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程 王仁曾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本文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检验影响机制发现:"沪港通"通过提高标的股票的股票流动性,进而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沪港通"对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公司样本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沪港通"对公司投资效率的作用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即"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公司投资效率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同时其影响随时间而增强。本文研究表明,推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于提高公司投资效率以及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志辉 马晓青 常心宇 李向楠
畅通金融要素流动、服务乡村经济发展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使命担当。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是国家创设村镇银行的初衷。本文基于2005—2020年1877个县、县级市和旗的统计数据,以及原银保监会批准各县设立村镇银行时间的数据,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县域组建村镇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设立村镇银行能够显著增加县域人均生产总值,此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村镇银行通过支持县域非农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东中部地区与其他县域,设立在西部地区和原国家级贫困县的村镇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研究证实了村镇银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为进一步制定政策发挥村镇银行支农支小作用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
村镇银行 非农产业 经济增长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洋 张瑞君 孟庆斌 侯德帅
本文以我国开启"沪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2007-201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开通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该结论在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沪港通"抑制公司违规行为的途径是通过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或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的违规成本、减少公司的违规行为。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从公司违规这一视角,揭示了"沪港通"机制所发挥的公司治理效用,为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
关键词:
沪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公司违规 公司治理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翟华云 李倩茹
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考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利用文本挖掘和人工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从二维角度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以2009—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采用多时点DID模型,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来提高审计质量;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而商业模式创新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审计质量的提高主要出现在盈利、机构持股较高及非国有企业里,并且在2015年国家实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产业政策方案后,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拓展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审计后果,为注册会计师应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错报风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吴珊 邹梦琪 李四海
采用2010—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陆续实施为外生冲击,在PSM基础上构建多期DID模型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抑制了企业避税行为;这种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少、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较高以及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较低的企业;信息透明度和审计质量的提升是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企业避税行为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从避税的视角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所发挥的治理效应,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后续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肖磊 张聪
运用HCW政策效应评估模型,以“深港通”为实验样本,基于市场深度、宽度及弹性属性,实证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分板块、分行业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1)“深港通”促进了市场流动性整体提升,市场深度、宽度及弹性均有所增强,但促进作用有限;(2)分板块看,主板的流动性下降,中小板和创业板流动性上升;(3)分行业看,信息技术股和原材料股流动性下降,工业股和可选消费股流动性上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毕鹏 王丽丽
基于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沪港通交易机制为自然实验,探讨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机制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引发的企业创新水平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导致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组和融资约束水平较低组中,沪港通交易机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沪港通交易机制普遍降低了高管与员工劳动收入份额。上述研究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相关机制建设、深化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秀丽 齐荻
"陆港通"政策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创新措施,利用这一自然事件,选取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陆港通"与企业投资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实证方法上,构建了多期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表明,"陆港通"的实施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其中对于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于投资不足也起到了缓解效果。进一步的检验发现,"陆港通"的实施对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原本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和监督程度较弱的样本组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不仅证实了"陆港通"政策通过链接两地资本市场从而规范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而且为后续"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的推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
“陆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投资效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纪彰波 臧日宏
基于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上海证券市场的月度面板数据,文章通过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不同期间、不同市场开放程度入手,研究沪港通对股票价格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标的股票的整体波动性,波动性在短期的增加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沪港通的实施通过扩大股票投资者基础、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从而对股价稳定性带来积极影响。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沪港通也会对股票的极端波动产生影响,降低公司股价跳升风险,有利于缓解A股市场的投机氛围,但同时也增加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带来市场不稳定因素。沪港通实施后公司股票的崩盘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薄弱的信息披露环境有关,那些信息披露环境差的公司股票的崩盘风险显著增加。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春燕 张玉明 朱磊
本文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试点为背景,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了卖空对上市公司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允许卖空公司的创新投资水平显著提升;在创新投资增加的过程中,降低了企业创新投资不足的可能性,创新投资过度的概率无显著提高,卖空机制发挥了真实的作用。进一步考虑企业内外异质性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受卖空机制的影响更加明显,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会提高卖空机制作用的发挥。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的卖空机制引入时间有限,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治理作用,规制着企业的创新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资本市场开放会提高会计稳健性吗——来自中国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促进了资本市场公平吗?:基于“沪港通”开放事件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港通”样本的多期双重差分分析
资本市场开放、流动性与债券利差——基于陆港通的实证检验
外部资本市场与内部资本市场:替代还是互补——基于陆港通效应的实证检验
资本市场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理及若干实证检验
资本市场开放与并购商誉——基于“沪港通”的实证研究
QFII制度与我国资本市场的渐进式开放
绿色债券发行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
沪港通降低了股价崩盘风险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