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89)
- 2023(10460)
- 2022(8565)
- 2021(8208)
- 2020(6860)
- 2019(16061)
- 2018(15209)
- 2017(29180)
- 2016(15431)
- 2015(17543)
- 2014(17355)
- 2013(17522)
- 2012(16408)
- 2011(14782)
- 2010(14563)
- 2009(13644)
- 2008(14127)
- 2007(12185)
- 2006(10335)
- 2005(9763)
- 学科
- 济(73430)
- 经济(73354)
- 业(45894)
- 管理(45486)
- 企(36732)
- 企业(36732)
- 方法(36614)
- 数学(33669)
- 数学方法(33504)
- 中国(22485)
- 财(22392)
- 农(16608)
- 贸(15967)
- 贸易(15954)
- 易(15538)
- 务(15185)
- 财务(15178)
- 制(15153)
- 财务管理(15148)
- 企业财务(14438)
- 融(14286)
- 金融(14286)
- 银(13879)
- 银行(13873)
- 行(13028)
- 业经(12472)
- 学(12445)
- 地方(10958)
- 农业(10830)
- 体(10067)
- 机构
- 大学(229854)
- 学院(224868)
- 济(110343)
- 经济(108668)
- 管理(86418)
- 研究(80511)
- 理学(74579)
- 理学院(73774)
- 管理学(72949)
- 管理学院(72501)
- 中国(66486)
- 财(55074)
- 京(47607)
- 财经(43580)
- 科学(42144)
- 经(40088)
- 所(40019)
- 经济学(37533)
- 中心(36382)
- 研究所(35484)
- 经济学院(34048)
- 农(32971)
- 财经大学(32924)
- 江(31394)
- 北京(30600)
- 院(28659)
- 业大(27684)
- 商学(26112)
- 范(25923)
- 商学院(25892)
- 基金
- 项目(145693)
- 科学(117548)
- 基金(112904)
- 研究(106649)
- 家(98238)
- 国家(97534)
- 科学基金(84412)
- 社会(73735)
- 社会科(70303)
- 社会科学(70290)
- 基金项目(57956)
- 自然(52305)
- 自然科(51233)
- 自然科学(51219)
- 省(50609)
- 自然科学基金(50449)
- 教育(48758)
- 资助(47713)
- 划(44267)
- 编号(39015)
- 部(35884)
- 国家社会(33281)
- 成果(32852)
- 重点(32794)
- 教育部(31852)
- 发(30445)
- 中国(30356)
- 创(30314)
- 人文(30051)
- 性(29839)
- 期刊
- 济(112887)
- 经济(112887)
- 研究(73950)
- 财(46738)
- 中国(45523)
- 学报(32514)
- 管理(31923)
- 科学(30895)
- 融(28574)
- 金融(28574)
- 农(28327)
- 大学(25769)
- 学学(24256)
- 财经(23973)
- 经济研究(20749)
- 经(20631)
- 农业(19012)
- 教育(18517)
- 贸(16467)
- 技术(15999)
- 问题(15272)
- 国际(14654)
- 会计(14588)
- 世界(14040)
- 业经(13902)
- 业(11714)
- 财会(11529)
- 技术经济(11523)
- 统计(11139)
- 理论(10399)
共检索到3472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朱杰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的沪港通交易平台,是我国境内资本市场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程度大幅提高的重要标志。文章以沪港通开通这一自然事件的发生为契机,以2012—2016年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水平提升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以后,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显著提升。这意味着,公司为应对资本市场开放后的复杂市场环境,会主动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减少交易成本,降低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终表现为会计信息稳健性水平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影响,仅在公司财务杠杆水平适中时显著。当公司的债务水平较低或较高时,资本市场开放与公司会计稳健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对于缓解境内外投资者与我国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倡导资本市场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会计稳健性 沪港通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程 王仁曾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本文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检验影响机制发现:"沪港通"通过提高标的股票的股票流动性,进而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沪港通"对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公司样本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沪港通"对公司投资效率的作用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即"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公司投资效率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同时其影响随时间而增强。本文研究表明,推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于提高公司投资效率以及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纪彰波 臧日宏
基于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上海证券市场的月度面板数据,文章通过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不同期间、不同市场开放程度入手,研究沪港通对股票价格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标的股票的整体波动性,波动性在短期的增加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沪港通的实施通过扩大股票投资者基础、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从而对股价稳定性带来积极影响。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沪港通也会对股票的极端波动产生影响,降低公司股价跳升风险,有利于缓解A股市场的投机氛围,但同时也增加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带来市场不稳定因素。沪港通实施后公司股票的崩盘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薄弱的信息披露环境有关,那些信息披露环境差的公司股票的崩盘风险显著增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谭伟荣
本文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沪深港通”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股利平稳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沪深港通”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提升企业股利平稳性;“沪深港通”主要通过促使企业提高信息透明度、缓解融资约束两种渠道提升企业股利平稳性。进一步研究显示,产权性质、公司治理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资本市场开放与股利平稳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企业股利平稳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而且揭示了“沪深港通”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治理效应,可为后续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焱 姚海鑫 杜燕婕
以2014年"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外生事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政策对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对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后续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辛莹莹 徐培哲
本文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有更高的投资效率。进一步检验其作用机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带来的资本市场开放可以通过监督效应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同时资本市场开放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即"沪港通"政策实施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
关键词:
“沪港通” 投资效率 公司治理 融资约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潘宁宁 韩科飞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加速阶段,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引发了投资者及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从尾部系统风险的角度出发,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发挥降低尾部系统风险的积极作用,反倒加剧了左尾系统风险;(2)沪港通交易制度对左尾系统风险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信息效率低、公司治理机制较差、流动性较低的公司;(3)沪港通制度实施后,标的股票对外开放程度(交易规模)的提高会降低左尾系统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尾部系统风险、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文献,为投资者风险识别、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竹 张欣
使用2007—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会计稳健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所有权性质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及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和信息透明度这两种机制在其中发挥的治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少,说明会计稳健性会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基于所有权性质的进一步检验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中会计稳健性对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更强,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和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够缓解会计稳健性对研发投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会计稳健性在企业投资活动中的影响及降低会计稳健性对研发投资的负面作用,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洋 张瑞君 孟庆斌 侯德帅
本文以我国开启"沪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2007-201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的开通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该结论在使用PSM方法校正样本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沪港通"抑制公司违规行为的途径是通过改善公司的信息环境或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的违规成本、减少公司的违规行为。本文的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在发现和防范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从公司违规这一视角,揭示了"沪港通"机制所发挥的公司治理效用,为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提供了理论证据。
关键词:
沪港通 资本市场开放 公司违规 公司治理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钟凯 孙昌玲 王永妍 王化成
本文基于"沪港通"这一外生政策,探讨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股价异质性波动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能够降低"沪股通"标的股票股价的异质性波动,且在"沪股通"活跃成交股样本中更为明显;深入研究发现"沪港通"通过促使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从而降低股价异质性波动。本文研究表明"沪港通"实施对于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亦为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孙雪娇
本文从稳健性角度,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变迁的经济后果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准则变迁的第一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实施降低了会计稳健性,这是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大于递延所得税负债所致,也是某些企业利润由负转正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还进一步研究税率变化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发现税收负担加重,会计稳健性增强;税收负担降低,会计稳健性减弱。由于确认递延所得资产会增加企业的净利润而不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因此其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与企业税收负担负相关。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江海燕 叶凌寒
文章选取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沪港通政策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的大股东掏空程度更低,即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内部股权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发现,在大股东股权制衡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外部分析师关注程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重新界定样本期间、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文章的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徐庆美 司登奎 吕学梁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那么在当前我国正面临投资结构"脱实向虚"的情况下,金融开放除了具有"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之外,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具有"纠偏"作用呢?文章以2010-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影响。研究表明:(1)"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引导企业投资结构从偏重金融资产投资转向实体投资,且该效应在高融资约束、高成长性以及制造业企业中更为凸显。(2)在作用渠道上,"沪深港通"交易制度通过融资成本渠道和资产收益率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缩小了实体投资收益率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差距,对企业投资结构"脱实向虚"产生了"纠偏"作用,从而最终促使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实体投资。(3)"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也会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价值的提升。文章为揭示我国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以引导经济"脱虚入实"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徐庆美 司登奎 吕学梁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那么在当前我国正面临投资结构"脱实向虚"的情况下,金融开放除了具有"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之外,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具有"纠偏"作用呢?文章以2010-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影响。研究表明:(1)"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引导企业投资结构从偏重金融资产投资转向实体投资,且该效应在高融资约束、高成长性以及制造业企业中更为凸显。(2)在作用渠道上,"沪深港通"交易制度通过融资成本渠道和资产收益率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缩小了实体投资收益率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差距,对企业投资结构"脱实向虚"产生了"纠偏"作用,从而最终促使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实体投资。(3)"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也会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价值的提升。文章为揭示我国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以引导经济"脱虚入实"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罗宏 陈坤 张兴源
资本市场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我国“沪深港通”开通为准自然实验场景,利用A股上市公司2010—2020年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CEO的薪酬操纵行为。实证结果显示,成为“沪深港通”标的公司之后,上市公司CEO利用管理层权力攫取的超额货币薪酬以及攫取超额薪酬的可能性显著降低,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抑制CEO的薪酬操纵行为。机制检验发现,“沪深港通”通过强化标的公司股东对CEO的监督意愿从而抑制CEO对超额薪酬的攫取。异质性分析显示这一效应在CEO权力较弱以及公司信息透明度较高时更加显著。文章从高管薪酬监管的角度为资本市场开放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企业股权融资——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与过度负债企业去杠杆:来自“沪深港通”的经验证据
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会提高会计稳健性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独立董事是否提高会计盈余的稳健性——来自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能否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研究——来自“深港通”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数字金融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沪深港通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与跨境风险传染防控——基于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与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基于沪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基于沪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