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77)
2023(19399)
2022(16829)
2021(15847)
2020(13432)
2019(31329)
2018(31240)
2017(59737)
2016(32100)
2015(35977)
2014(36151)
2013(35735)
2012(32953)
2011(29545)
2010(29398)
2009(27367)
2008(27366)
2007(24533)
2006(21111)
2005(18644)
作者
(93531)
(78202)
(77488)
(74185)
(49695)
(37605)
(35574)
(30476)
(29606)
(27944)
(26592)
(26303)
(24898)
(24731)
(24292)
(24277)
(23597)
(23144)
(22512)
(22431)
(19266)
(19238)
(19139)
(17870)
(17588)
(17448)
(17448)
(17409)
(15871)
(15516)
学科
(127317)
经济(127176)
管理(95420)
(92691)
(77904)
企业(77904)
方法(61645)
数学(53703)
数学方法(53022)
(34209)
中国(33741)
(33235)
(28613)
(28209)
业经(27761)
(27006)
银行(26859)
(25378)
地方(25073)
(23417)
贸易(23398)
技术(23144)
(22845)
金融(22841)
(22659)
(22625)
财务(22574)
财务管理(22529)
理论(22510)
农业(22288)
机构
大学(459944)
学院(456772)
(182393)
管理(181070)
经济(178358)
理学(156339)
理学院(154590)
管理学(151704)
管理学院(150869)
研究(150703)
中国(117612)
(97191)
科学(93917)
(84982)
(76449)
(75880)
中心(70180)
研究所(69217)
业大(69106)
财经(68366)
(67665)
(62045)
北京(61267)
农业(60221)
(59147)
师范(58476)
经济学(55438)
(55175)
(54652)
财经大学(51030)
基金
项目(311036)
科学(244259)
基金(225843)
研究(224118)
(197253)
国家(195635)
科学基金(168313)
社会(140324)
社会科(132968)
社会科学(132934)
(121937)
基金项目(119705)
自然(111522)
自然科(108898)
自然科学(108865)
自然科学基金(106930)
教育(104543)
(102579)
资助(93726)
编号(90456)
成果(73223)
重点(69579)
(68569)
(66442)
(65193)
课题(62604)
创新(61627)
科研(59943)
大学(58809)
教育部(58801)
期刊
(193767)
经济(193767)
研究(133157)
中国(87207)
学报(74038)
(67657)
科学(67524)
管理(67079)
(66895)
大学(55982)
学学(52760)
(50087)
金融(50087)
教育(50076)
农业(44994)
技术(41687)
财经(34064)
业经(31494)
经济研究(31063)
(29087)
问题(25175)
(24152)
技术经济(22902)
理论(22405)
图书(22353)
科技(22160)
(21804)
统计(21013)
商业(20459)
实践(20414)
共检索到670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飞  赵学智  
银行在精准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沪深港通”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和上市银行经营状况,基于2007-2022年我国36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实证分析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内在影响机理。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升了银行流动性创造;调节效应表明:银行景气度的提高加大了资本市场开放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市场势力较强、东部地区的银行流动性创造对资本市场开放的正向反应更为敏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应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开放制度,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提质增效”。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齐保垒  杜英  孙泽宇  
利用"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以2008—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试点公司避税程度显著下降,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以及提升信息透明度等途径抑制企业避税行为。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企业中,即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和企业融资需求大的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负向影响更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刘程  王仁曾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盈余管理和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这两个指标来看,对比控制组,"沪港通"政策实施确实有效地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且在"沪港通"活跃成交股样本中更为明显,同时这一影响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通过影响机制检验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能够显著提高股票流动性,进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对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对公司治理的优化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更为明显。这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于改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杜建华  周林莹  
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以2012~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慈善捐赠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提升了企业慈善捐赠水平,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来影响企业慈善捐赠水平。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慈善捐赠水平的正向影响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大规模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中。研究结论可为新时期推进资本市场深层次对外开放、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万华林  朱凯  于雪彦  
基于资本市场公平视角,以沪港通开通为准自然实验,文章以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水平的影响,以检验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公平。研究结果表明:(1)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具有治理作用,有效降低了内幕交易水平,促进资本市场公平,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开放能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2)上述治理作用在信息披露改进动机较强、量化信息披露较少、信息披露质量较差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以及融资需求较高的公司中更显著,说明资本市场开放对内幕交易的治理主要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需求机制发挥作用;(3)地区金融竞争与资本市场开放的治理作用有一定互补效应。文章结论为中国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举措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支持,也说明了其作用发挥的主要约束条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英   刘华杰   刘胜  
资本市场开放作为金融市场改革的核心要义,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体系支撑。在“去杠杆”背景下,资本市场开放能否助力企业“健康”去杠杆尚缺乏针对性研究。以分批实施的“沪港通”和“深港通”制度作为政策冲击,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如何影响企业杠杆操纵。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显著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这一结论在经过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地,资本市场开放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促进投资者结构多元化来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杠杆操纵的抑制效应会因行业或企业特征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莹  
从就业需求角度出发,考察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降低了企业资本成本,这促使企业增加物质资本投资,根据资本技能互补假说,企业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从而使人力资本结构得到改善。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机制的准自然实验,进一步使用多期倍差法对中国上市公司2009—2020年的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使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升级,并进一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中国应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完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作用,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贺刚  顾晓敏  顾海峰  刘晓明  
深港通政策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积极关注。本文将深港通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2014年至2019年的月度样本数据,构建"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实证分析深港通的开通对于创业板市场股票价格异质性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深港通这一资本市场开放政策产生了更多的噪音交易,加大了创业板股价的异质性波动。监管部门要完善做空机制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热钱的监管,以有效防范资本市场开放产生的风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宜峰   张思源  
资本市场开放对我国上市公司行为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在经济“脱实向虚”的现实背景下,文章以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2009—2020年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显著抑制了标的企业的金融化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沪港通可以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水平抑制投机动机,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经营风险抑制储蓄动机,进而降低企业金融化程度。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作用在非国有和市场竞争力弱的企业中更加明显。研究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后果的相关文献,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引导企业“脱虚返实”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昭  马草原  王爱萍  
本文利用沪港通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沪港通的开通显著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并且在剔除"限薪令"、股权激励、最低工资制度等因素的干扰之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其他稳健性检验方法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因此沪港通开通并非是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乃至总体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2)资本市场开放显著地提升了上市公司监事会持股比例,但降低了董事会持股比例,从而通过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力度来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当然内部监督的中介效应仅存在于A股企业中,因为非A股(B股、AH股、AB股)企业开放程度已经较高,受沪港通的冲击较小;(3)企业所处外部法律环境对资本市场开放影响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产生了调节作用,A股企业相比非A股企业外部法律环境更为单一,资本市场开放使得入选沪港通标的范围的A股企业面临的外部法律环境约束增强,因而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程度也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资本市场开放的收入分配效应,可以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持。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红莉  胡林柯  蒋鹏程  
以沪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实施形成的准自然实验为切入口,基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9—2020年数据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后,标的公司(纳入"沪港通"的A股上市公司)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下降。其内在机制是,"沪港通"加剧了资本深化、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由于资本-劳动互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进而挤占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主要降低了平均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沪港通"仅挤占了公司治理状况较差、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对普通员工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效应更强。文章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对于"双循环"新格局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肖磊  张聪  
运用HCW政策效应评估模型,以“深港通”为实验样本,基于市场深度、宽度及弹性属性,实证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分板块、分行业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1)“深港通”促进了市场流动性整体提升,市场深度、宽度及弹性均有所增强,但促进作用有限;(2)分板块看,主板的流动性下降,中小板和创业板流动性上升;(3)分行业看,信息技术股和原材料股流动性下降,工业股和可选消费股流动性上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黎精明  马金金  
以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助“沪深港通”政策实施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负债柔性和现金柔性两个角度考察了股票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财务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开放促使上市公司提高负债柔性,降低现金柔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开放对国有企业负债柔性和现金柔性的影响程度较非国有企业更大;股票市场开放后,管理者高度自信企业的负债柔性提高程度和现金柔性降低程度均大于管理者低度自信企业。相关发现丰富了“沪深港通”政策实施经济效果和企业财务柔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既可为科学评估股票市场开放改革效果提供重要依据,又可为企业财务结构优化和财务柔性动态管理提供决策参考,还可为优化股票市场开放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勇  芦雪瑶  
资本市场开放是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文章以中国启动"陆港通"交易试点为背景,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引入"陆港通"机制显著抑制了企业避税,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增强外部监督,削弱企业避税的动机和能力,进而发挥资本市场开放的治理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治理作用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弱及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高的样本中更为显著,与企业内部治理存在协同效应,但未能产生对外部税收征管的替代效应。本研究为坚定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战略、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实现税收公平和正义、促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杜建华  刘陈杨  
陆港通交易制度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其经济后果是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基于陆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2—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结果发现,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且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信息质量低和融资需求高的企业中;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抑制管理层短视行为是陆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机制。上述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拓展了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领域的相关研究,为深入理解陆港通交易制度,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范围提供了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