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79)
2023(11165)
2022(9436)
2021(8974)
2020(7631)
2019(17791)
2018(17395)
2017(33844)
2016(17803)
2015(19820)
2014(19582)
2013(19082)
2012(17360)
2011(15284)
2010(14825)
2009(13673)
2008(13610)
2007(11551)
2006(9510)
2005(8338)
作者
(46591)
(39176)
(39039)
(37068)
(25354)
(18679)
(17993)
(15239)
(15104)
(13666)
(13462)
(13206)
(12314)
(12028)
(11978)
(11902)
(11550)
(11311)
(11286)
(11263)
(9589)
(9255)
(9132)
(9124)
(8885)
(8836)
(8515)
(8278)
(7762)
(7503)
学科
(77929)
经济(77861)
(57288)
管理(56041)
(47151)
企业(47151)
方法(43137)
数学(39666)
数学方法(39297)
(24129)
中国(20163)
(17535)
(17356)
财务(17320)
财务管理(17284)
企业财务(16564)
(15588)
(14627)
银行(14621)
业经(14592)
(14557)
金融(14556)
(14440)
贸易(14432)
(14003)
(13763)
地方(12479)
农业(11458)
(11043)
保险(10951)
机构
大学(247527)
学院(244761)
(109767)
经济(107919)
管理(103700)
理学(90086)
理学院(89325)
管理学(88044)
管理学院(87585)
研究(72161)
中国(61464)
(53660)
(48646)
财经(43626)
(40058)
科学(38126)
中心(36266)
经济学(35924)
(34169)
财经大学(33344)
经济学院(32788)
(32706)
业大(31839)
(31785)
北京(29765)
研究所(29270)
商学(28976)
商学院(28747)
经济管理(27084)
(27064)
基金
项目(169074)
科学(136502)
基金(128736)
研究(124336)
(109742)
国家(108884)
科学基金(97113)
社会(83398)
社会科(79316)
社会科学(79296)
基金项目(67811)
(63336)
自然(62534)
自然科(61184)
自然科学(61169)
自然科学基金(60113)
教育(58099)
资助(53648)
(53351)
编号(48555)
(39496)
成果(37877)
重点(37117)
(35840)
国家社会(35803)
教育部(35490)
人文(34531)
(34463)
创新(33531)
大学(33380)
期刊
(108009)
经济(108009)
研究(71258)
(43630)
中国(40684)
管理(37802)
(31851)
金融(31851)
学报(31030)
科学(30425)
(26730)
大学(25817)
学学(24688)
财经(22502)
技术(21380)
(19079)
经济研究(18352)
农业(17876)
教育(17723)
业经(16275)
问题(14393)
(13229)
理论(13161)
统计(12900)
财会(12249)
技术经济(12164)
实践(11811)
(11811)
(11792)
商业(11432)
共检索到350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邵稚权  黄昌利  
在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需建立完善的跨境风险防控体系。本文以沪港通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分析法量化得出外资大幅流出A股时期的风险跨境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沪股通资金大幅流出事件发生会加剧港股的跨境风险传染作用,并使沪市行业风险上升。其中,沪股通配置型资金持股比例较低的行业对跨境风险溢出更加敏感;工业和材料等第二产业受跨境风险传染的影响程度强于信息、电信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第二,港股向沪市的对应行业扩散风险以后,风险会进一步在沪市行业间传导。由于沪市信息与电信行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共振关系,沪市内部的风险放大作用使得信息与电信行业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因此,在资本市场逐步开放过程中,若发生外资大幅流出事件,为防控风险,应密切关注配置型资金持股比例较低行业的风险变动,同时还应考虑A股行业之间的互补共振关系。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吉涛  王子晋  孙晓康  
为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推行了“沪港通”“深港通”等一系列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本文借助沪深港通准自然实验平台,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数据,建立多期DID模型,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沪深港通制度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且数字金融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路径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增强分析师关注,使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深港通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在产品市场竞争度更高和市场化进程更快的公司中更显著。本文为沪深港通制度对微观主体投资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并为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发挥协同效应提供了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潘宁宁  韩科飞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加速阶段,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引发了投资者及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从尾部系统风险的角度出发,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发挥降低尾部系统风险的积极作用,反倒加剧了左尾系统风险;(2)沪港通交易制度对左尾系统风险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信息效率低、公司治理机制较差、流动性较低的公司;(3)沪港通制度实施后,标的股票对外开放程度(交易规模)的提高会降低左尾系统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尾部系统风险、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文献,为投资者风险识别、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刘程  王仁曾  
利用"沪港通"政策实施这一外生冲击,本文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比控制组公司,"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公司投资效率。检验影响机制发现:"沪港通"通过提高标的股票的股票流动性,进而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沪港通"对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公司样本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沪港通"对公司投资效率的作用存在显著并且持续增强的滞后效应,即"沪港通"政策的实施对公司投资效率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同时其影响随时间而增强。本文研究表明,推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于提高公司投资效率以及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辛莹莹  徐培哲  
本文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有更高的投资效率。进一步检验其作用机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带来的资本市场开放可以通过监督效应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同时资本市场开放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即"沪港通"政策实施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连立帅  朱松  陈超  
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高中国A股资本市场效率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资本市场开放事件,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会通过增强股价信息含量以及影响企业融资来作用于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会增强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另外,沪港通交易制度提高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的效应只是显著地存在于国际化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本文的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增强了股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通过股价信息反馈与融资机制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提高了资本市场效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喻彪  李沁洋  杨刚  
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外生政策事件,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增加股价信息含量、改善企业信息透明度以及缓解代理冲突等途径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在非国有企业、管理者持股以及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企业中更明显。拓展性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还能有效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黏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纪彰波  臧日宏  
基于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上海证券市场的月度面板数据,文章通过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不同期间、不同市场开放程度入手,研究沪港通对股票价格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标的股票的整体波动性,波动性在短期的增加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现象,沪港通的实施通过扩大股票投资者基础、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从而对股价稳定性带来积极影响。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沪港通也会对股票的极端波动产生影响,降低公司股价跳升风险,有利于缓解A股市场的投机氛围,但同时也增加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带来市场不稳定因素。沪港通实施后公司股票的崩盘风险与中国证券市场薄弱的信息披露环境有关,那些信息披露环境差的公司股票的崩盘风险显著增加。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江轩宇  朱冰  
本文利用沪深港通制度实施的外生冲击,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1)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劳动收入份额;(2)当标的公司外资交易活跃程度较高或股价信息含量提高程度较大时,二者正向关系更强;(3)降低债务成本及提升研发意愿是沪深港通制度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路径;(4)前述正向关系只在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高新技术行业及劳动与资本要素更多呈互补效应时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丽英  张楠  王文苑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沪港通"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内外市场双向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利用2014年启动"沪港通"这一外生政策的冲击,选取2012~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企业的影响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从现金持有行为角度出发,企业的现金持有增量是在减少的。该结论丰富了"沪港通"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拓展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基于公司层面的经验研究,为资本市场持续对外开放提供了借鉴。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毕鹏  王丽丽  
基于2010—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沪港通交易机制为自然实验,探讨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机制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引发的企业创新水平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导致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组和融资约束水平较低组中,沪港通交易机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更为显著;沪港通交易机制普遍降低了高管与员工劳动收入份额。上述研究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也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相关机制建设、深化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江海燕  叶凌寒  
文章选取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沪港通政策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的大股东掏空程度更低,即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进一步考察企业的内部股权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发现,在大股东股权制衡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外部分析师关注程度更低时,资本市场开放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在重新界定样本期间、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文章的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芳  王明涛  王鑫怡  马培培  
沪港通交易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项重大突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这一外生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需通过香港地区投资者的活跃交易来实现。此外,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扩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机替代"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徐玉德  漆圣桥  
本文以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公允价值计量和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资本市场开放均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资本市场开放促进了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股价同步性和审计师行业专长两种渠道影响投资者保护,并且资本市场开放对上述两种渠道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丰富了公允价值计量和资本市场开放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影响投资者保护的重要路径,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和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刘冬  葛新宇  司登奎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可通过抑制风险承担发挥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和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