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39)
2023(16423)
2022(14258)
2021(13308)
2020(11147)
2019(25900)
2018(25483)
2017(49458)
2016(26345)
2015(29308)
2014(29144)
2013(28668)
2012(26058)
2011(23114)
2010(22690)
2009(20829)
2008(20395)
2007(17627)
2006(14966)
2005(12946)
作者
(74022)
(61841)
(61279)
(58396)
(39508)
(29723)
(27925)
(24072)
(23356)
(21934)
(21157)
(20666)
(19423)
(19273)
(19155)
(18923)
(18396)
(18268)
(17755)
(17680)
(15062)
(14953)
(14903)
(14132)
(13763)
(13669)
(13656)
(13390)
(12403)
(12116)
学科
(106602)
经济(106492)
管理(79435)
(77773)
(66015)
企业(66015)
方法(54400)
数学(48101)
数学方法(47526)
(30629)
(26667)
中国(26133)
业经(22855)
(21805)
(21691)
财务(21620)
财务管理(21581)
企业财务(20660)
(19501)
地方(19205)
(18948)
贸易(18938)
(18345)
农业(17833)
理论(17642)
技术(16661)
(16591)
金融(16588)
(16201)
银行(16163)
机构
大学(373118)
学院(370382)
管理(151141)
(149908)
经济(146876)
理学(132156)
理学院(130817)
管理学(128528)
管理学院(127860)
研究(117782)
中国(88406)
(77198)
科学(71651)
(69437)
财经(57192)
(57106)
(56222)
业大(54735)
中心(54278)
(52311)
研究所(52122)
(51531)
北京(47951)
(46580)
经济学(46120)
师范(46063)
农业(44205)
(43358)
财经大学(43193)
(41985)
基金
项目(260305)
科学(205932)
基金(191740)
研究(188397)
(166630)
国家(165309)
科学基金(143867)
社会(120008)
社会科(113849)
社会科学(113822)
基金项目(101771)
(100122)
自然(95071)
自然科(92931)
自然科学(92907)
自然科学基金(91238)
教育(87364)
(84519)
资助(79628)
编号(75829)
成果(59921)
(58138)
重点(57594)
(54180)
(53885)
课题(50942)
创新(50523)
教育部(50497)
科研(50458)
国家社会(49709)
期刊
(153978)
经济(153978)
研究(104939)
中国(62606)
学报(57919)
(54473)
管理(54452)
科学(53180)
(49018)
大学(44673)
学学(42372)
教育(36693)
农业(34078)
(32933)
金融(32933)
技术(31618)
财经(28390)
经济研究(25419)
业经(25231)
(24151)
问题(19993)
理论(18225)
技术经济(17509)
(17491)
图书(17010)
(16921)
科技(16883)
商业(16758)
实践(16567)
(16567)
共检索到521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陈旭东  高雅  刘嫦  
资本市场开放作为影响信息环境的重要指标,对公司费用黏性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华通标的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中华通政策实施后其对内地标的公司费用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华通开放与公司费用黏性显著负相关,即中华通开放明显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中介机制表明,中华通开放主要通过降低管理费用率而抑制了公司费用黏性。上述结果表明,中华通政策实施改善了公司信息环境以及对治理机制具有倒逼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弱、国企以及外部审计质量差的样本中,中华通开放对公司费用黏性抑制程度更强,进而表明中华通的开放对上述公司样本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起到替代性治理效用,其倒逼效果更为显著。这一研究在为中华通影响公司费用黏性提供经验证据的同时,有助于分析资本市场开放之于微观企业的经济后果,亦可更好地理解资本市场对公司行为的影响。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罗棪心  伍利娜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运行机制,与境外市场的融合程度也较低。"陆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事件,实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互联互通,对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陆港通"政策的实施为背景,探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审计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公司成为"陆港通"标的后,其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都有显著上升。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实施"陆港通"后,非"十大"审计、弱公司治理以及非交叉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收费有显著提升。本文从审计角度切入,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陆港通"政策更大范围推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王化成  蒋艳霞  王珊珊  张伟华  邓路  
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内部资本市场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针对目前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构建了体现我国特色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框架体系:以内部资本市场环境为起点、内部资本市场功能为主线,研究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及其经济后果的交互作用关系,最终传递到公司价值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华伟  杨娟  刘昊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我国资本市场更大程度地开放,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是资本市场完全开放的过渡性制度安排。本文以我国历年的QFII总额度及其占资本市场规模比重的时间变化趋势为基础,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我国QFII总额度绝对规模逐年上升,但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外汇储备的增速相比,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略显缓慢,与执行过类似制度的国家或地区的同期数据相比,发现我国在QFII框架下对资本市场的开放过于保守。为此,我国需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放松对国际资本流动额度的限制,适当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步伐,以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昆  周庆鸽  
利用"沪港通"的实施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上市公司并购商誉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并购商誉,且对高商誉样本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沪港通"主要通过改善信息环境来抑制并购商誉;"沪港通"对于并购商誉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融资约束高的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有效抑制并购中的商誉泡沫、改善并购效率,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应继续稳步推进,通过开放引入更多理性和专业的投资者,引导我国资本市场投资风格转变,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要加快完善和规范中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及监管制度,特别是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华继  李英齐  
中美经贸冲突频繁严重影响商业信心、国际贸易和投资情绪,国际资本市场出现异动,大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为各国市场的健康安全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以贸易战开启之日作为分界点,对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四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的波动性和联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贸易战爆发对各国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冲突爆发后国际资本市场联动性显著增强,股市联动性强于债市联动性,中国的新兴资本市场较美国等国家的发达资本市场仍不成熟。因此,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及我国资本市场上政策制定、产业创新升级和投资风险防范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带来的联动冲击。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学胜  张建波  董文龙  
本文旨在剖析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经济实体融资约束的影响,从而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提供微观证据。基于1999~2010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通过融资约束分析框架的构建和资本市场开放度指标的刻画,结合实证结果我们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投资和现金流敏感度较高,存在明显的融资约束现象。资本市场开放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但是不同企业的受益程度存在差别。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和大规模企业的融资约束分别高于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多地上市企业的融资约束高于单一内地上市企业,但是资本市场开放使他们的融资约束缓解程度也分别高于对应类别。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学航  刘鑫冉  孙显超  
QFⅡ投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QFⅡ投资行为与国内投资者相互影响,共同推进资本市场效率建设。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检验和VAR模型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QFⅡ能够提高中国股票市场信息效率,但QFⅡ与国内机构投资者共同持仓上市公司时不能提高股票市场信息效率;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事实,在开放背景下国内机构投资者与QFⅡ相互影响,渐进式推进着资本市场效率建设。(2)QFⅡ的投资行为确实影响国内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反之,国内机构投资者对QFⅡ的持仓行为影响不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在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既要不断实现价值发现,又要防范风险,让国内机构投资者承担起更多的资本市场建设的责任,共同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息  孙世攀  
资本结构与支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并购的核心问题。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未关注资本市场的阶段特征可能会影响资本结构与支付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特征,系统研究了资本结构对并购支付方式的影响。结论表明:杠杆赤字对支付方式具有显著的影响,杠杆赤字越高,并购中使用现金支付的可能性越小;杠杆赤字对支付方式的调节作用在市场低迷和高涨时期存在显著差异,称为"赤字择时效应",资本市场阶段特征对支付方式具有显著影响,称为"支付择时效应";最后,提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本研究对于丰富企业并购领域的资本结构理论和形成新兴和转轨资本市场条件下的并购支付理论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可以提高并购实践中...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秉成  
以往内部资本市场研究以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为重点研究对象,而本文则侧重于内部资本市场对资金成本的影响。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部资本市场经营业务多元化能降低资金成本,分部与子公司数量同样能降低资金成本但不显著。而在内部资本市场交易方面,随着交易性质的不同,对资金成本影响也不同。政策意义是: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大力培育内部资本市场以降低代理成本与资金成本,同时要建立制度规范内部资本市场行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苏泽美  孙长江  
本文以中西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及相关实践为背景,结合我国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以2011~2013年系族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股权集中度、两权分离度和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负相关。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肖磊  张聪  
运用HCW政策效应评估模型,以“深港通”为实验样本,基于市场深度、宽度及弹性属性,实证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并分板块、分行业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1)“深港通”促进了市场流动性整体提升,市场深度、宽度及弹性均有所增强,但促进作用有限;(2)分板块看,主板的流动性下降,中小板和创业板流动性上升;(3)分行业看,信息技术股和原材料股流动性下降,工业股和可选消费股流动性上升。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杨柏  彭程  代彬  
本文以2001-2009年附属于企业集团的中国上市公司为对象,实证检验了内部资本市场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资本市场总体上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并且国有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会加剧过度投资,另一方面也会对投资不足起到缓解作用,而民营企业的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会弱化过度投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投资不足变得更加严重,从而表明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在不同的产权特征下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经济后果。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远志  彭青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债务融资关系的已有研究都是以常态经济环境为背景,那么金融危机冲击下,内外部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动态变化?本文以2005-2011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内部资本市场与债务融资的关系。研究发现:集团企业利用内部资本市场的协同作用提高了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这种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效应在金融危机爆发中更为显著。对比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企业的投资对外部债务的依赖显著加强,而对其他成员企业现金流敏感性显著减弱,说明金融危机过后内部资本市场似乎逐渐被外部债务市场替代。此外,还验证了在危机前,内部资本市场对外部债务的掠夺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在金融危机爆发中消失了,而在危...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雪莹  刘茵伟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对我国构建发达的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为样本,借助陆港通(1)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面板回归模型考察陆港通实施对债券利差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陆港通的实施能够通过改善债券流动性进而显著降低债券利差;在市场整体违约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流动性对债券利差的影响显著增强,而陆港通的实施对债券流动性的提升及债券利差的降低效果明显。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国企债,陆港通的实施对民企债的流动性及利差的影响程度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及降低债券市场风险溢价等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