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11)
- 2023(17283)
- 2022(14404)
- 2021(13474)
- 2020(11385)
- 2019(25857)
- 2018(25785)
- 2017(49464)
- 2016(26253)
- 2015(29315)
- 2014(28622)
- 2013(28135)
- 2012(25566)
- 2011(22650)
- 2010(22700)
- 2009(21215)
- 2008(21266)
- 2007(19038)
- 2006(16592)
- 2005(15103)
- 学科
- 济(116200)
- 经济(116059)
- 业(104112)
- 管理(95612)
- 企(93577)
- 企业(93577)
- 方法(54601)
- 数学(45273)
- 数学方法(44822)
- 财(37309)
- 业经(33627)
- 农(33403)
- 中国(28714)
- 制(26521)
- 务(26398)
- 财务(26345)
- 财务管理(26301)
- 企业财务(25041)
- 技术(24528)
- 农业(23205)
- 理论(19867)
- 贸(19677)
- 贸易(19660)
- 地方(19269)
- 融(19192)
- 金融(19189)
- 易(19047)
- 体(19043)
- 银(19036)
- 银行(19012)
- 机构
- 学院(371577)
- 大学(368370)
- 济(163063)
- 经济(160152)
- 管理(154876)
- 理学(133031)
- 理学院(131844)
- 管理学(130078)
- 管理学院(129354)
- 研究(114115)
- 中国(93044)
- 财(78979)
- 京(75138)
- 科学(62976)
- 财经(62264)
- 经(56709)
- 江(56389)
- 农(54664)
- 中心(54474)
- 所(54202)
- 经济学(50448)
- 业大(49764)
- 研究所(48055)
- 北京(46814)
- 财经大学(46267)
- 经济学院(45567)
- 州(43997)
- 商学(43105)
- 商学院(42729)
- 农业(42422)
- 基金
- 项目(243768)
- 科学(196379)
- 研究(182254)
- 基金(181266)
- 家(154792)
- 国家(153498)
- 科学基金(136113)
- 社会(120204)
- 社会科(114278)
- 社会科学(114252)
- 基金项目(95526)
- 省(94768)
- 自然(86288)
- 自然科(84391)
- 自然科学(84372)
- 教育(84020)
- 自然科学基金(82954)
- 划(78292)
- 资助(73640)
- 编号(72134)
- 成果(57063)
- 创(56018)
- 部(55219)
- 重点(53782)
- 创新(51591)
- 发(51471)
- 国家社会(50649)
- 制(50524)
- 课题(49037)
- 教育部(48911)
- 期刊
- 济(179640)
- 经济(179640)
- 研究(109528)
- 中国(73333)
- 财(66280)
- 管理(64283)
- 农(50006)
- 科学(48128)
- 学报(46936)
- 融(40375)
- 金融(40375)
- 大学(38601)
- 技术(37269)
- 学学(36676)
- 教育(34706)
- 农业(33948)
- 财经(32527)
- 业经(30075)
- 经济研究(28342)
- 经(27953)
- 问题(23282)
- 技术经济(21742)
- 业(20978)
- 贸(18896)
- 财会(18313)
- 商业(18056)
- 现代(17896)
- 统计(17796)
- 策(17608)
- 理论(17516)
共检索到5595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亦文 黄璞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活动,进而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改善企业环境绩效,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以沪港通交易制度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PSM-DID方法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的开放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这种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企业的表现更为明显。进一步地,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通过影响融资约束和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积极引进外资,优化投资结构,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充足资金支持的相关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凤荣 马骏 李亚飞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地,沪深港通通过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因而存在沪深港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始生产率较高企业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探索发现,沪深港通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继续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均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超惠 陈全保 帅昭文
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以2010到2021年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沪深港通的实施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沪深港通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不仅促进了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还提升了其绿色创新质量。机制检验表明,沪深港通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等途径促进了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民营制造业企业和非重污染制造业企业的绿色创新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扩大资本市场开放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沪深港通 绿色创新 制造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琳 伊志宏
作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改革创新机制,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对其是否会影响微观企业行为,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投资行为研究不足。基于此,本文采用2010—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沪股通标的企业的创新水平显著上升。(2)经理人职业忧虑在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既发挥了中介作用,又具有调节效应。表明缓解经理人职业忧虑,抑制经理人短视行为是沪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3)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调节影响,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在上市公司信息环境较差时更加强烈。本研究为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并揭示了沪港通交易制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对于深刻理解沪港通交易制度,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企业创新 沪港通交易制度 职业忧虑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司登奎 王可心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如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对于培育创新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以识别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开放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促使劳动力技能升级,最终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融资约束较高、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竞争度较高、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内部治理效率和外部监督水平较高的企业中,资本市场开放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助推效应更为凸显。“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对标的企业周边非上市企业的自主创新及当地的创新创业活动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本研究不仅为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型发展提供新经验证据,也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连立帅 朱松 陈超
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高中国A股资本市场效率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资本市场开放事件,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会通过增强股价信息含量以及影响企业融资来作用于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会增强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另外,沪港通交易制度提高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的效应只是显著地存在于国际化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本文的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增强了股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通过股价信息反馈与融资机制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提高了资本市场效率。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芳 王明涛 王鑫怡 马培培
沪港通交易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项重大突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这一外生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需通过香港地区投资者的活跃交易来实现。此外,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扩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机替代"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连立帅 朱松 陈关亭
非财务信息可以反映企业内在价值,反馈至股价中则有利于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但其要求市场上拥有大量具备信息搜集、解读与分析能力优势与践行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而开放资本市场有利于将发达资本市场的成熟投资者引入新兴市场国家,实现市场合理定价与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的外生事件,本文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对非财务信息定价与企业投资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会提高企业投资与非财务信息定价的敏感性,表明该交易制度能够增强非财务信息定价并影响企业投资。这种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股价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决定因素,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会提高长期债务融资与非财务信息定价的敏感性,从而影响企业投资的融资支持。本文研究表明,通过资本市场开放引入发达资本市场投资者有利于优化投资者结构,增强股价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提高资本市场效率。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江轩宇 朱冰
本文利用沪深港通制度实施的外生冲击,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1)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劳动收入份额;(2)当标的公司外资交易活跃程度较高或股价信息含量提高程度较大时,二者正向关系更强;(3)降低债务成本及提升研发意愿是沪深港通制度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路径;(4)前述正向关系只在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高新技术行业及劳动与资本要素更多呈互补效应时显著。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沪深港通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徐玉德 漆圣桥
本文以2011―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公允价值计量和投资者保护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资本市场开放均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资本市场开放促进了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的正向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股价同步性和审计师行业专长两种渠道影响投资者保护,并且资本市场开放对上述两种渠道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丰富了公允价值计量和资本市场开放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公允价值计量影响投资者保护的重要路径,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和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刘冬 葛新宇 司登奎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进一步分析发现,“沪深港通”的实施可通过抑制风险承担发挥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和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有序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潘宁宁 韩科飞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加速阶段,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引发了投资者及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从尾部系统风险的角度出发,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发挥降低尾部系统风险的积极作用,反倒加剧了左尾系统风险;(2)沪港通交易制度对左尾系统风险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信息效率低、公司治理机制较差、流动性较低的公司;(3)沪港通制度实施后,标的股票对外开放程度(交易规模)的提高会降低左尾系统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尾部系统风险、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文献,为投资者风险识别、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辛莹莹 徐培哲
本文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外生事件,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后,相比于没有进入"沪港通"标的股的企业,"沪港通"标的股企业有更高的投资效率。进一步检验其作用机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带来的资本市场开放可以通过监督效应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同时资本市场开放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即"沪港通"政策实施通过改善公司治理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
关键词:
“沪港通” 投资效率 公司治理 融资约束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喻彪 李沁洋 杨刚
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外生政策事件,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增加股价信息含量、改善企业信息透明度以及缓解代理冲突等途径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在非国有企业、管理者持股以及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企业中更明显。拓展性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还能有效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黏性。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丽英 张楠 王文苑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沪港通"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内外市场双向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利用2014年启动"沪港通"这一外生政策的冲击,选取2012~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企业的影响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从现金持有行为角度出发,企业的现金持有增量是在减少的。该结论丰富了"沪港通"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拓展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基于公司层面的经验研究,为资本市场持续对外开放提供了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