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85)
2023(18478)
2022(15535)
2021(14386)
2020(12165)
2019(28237)
2018(27852)
2017(53999)
2016(28573)
2015(31899)
2014(31500)
2013(31233)
2012(28375)
2011(25153)
2010(25113)
2009(23739)
2008(22933)
2007(20169)
2006(17564)
2005(15684)
作者
(79723)
(66362)
(65864)
(62657)
(42487)
(31671)
(30010)
(25851)
(25293)
(23567)
(22636)
(22324)
(21021)
(20751)
(20557)
(20249)
(19690)
(19290)
(19122)
(19012)
(16222)
(16118)
(16079)
(15278)
(14862)
(14804)
(14674)
(14527)
(13200)
(12998)
学科
(124293)
经济(124169)
(104937)
管理(94575)
(93466)
企业(93466)
方法(59058)
数学(49214)
数学方法(48671)
(36860)
(35584)
业经(35312)
中国(33906)
(30112)
金融(30110)
(28030)
银行(27997)
(26992)
(26928)
财务(26920)
财务管理(26879)
(25974)
企业财务(25573)
农业(25045)
地方(23981)
理论(22373)
(21903)
贸易(21885)
技术(21743)
(21178)
机构
学院(406061)
大学(404136)
(171948)
管理(168676)
经济(168605)
理学(145619)
理学院(144233)
管理学(142036)
管理学院(141290)
研究(126486)
中国(103882)
(83922)
(80406)
科学(73239)
财经(65123)
(61830)
(60874)
中心(59996)
(59343)
(58716)
业大(56949)
研究所(54907)
经济学(52616)
北京(52526)
财经大学(48642)
农业(48256)
(48040)
(47963)
经济学院(47777)
师范(47624)
基金
项目(272829)
科学(217150)
研究(202169)
基金(201061)
(172503)
国家(171028)
科学基金(150384)
社会(130104)
社会科(123622)
社会科学(123592)
基金项目(106338)
(105736)
自然(96987)
自然科(94809)
自然科学(94789)
自然科学基金(93138)
教育(92498)
(87671)
资助(83198)
编号(82082)
成果(64799)
(60773)
重点(59901)
(58670)
(57592)
课题(54958)
创新(54246)
国家社会(53990)
教育部(53195)
人文(52535)
期刊
(185540)
经济(185540)
研究(119243)
中国(72355)
管理(65601)
(64755)
(56130)
学报(55854)
科学(53978)
(49419)
金融(49419)
大学(44265)
学学(42033)
农业(38268)
教育(37529)
技术(37131)
财经(33042)
业经(31517)
经济研究(29283)
(28338)
问题(24144)
技术经济(21796)
(21647)
理论(20257)
现代(19470)
商业(19380)
(19182)
统计(18683)
财会(18601)
实践(18162)
共检索到5974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雄剑  唐逸舟  
文章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对直接融资比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沪深港通开通后,相对于非沪深港通标的企业,沪深港通标的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升。进一步,沪深港通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信息质量、外部监管以及融资约束来影响直接融资比重。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与直接融资比重的因果证据,而且揭示了影响机制的路径,提供了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的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雄剑  唐逸舟  
文章以2011—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互联互通的机制安排对直接融资比重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沪深港通开通后,相对于非沪深港通标的企业,沪深港通标的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升。进一步,沪深港通的影响机制主要通过信息质量、外部监管以及融资约束来影响直接融资比重。文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与直接融资比重的因果证据,而且揭示了影响机制的路径,提供了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的具体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谭小芬  邵涵  
外源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后,中国企业能否进行股权融资、吸收境外资本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积极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这一自然事件,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股权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实施"沪港通"会促进国有企业股权融资;(2)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决定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实施"沪港通"对国有企业股权融资的影响大小与其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显著正相关;(3)"沪港通"的实施主要通过直接效应促进标的国有企业股权融资,即拓宽融资渠道,增大资金供给,引入境外资本,增大投资者股票需求,最终降低标的企业融资约束。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凤荣  马骏  李亚飞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地,沪深港通通过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因而存在沪深港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始生产率较高企业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探索发现,沪深港通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继续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均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峰   窦斌  
现有文献对“沪深港通”政策影响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鲜少将其与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建立联系。本文关注以“沪深港通”启动为标志的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对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提出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金融化的竞争性假说,并进行了PSM-DID检验,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有效降低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投资比重,呈现显著的“去金融化”效应;二是对于非制造业的企业、国有企业、高透明度及高外部融资依赖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这类企业的金融投资比重更大幅度削减;三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在降低企业金融投资比重的同时,增大了其资本性支出和研发投资的力度,为企业研发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上述结论为推动资本市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职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康  唐勇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企业短贷长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问题,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分析师关注和提高市场流动性能够抑制企业短贷长投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样本企业是非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以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沪深港通”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理解企业短贷长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领域的经济效果研究,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纵深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吉涛  王子晋  孙晓康  
为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推行了“沪港通”“深港通”等一系列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本文借助沪深港通准自然实验平台,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数据,建立多期DID模型,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沪深港通制度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且数字金融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路径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增强分析师关注,使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深港通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在产品市场竞争度更高和市场化进程更快的公司中更显著。本文为沪深港通制度对微观主体投资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并为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发挥协同效应提供了相关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丽英  张楠  王文苑  
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沪港通"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内外市场双向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利用2014年启动"沪港通"这一外生政策的冲击,选取2012~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企业的影响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从现金持有行为角度出发,企业的现金持有增量是在减少的。该结论丰富了"沪港通"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拓展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基于公司层面的经验研究,为资本市场持续对外开放提供了借鉴。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江轩宇  朱冰  
本文利用沪深港通制度实施的外生冲击,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1)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显著提高了标的公司的劳动收入份额;(2)当标的公司外资交易活跃程度较高或股价信息含量提高程度较大时,二者正向关系更强;(3)降低债务成本及提升研发意愿是沪深港通制度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路径;(4)前述正向关系只在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高新技术行业及劳动与资本要素更多呈互补效应时显著。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喻彪  李沁洋  杨刚  
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外生政策事件,以2010—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增加股价信息含量、改善企业信息透明度以及缓解代理冲突等途径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提升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在非国有企业、管理者持股以及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企业中更明显。拓展性分析表明,资本市场开放还能有效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黏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齐保垒  杜英  孙泽宇  
利用"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以2008—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试点公司避税程度显著下降,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以及提升信息透明度等途径抑制企业避税行为。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企业中,即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和企业融资需求大的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负向影响更强。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芳  王明涛  王鑫怡  马培培  
沪港通交易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项重大突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这一外生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需通过香港地区投资者的活跃交易来实现。此外,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扩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机替代"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静文   陈海健  
围绕股票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收益和回报,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以下简称沪港通)和深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以下简称深港通)的实施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样本中,入选沪港通和深港通标的的上市企业创新投入水平更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外开放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股票流动性和增加风险分担三个渠道提升了上市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成为沪港通和深港通标的的非国有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创新投入水平;进入机制内的上市企业应收账款占比显著下降,即股票市场对外开放提高了上市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性,这可能是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原因之一。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吴珊  邹梦琪  李四海  
采用2010—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陆续实施为外生冲击,在PSM基础上构建多期DID模型检验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显著抑制了企业避税行为;这种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少、分析师盈余预测偏差较高以及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较低的企业;信息透明度和审计质量的提升是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企业避税行为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从避税的视角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所发挥的治理效应,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的后续制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小林  徐庆美  司登奎  吕学梁  
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近年来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那么在当前我国正面临投资结构"脱实向虚"的情况下,金融开放除了具有"增长效应"和"波动效应"之外,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具有"纠偏"作用呢?文章以2010-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作为资本市场开放的标志事件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结构偏向的影响。研究表明:(1)"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引导企业投资结构从偏重金融资产投资转向实体投资,且该效应在高融资约束、高成长性以及制造业企业中更为凸显。(2)在作用渠道上,"沪深港通"交易制度通过融资成本渠道和资产收益率渠道,降低了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缩小了实体投资收益率与金融投资收益率的差距,对企业投资结构"脱实向虚"产生了"纠偏"作用,从而最终促使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实体投资。(3)"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也会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价值的提升。文章为揭示我国持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以引导经济"脱虚入实"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