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54)
- 2023(9025)
- 2022(7233)
- 2021(6484)
- 2020(5500)
- 2019(12280)
- 2018(11733)
- 2017(23720)
- 2016(12550)
- 2015(13588)
- 2014(13288)
- 2013(13227)
- 2012(11975)
- 2011(10212)
- 2010(10457)
- 2009(10085)
- 2008(10572)
- 2007(9646)
- 2006(8557)
- 2005(8276)
- 学科
- 业(76981)
- 企(73041)
- 企业(73041)
- 济(65364)
- 经济(65298)
- 管理(58400)
- 方法(29528)
- 业经(26208)
- 财(24901)
- 数学(21987)
- 数学方法(21921)
- 农(21782)
- 务(20562)
- 财务(20559)
- 财务管理(20546)
- 企业财务(19595)
- 农业(15776)
- 技术(15525)
- 制(15091)
- 中国(13477)
- 划(13411)
- 策(12994)
- 体(12598)
- 企业经济(12220)
- 经营(11472)
- 和(11462)
- 体制(11392)
- 理论(11207)
- 技术管理(10547)
- 贸(9455)
- 机构
- 学院(189300)
- 大学(182530)
- 济(90356)
- 经济(89078)
- 管理(83156)
- 理学(71288)
- 理学院(70780)
- 管理学(70275)
- 管理学院(69923)
- 研究(54668)
- 中国(47703)
- 财(43794)
- 京(36402)
- 财经(34983)
- 经(31811)
- 江(28766)
- 农(28729)
- 经济学(28076)
- 科学(27506)
- 财经大学(25858)
- 所(25815)
- 经济学院(25450)
- 商学(25263)
- 中心(25205)
- 商学院(25057)
- 业大(23818)
- 经济管理(22963)
- 研究所(22586)
- 北京(22473)
- 农业(22353)
- 基金
- 项目(117931)
- 科学(97120)
- 基金(90079)
- 研究(89068)
- 家(75717)
- 国家(75045)
- 科学基金(68299)
- 社会(62151)
- 社会科(59212)
- 社会科学(59193)
- 基金项目(47709)
- 省(46346)
- 自然(42320)
- 自然科(41419)
- 自然科学(41411)
- 自然科学基金(40816)
- 教育(39248)
- 划(36577)
- 资助(35865)
- 编号(34092)
- 业(31371)
- 创(28664)
- 部(27174)
- 国家社会(26417)
- 创新(25821)
- 重点(25795)
- 发(25454)
- 制(25396)
- 成果(25318)
- 人文(24535)
- 期刊
- 济(104332)
- 经济(104332)
- 研究(56643)
- 财(38967)
- 管理(36931)
- 中国(32009)
- 农(27400)
- 科学(23477)
- 融(21825)
- 金融(21825)
- 学报(20407)
- 业经(19327)
- 财经(19281)
- 农业(18799)
- 技术(17898)
- 大学(17316)
- 学学(16990)
- 经(16753)
- 经济研究(16659)
- 问题(13472)
- 技术经济(13267)
- 业(12324)
- 财会(11605)
- 商业(11063)
- 现代(10781)
- 世界(10558)
- 贸(10219)
- 经济管理(9796)
- 会计(9091)
- 教育(9081)
共检索到2833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何敏 段飞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对立性,并针对已有分析中的不完善性,从财产资本所有权与人力资本所有权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对等作用出发,认为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对立”是由于存在财产资本所有权对人力资本所有权的统治,主张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人力资本所有权的价值化、价值股份化,以实现财产资本所有权与人力资本所有权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对等与同质,从根本上消除传统委托代理关系中因所有权不对等产生的对立,并具体论证了资本市场在其中的功能和提高企业治理结构效率的途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苏泽美 孙长江
本文以中西方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及相关实践为背景,结合我国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以2011~2013年系族企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析股权集中度、两权分离度和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正相关,两权分离度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负相关。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超额价值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王军 宫昊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微观层面上是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创新,而这一切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突破口就在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制度的创新。国有股权可借助资本市场所提供的运作平台,通过各种进入和退出的方式,其中主要是采用退出的方式,优化我国企业目前畸形的股权结构,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这便是资本市场促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善的运作机制。
关键词:
资本市场 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股减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向琴
一、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用以在公司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经理人员之间有效制衡、协调、监督和赏罚的一套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的内部结构和市场结构。在股份公司内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经理的任免、监督、评价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程六兵 叶凡 刘峰
本文在总结和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管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以2001—2016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发现:①公司规模、有形资产比重、成长性、盈利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符合信贷市场管制,使得银行偏好低风险的预期,这较权衡理论更能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②权益再融资要求将上市公司划分开来,使得两组公司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差异,且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在组间也完全相反。③高度管制的资本市场制度下,存在资金盈余的公司倾向于保留内部收益;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其融资选择受到权益再融资要求、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企业性质等制度因素的限制;整体上,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较低,每年只有5.0%。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管制增加了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使得有资金剩余的公司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动机,而存在资金短缺的公司在融资时又受到资本市场制度的影响,选择权有限。因此,基于自由选择融资方式的资本结构研究在中国可能缺少现实基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程六兵 叶凡 刘峰
本文在总结和分析中国资本市场制度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管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以2001—2016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发现:(1)公司规模、有形资产比重、成长性、盈利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符合信贷市场管制,使得银行偏好低风险的预期,这较权衡理论更能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2)权益再融资要求将上市公司划分开来,使得两组公司资本结构具有显著差异,且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在组间也完全相反。(3)高度管制的资本市场制度下,存在资金盈余的公司倾向于保留内部收益;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其融资选择受到权益再融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杰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资本市场有别于理想状态的无摩擦的交易场所,具有一系列的不完全特性.并且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要素市场,本文从外部资本市场和内部资本市场两个层面上对此做出具体分析,探讨企业资本结构选择问题。
关键词:
不完全资本市场 信息不对称 资本结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启佳 罗福凯 庞廷云
创新质量提升已成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我国创新活动仍存在低质低效的问题。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探究资本市场环境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寻求企业高质量创新突破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非效率资本市场定价显著削弱企业创新质量,使其陷入创新困境。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股价高估会导致企业为迎合投资者而采取策略性创新,而股价低估会削弱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这两种倾向均不利于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当企业股权融资依赖度高、短期业绩压力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强和代理问题相对严重时,非效率资本市场定价对企业创新质量的负面影响更突出。依据上述经验证据,政府可借助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企业应通过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环境的优化积极应对资本市场短期压力下的低质量创新诱导倾向,有效地增强高质量创新能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蔡齐霖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实现了快速而稳定的增长,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同时石油企业集团也面临内部财务、投资决策和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问题,有必要通过建立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本文提出了石油企业集团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可供选择的模式,并进一步给出了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的经验测度。以期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杨棉之 孙健 卢闯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企业集团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以集团总部为核心,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在分部(成员企业)之间进行资源配置。目前国内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集中关注内部资本市场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功能,尚缺乏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经验证据。本文以2006-2007年沪深两市的系族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与效率性。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一方面,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另一方面,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普遍不高,并且民营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要显著低于国有企业集团。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桂芳
企业高效的资产运营可以支持高质量发展,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如何提高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对资本市场如何看待高效运营的企业的问题关注不足。本文利用上市物流企业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当物流企业经营资产运营效率越高时,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更为积极;轻资产运营战略强化了分析师盈利预测受资产运营效率的驱动作用;资本市场更看好高效运营的民营物流企业。经济后果显示:在分析师做出积极预测后,企业未来的债务与股权资本成本以及融资约束水平均显著下降。研究表明,企业资产配置会影响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判断,以分析师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参与者更看好“轻”资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增强资产运营效率有助于缓解物流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于然海 黄志刚 季国民 唐勇
理论分析发现,资本市场定价偏离其内在价值会影响企业劳动投资效率,但在影响方向上存在促进还是抑制的不确定性。基此,利用2007—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实证结果支持了效率促进假说,资本市场错误估值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企业劳动投资效率将提高4.51%;机制检验表明,股价信息性和股权融资成本是两条促进作用渠道,前者表明管理者可以从股价中学习新的信息进而提高劳动投资决策效率,后者表明股价通过影响企业融资成本而提高劳动投资效率;资本市场错误估值既会抑制劳动过度投资,又会抑制劳动投资不足,对企业劳动投资效率的异质性影响表现为在股价高估、融资约束高和低壳溢价促进效应更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楠 程靓 郝颖
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企业重塑管理模式,提升资源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数字化转型对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公司数字化转型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提升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进一步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在代理成本较高、融资约束较高以及非直接持股结构的样本中更为明显,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内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从而提升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因此,企业应加强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优化提升绩效;降低代理成本,优化融资环境,增强数字化转型效果。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企业绩效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成颂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对于提高集团内部资源配置效率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企业集团的利益驱动以及委托代理问题和寻租行为的存在,又可能使得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发生异化,影响公司治理的目标。本文用几个模型分析了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加大中小股东的制衡力度、在子公司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子公司经理考核制度、明确各子公司的最终控制人、适当限制企业集团内子公司的担保行为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内部资本市场 异化 公司治理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秋平 刘红忠
文章以沪深港通政策实施所提供的自然实验为基础,使用多期DID模型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探讨了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沪深港通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而且在此过程中公司治理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激励渠道来看,沪深港通政策能够提高企业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改善高管团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能增加企业所能获得的政府补助,充分调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从监督渠道来看,沪深港通政策能够加强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行为和管理者代理行为的监督,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分析师和投资者关注,通过外部监督改善企业创新的内部治理环境。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政策能够更加显著地提高非国有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和法制环境较差地区企业的创新水平;进一步地,政策实施后,企业“高质量”的创新产出显著增加,全要素生产率也出现明显提升。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企业创新 公司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