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42)
- 2023(15107)
- 2022(12465)
- 2021(11432)
- 2020(9704)
- 2019(22071)
- 2018(21423)
- 2017(42979)
- 2016(22831)
- 2015(25449)
- 2014(25292)
- 2013(25087)
- 2012(23085)
- 2011(20612)
- 2010(21300)
- 2009(20765)
- 2008(20485)
- 2007(18727)
- 2006(16832)
- 2005(15730)
- 学科
- 济(104953)
- 经济(104812)
- 业(99307)
- 企(89608)
- 企业(89608)
- 管理(87895)
- 方法(47250)
- 数学(38737)
- 数学方法(38440)
- 财(38349)
- 业经(32644)
- 农(32464)
- 融(30867)
- 金融(30865)
- 中国(30219)
- 制(29817)
- 银(28976)
- 银行(28969)
- 行(27933)
- 务(27279)
- 财务(27238)
- 财务管理(27200)
- 企业财务(25998)
- 农业(22638)
- 体(20373)
- 策(20138)
- 技术(18982)
- 贸(18963)
- 贸易(18944)
- 易(18438)
- 机构
- 学院(332076)
- 大学(326398)
- 济(152685)
- 经济(149852)
- 管理(137325)
- 理学(116759)
- 理学院(115782)
- 管理学(114547)
- 管理学院(113903)
- 研究(101752)
- 中国(91131)
- 财(79856)
- 京(65962)
- 财经(61756)
- 经(56022)
- 江(51556)
- 科学(51507)
- 中心(49503)
- 所(48718)
- 经济学(47945)
- 农(46879)
- 财经大学(45786)
- 经济学院(43313)
- 研究所(42347)
- 北京(41770)
- 州(40865)
- 业大(40155)
- 商学(39844)
- 商学院(39483)
- 经济管理(36630)
- 基金
- 项目(203120)
- 科学(164428)
- 研究(155717)
- 基金(152347)
- 家(127386)
- 国家(126221)
- 科学基金(112797)
- 社会(104206)
- 社会科(99144)
- 社会科学(99123)
- 基金项目(79311)
- 省(78043)
- 教育(71308)
- 自然(69632)
- 自然科(68097)
- 自然科学(68085)
- 自然科学基金(67003)
- 划(63681)
- 资助(63437)
- 编号(62479)
- 成果(51245)
- 部(47270)
- 创(45392)
- 制(45181)
- 重点(44277)
- 国家社会(43383)
- 发(42998)
- 课题(42577)
- 教育部(42435)
- 人文(42129)
- 期刊
- 济(174961)
- 经济(174961)
- 研究(105413)
- 财(67290)
- 中国(65710)
- 管理(57602)
- 融(54376)
- 金融(54376)
- 农(44330)
- 科学(38711)
- 学报(36372)
- 财经(33136)
- 大学(30775)
- 学学(29453)
- 技术(29284)
- 业经(29159)
- 农业(28841)
- 经(28316)
- 经济研究(27746)
- 教育(26824)
- 问题(22358)
- 贸(19160)
- 技术经济(18857)
- 财会(17687)
- 国际(17062)
- 理论(17014)
- 业(16861)
- 现代(16828)
- 世界(16605)
- 商业(16559)
共检索到5208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聪慧 齐云飞
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资本市场制度变革所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本文以2014年新股定价制度调整为场景,考察发行市盈率管制对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以及后续投资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行市盈率管制导致公允估值较高的企业通过操纵股本规模、"压线"发行等方式减少上市时出售的股份,上市融资规模显著降低,但这些企业在上市三年内再融资的概率和规模显著上升。同时,发行市盈率管制显著降低了公允估值较高的企业在研发、并购等资金需求量大、风险较高项目上的投资支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企业会设法绕开政策的限制,但发行市盈率管制对企业股权融资效率、重大投资活动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的发现对监管机构全面理解新股定价制度的经济后果,从宏观层面平衡新股定价制度的利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薛海燕 张信东 隋静
以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和创业板公司为样本,基于资本市场层面研究了外部融资依赖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创新投资活动显著低于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且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低的企业这一现象更显著。为克服样本选择性偏差和内生性问题,利用处置效用模型、PSM匹配等方法进行检验,结果依然稳健。这一研究为资本市场影响企业创新提供了新证据,对企业选择资本市场进行创新融资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多层次资本市场 融资依赖 创新投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谭小芬 邵涵
外源融资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后,中国企业能否进行股权融资、吸收境外资本从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开放带来的积极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这一自然事件,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股权融资的影响。结果发现:(1)实施"沪港通"会促进国有企业股权融资;(2)外部融资依赖程度决定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实施"沪港通"对国有企业股权融资的影响大小与其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显著正相关;(3)"沪港通"的实施主要通过直接效应促进标的国有企业股权融资,即拓宽融资渠道,增大资金供给,引入境外资本,增大投资者股票需求,最终降低标的企业融资约束。
关键词:
沪港通 股权融资 融资约束 外部融资依赖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芳 王明涛 王鑫怡 马培培
沪港通交易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项重大突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这一外生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需通过香港地区投资者的活跃交易来实现。此外,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扩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机替代"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郑晓佳 张雪彬 蒋先玲
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在财务压力更大、信息复杂程度更高、公司治理水平更低的企业中,数字化转型降低股权资本成本的效应更强。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降低企业盈余波动、吸引外部关注以及提高公司治理质量三条渠道,降低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姝 谢晓嫣
本文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性运用的角度,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社会责任与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对2008-2010年沪深两市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企业中政治关联的确广泛存在,政治关联能给企业带来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的融资便利,地方性政治关联与长期贷款的正向显著性比中央性政治关联更强;社会责任履行度越高越有助于民营企业获得贷款,并且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政治联系。本研究为我国转轨经济时期民营企业寻求替代性机制来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实证证据。
关键词:
社会责任 政治关联 债务融资 民营企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克平 邸丛枝 黎来芳
使用2000~2014年中国资本市场的数据,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地检验了投资者权益保护水平对股权融资规模、股权融资结构、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水平越高,则股权融资规模越大,股权融资占总融资的比例越高,与此同时,股权融资成本越低。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上市公司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水平,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不足的难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良性运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凤荣 马骏 李亚飞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地,沪深港通通过降低公司代理成本激励了企业技术创新,因而存在沪深港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司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对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初始生产率较高企业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经济后果探索发现,沪深港通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的研究发现对继续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均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连立帅 朱松 陈超
资本市场开放能否提高中国A股资本市场效率一直是政府部门与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2014年沪港通交易制度实施这一资本市场开放事件,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会通过增强股价信息含量以及影响企业融资来作用于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会增强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另外,沪港通交易制度提高企业投资—股价敏感性的效应只是显著地存在于国际化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代理成本较高的企业与国有企业中。本文的结果表明,沪港通交易制度通过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提高股价信息含量,增强了股价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通过股价信息反馈与融资机制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作用,提高了资本市场效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峰 窦斌
现有文献对“沪深港通”政策影响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鲜少将其与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建立联系。本文关注以“沪深港通”启动为标志的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对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提出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金融化的竞争性假说,并进行了PSM-DID检验,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有效降低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投资比重,呈现显著的“去金融化”效应;二是对于非制造业的企业、国有企业、高透明度及高外部融资依赖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开放促使这类企业的金融投资比重更大幅度削减;三是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在降低企业金融投资比重的同时,增大了其资本性支出和研发投资的力度,为企业研发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上述结论为推动资本市场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职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敏男 孙谦
2010年推出的融资融券制度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卖空限制的放开,其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产生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文章选取股权激励计划这一公司治理的重要方式,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研究融资融券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的意愿。结果表明,放开卖空限制后,公司采用股权激励的动机显著下降,而有效性并无明显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对股权激励的影响途径包括公司治理质量与股价信息含量。
关键词:
融资融券 股权激励 公司治理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卢建新
本文利用美国Compustat数据库中1980~2008年的企业财务数据来检验以下命题,即能有效使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能降低其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实证结果显示,能有效配置内部资本的企业集团比专业化企业使用更多外部资本,并且这个结论具有稳健性;相对专业化企业而言,使用更多外部资本的企业集团具有更高的超额价值,但这个结论仅适合于那些能有效使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这表明,能有效使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可以从降低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低成本地获得外部资本中获益。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卢建新
本文利用美国Compustat数据库中1980~2008年的企业财务数据来检验以下命题,即能有效使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能降低其与外部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实证结果显示,能有效配置内部资本的企业集团比专业化企业使用更多外部资本,并且这个结论具有稳健性;相对专业化企业而言,使用更多外部资本的企业集团具有更高的超额价值,但这个结论仅适合于那些能有效使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这表明,能有效使用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集团可以从降低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低成本地获得外部资本中获益。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董珊珊 杜威 张天西
增发新股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方式。考虑到股权再融资的重要性,有必要对中国上市公司选择股权再融资的动机进行分析。本文以1998-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增发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检验影响上市公司选择股权再融资方式的因素。通过Logistic模型我们发现,与成熟市场的研究结论类似,在中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公开增发与定向增发)主要是为了利用市场高估状态的"机会之窗"行为,市场择时理论在不同样本间均得到一致支持;投资与成长理论得到部分支持;由于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不同的发行机制,上市公司大股东更倾向于利用定向增发方式侵蚀中小股东的利益,代理理论在定向增发样本中得到支持,而在公开增发中没有获得统...
关键词:
增发 公开增发 定向增发 动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房星彤 叶建芳 陈昕怡
表外融资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近年来积极行动,不断将更多的表外融资表内化。表外融资入表对企业的日常经营与财务决策具有重大影响,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新租赁准则实施的背景,文章以2019—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表外融资入表对企业审计收费的影响。表外融资入表可能通过增加审计师学习成本、提高审计风险使审计收费增加,也可能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收费减少。实证检验发现,企业实行表外融资入表会使审计收费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现象在非国有企业和由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中更为显著。通过探究具体路径发现,表外融资入表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来自对审计工作量及审计风险的影响,其中,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更大。文章的研究丰富了表外融资入表的经济后果和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于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部门更好地理解实行表外融资入表的成本效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资本市场开放、非财务信息定价与企业投资——基于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基于五因子模型的中国资本市场定价异象——来自流通企业的经验证据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能否降低企业风险承担?——来自“沪深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制度环境、原油要素价格不确定性与企业现金持有——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规模与绩效相关性研究——来自A股市场的证据
深化资本市场开放与资本国内循环:来自企业异地投资的证据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
行业竞争影响企业商业信用提供吗?——来自中国A股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
内部资本市场、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资——基于上市公司企业特征的经验证据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投资效率——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