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39)
- 2023(19114)
- 2022(16371)
- 2021(15173)
- 2020(12886)
- 2019(28992)
- 2018(28625)
- 2017(54807)
- 2016(30308)
- 2015(33986)
- 2014(33366)
- 2013(32809)
- 2012(30017)
- 2011(27097)
- 2010(27065)
- 2009(25162)
- 2008(25045)
- 2007(22305)
- 2006(19730)
- 2005(17551)
- 学科
- 济(117390)
- 经济(117230)
- 管理(91877)
- 业(88536)
- 企(74310)
- 企业(74310)
- 方法(55104)
- 数学(47747)
- 数学方法(47066)
- 财(32659)
- 农(31764)
- 中国(31530)
- 学(28385)
- 业经(26742)
- 制(25867)
- 技术(23653)
- 农业(21370)
- 贸(21296)
- 贸易(21280)
- 地方(20808)
- 务(20716)
- 理论(20691)
- 易(20645)
- 财务(20629)
- 财务管理(20591)
- 银(19912)
- 银行(19829)
- 企业财务(19614)
- 融(19220)
- 金融(19216)
- 机构
- 大学(437139)
- 学院(433339)
- 济(170529)
- 管理(167702)
- 经济(166896)
- 研究(149069)
- 理学(145253)
- 理学院(143573)
- 管理学(140648)
- 管理学院(139871)
- 中国(110844)
- 科学(95175)
- 京(93383)
- 财(80454)
- 农(78189)
- 所(76762)
- 研究所(70132)
- 业大(69690)
- 中心(66607)
- 江(64344)
- 财经(64237)
- 农业(61733)
- 北京(58760)
- 经(58445)
- 范(56178)
- 师范(55482)
- 院(53861)
- 经济学(52006)
- 州(51289)
- 财经大学(47905)
- 基金
- 项目(298782)
- 科学(234336)
- 基金(217634)
- 研究(210537)
- 家(193473)
- 国家(191939)
- 科学基金(163280)
- 社会(132732)
- 社会科(125782)
- 社会科学(125749)
- 省(116545)
- 基金项目(114847)
- 自然(109116)
- 自然科(106609)
- 自然科学(106576)
- 自然科学基金(104653)
- 划(99425)
- 教育(97142)
- 资助(90119)
- 编号(83420)
- 重点(67940)
- 成果(67415)
- 部(65344)
- 创(63403)
- 发(62634)
- 创新(59375)
- 课题(58268)
- 科研(57726)
- 计划(56346)
- 教育部(55394)
- 期刊
- 济(184802)
- 经济(184802)
- 研究(125573)
- 中国(85616)
- 学报(78045)
- 农(69889)
- 科学(69324)
- 管理(62704)
- 财(61559)
- 大学(58031)
- 学学(55070)
- 农业(47449)
- 教育(46009)
- 融(38178)
- 金融(38178)
- 技术(37737)
- 财经(32104)
- 经济研究(29777)
- 业经(29178)
- 经(27435)
- 业(25359)
- 问题(23918)
- 科技(22965)
- 版(22144)
- 技术经济(21841)
- 业大(20668)
- 理论(20220)
- 图书(19917)
- 统计(19424)
- 现代(18682)
共检索到636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干春晖 姜宏
随着人工智能等自动化资本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偏向会呈现新的特征,已有文献缺乏对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新特征的关注,也缺乏对新型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12-2019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测度了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偏向,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对企业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自动化资本。(2)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产生了替代效应,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是两个影响渠道。(3)制造业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通过生产率效应和技能结构效应来提升劳动力工资水平。(4)基于行业关联效应,制造业上游(下游)企业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推动下游(上游)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对下游(上游)企业产生就业替代效应和工资补偿效应。可见,大力推动自动化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加快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扩大生产率和产出规模效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重视产业链的传导和协同效应,是适应“机器换人”,实现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笔者在CES生产函数下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力结构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框架,利用1987年~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是替代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大致偏向技能劳动力,其中,非金属制品业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最明显。同时,劳动力结构变化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资本深化均扩大了行业工资差距。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董丹丹 张函 李凯杰
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将全球价值链地位、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就业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揭示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全球价值链地位对劳动力总就业规模、技能和非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均有正向影响,且全球价值链对不同行业就业规模影响存在差异;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规模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是全球价值链地位影响就业规模的重要渠道。最后,从加快制造业调整升级、推动制造业参与更高层次的价值链分工和扩大高技术制造业规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艳 李雨佳
将中国制造业分为四类,分别研究各类行业劳动力要素的配置、供求和技术进步偏向状况,总结得出技术偏向性与劳动力要素的双向关系,发现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要素价格、要素市场、要素替代弹性等是影响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就中国制造业来看,技术进步因素内生化于要素生产过程的程度仍较低,需根据行业特性、资源禀赋条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三个方面有差别地得出协调办法。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偏向性 劳动力要素 制造业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张冕 俞立平
创新要素投入偏向是在创新中各投入要素之间的相对比重,相关领域缺乏研究。本文对创新要素投入偏向进行界定和分类,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对其进行测度,并综合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了其效应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要素投入总体向资本偏向方向发展;增加研发劳动力的比重有助于大多数地区的创新;当创新产出较低或较高时,提高研发劳动力/研发资本之比更加有利于创新;研发劳动力/研发资本之比对创新产出的效应呈现边际贡献递减特征;对于研发资本较低地区提高研发劳动力/研发资本之比无法促进创新。本文从创新要素投入偏向视角展开研究,丰富了研发资源错配理论与技术进步偏向理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贵富 韩静 韩恺明
本文旨在阐明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在理论方面,构建了包含生产部门和家庭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进行分析;在实证方面,采用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宏观数据,构建多维度劳动力不充分就业变量和城市数字经济指数,研究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概率。机制检验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升级和行业结构升级表征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路径来降低不充分就业,且就业技能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就业与传统就业差异、性别差异、区域特征、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差异、产业类型等均会使上述影响产生异质性效果。拓展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劳动力不充分就业程度。本文的结论从微观个体和宏观发展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秋锋
依据扩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者;资本深化在前期有利于劳动者,但资本深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却不利于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的减少,有利于劳动者。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陈秋锋
依据扩展的托达罗模型分析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贸易商品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者;资本深化在前期有利于劳动者,但资本深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却不利于劳动者;城乡之间劳动力自由流动障碍的减少,有利于劳动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基于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加强了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大小依东、西、中部地区的次序递减;进一步地,FDI质量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偏效应未能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现阶段合理"选资",减轻FDI导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基于中国1998—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本文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FDI)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FDI加强了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偏向资本的程度,且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抑制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其抑制作用大小依东、西、中部地区的次序递减;进一步地,FDI质量通过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但其偏效应未能减少劳动收入份额。本文结论对于中国现阶段合理"选资",减轻FDI导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显著小于1,并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增强型的,表现为劳动效率持续快速提高,而资本效率则持续下滑,正是偏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高于资本深化的速率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表明,导致资本效率下滑引起劳动收入份额也持续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则主要是中国企业没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拓展升级其生产价值链,以致没能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而政府经济政策偏差形成...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周丽云 李浩然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化CES函数供给面系统和可行的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技术偏向指标,然后利用该指标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本文还发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比重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在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会较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罗知 周丽云 李浩然
本文利用1978—2012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研究中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原因。文章首先采用标准化CES函数供给面系统和可行的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算分省技术偏向指标,然后利用该指标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之一。同时,本文还发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比重的交互项显著为正,即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在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会较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玉爽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理论框架揭示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过程,阐释环境规制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路径及机制,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测算各省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利用2000-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各省份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运用SYS-GMM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特征,当前我国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已过拐点,有利于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偏向这一路径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环境规制处于促进技术进步偏向劳动的阶段;进一步的分区域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南方、北方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均呈U形且已过拐点,但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南方地区。因此,政府和环保部门要灵活采用环境规制政策,不应不计民生影响地达到环保指标,忽视政策对劳动力相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最终导致劳动者收入承受环境规制的主要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军 张慧慧 徐力恒
人力资本是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中国地区层面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首先构建理论模型阐述了就业技能需求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机制;然后使用2002—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地级市层面就业技能结构变化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地区就业技能结构中高技能占比提高会显著促进家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反之,若低技能占比提高,则会显著降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此外,本文使用出口冲击和至港口距离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实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本文的研究表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受到局部劳动力市场的显著影响;并且以家庭教育支出和适龄青少年大学入学率度量的人力资本投资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技能结构的演变以及就业技能结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机制及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