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57)
2023(8023)
2022(6650)
2021(6201)
2020(4893)
2019(11186)
2018(10736)
2017(21179)
2016(11300)
2015(12554)
2014(12371)
2013(12432)
2012(11707)
2011(10956)
2010(11449)
2009(10823)
2008(10859)
2007(10264)
2006(9616)
2005(8376)
作者
(31672)
(26713)
(26471)
(25378)
(17134)
(12700)
(12130)
(10104)
(10091)
(9781)
(9115)
(8860)
(8607)
(8447)
(8319)
(7987)
(7704)
(7689)
(7618)
(7552)
(6786)
(6409)
(6356)
(6193)
(6060)
(6039)
(5963)
(5800)
(5381)
(5380)
学科
(48740)
经济(48580)
(38859)
管理(34218)
(28943)
企业(28943)
(28788)
农业(19391)
中国(16342)
业经(16260)
方法(15945)
(14576)
(13172)
地方(12387)
(12011)
数学(11783)
数学方法(11613)
(9784)
(9442)
理论(8975)
及其(8862)
(8489)
银行(8488)
(8193)
政策(8135)
收入(8084)
农业经济(7936)
(7912)
(7877)
贸易(7871)
机构
学院(168087)
大学(163817)
(72231)
经济(70520)
管理(66471)
研究(58092)
理学(56130)
理学院(55537)
管理学(54811)
管理学院(54442)
中国(46180)
(35581)
(34019)
科学(31898)
(28698)
(28171)
中心(27324)
(27253)
财经(26965)
研究所(24983)
(24297)
(23863)
师范(23759)
北京(21639)
(21633)
经济学(21336)
业大(21064)
农业(20668)
(20323)
财经大学(19431)
基金
项目(104277)
科学(83329)
研究(83225)
基金(75449)
(63397)
国家(62690)
社会(56101)
科学基金(54298)
社会科(51838)
社会科学(51823)
(40591)
基金项目(38948)
教育(37008)
编号(36016)
(33229)
自然(31343)
成果(31101)
自然科(30432)
自然科学(30427)
资助(30248)
自然科学基金(29921)
课题(24488)
(24041)
(23640)
重点(22699)
国家社会(22558)
(22394)
(21220)
(20985)
人文(20805)
期刊
(93529)
经济(93529)
研究(53027)
中国(38503)
(33165)
(26376)
管理(24056)
科学(22628)
农业(21377)
(21323)
金融(21323)
学报(20827)
教育(19187)
业经(18380)
大学(16882)
学学(15625)
财经(13608)
经济研究(13341)
技术(12639)
问题(11969)
(11696)
农村(9928)
(9928)
农业经济(9922)
图书(9027)
资源(8913)
(8501)
(8444)
现代(8415)
经济问题(8337)
共检索到268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义媛  
中国农业的规模化转型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之一就是资本下乡过程中所遭遇的来自村庄社会的抵抗。本文以湘南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例,考察资本下乡后如何遭遇来自村庄社会的阻碍,以及资本如何利用村庄社会资源化解阻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下乡资本化解社会困境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将土地转包给当地的家庭农场("代管户"),企业得以将这些家庭农场吸纳进自己的产业链中,并利用本地人的社会资源,如熟人社会的"人情""面子""内外有别"等原则,解决劳动雇佣、监督以及村庄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本文认为,家庭农场所赋有的社会资源可以成为下乡企业化解社会困境的润滑剂,贡献于资本积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青青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源下乡成为普遍趋势,且项目资源下乡愈发趋于经营村庄。地方政府基于发展目标的政绩考核,将项目资源集中投放到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围绕乡村景观化打造的项目资源下乡由此呈现经营性转向。这种经营性转向形成项目资源下乡的经营逻辑,具体而言,地方政府通过资源的持续性输入打造亮点,借助行政力量对村级组织的替代主导村级发展,并利用招商引资对乡村景观进行资本公司化运作,从而实现对村庄的整体性经营。但其经营实践却带来项目资源的供需脱嵌,导致下乡资源被资本攫取,同时引发私人争利意识,造成村民脱域,瓦解村庄公共性,在此过程中村治主体的更替与村级组织的边缘化也不断弱化村级治理能力,导致村级治理脱嵌。从资源下乡视角观察,发现这一治理困境是由下乡资源内在发展导向的异化所致,项目资源下乡具有特定发展目标与发展要求,但其发展导向在地方政府的政绩竞争中被异化成为发展而发展的唯发展论倾向。基于此,项目资源下乡应立足村庄与村民本位,通过激活基层治理实现下乡资源的发展目标,以治理促发展,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推动城乡有机融合与一体化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龙健民  
村庄公司化再造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现代文化向农村渗透。资本下乡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政治逻辑。应创新“政府+村集体+农户”的共富架构,形成政府、村集体、农户“三位一体”权力制衡机制有序引导村庄再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袁宇阳  张文明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应用直播平台进行农产品直播带货已然成为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从帕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在乡村直播带货的过程中,以信任、互惠规范和社会关系网络为主的社会资本是促使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的重要基础,而社会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则是促进乡村直播带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乡村直播带货呈现出社会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困难的问题:其一,农民之间缺乏社会资本,难以产生有利于直播带货的合作行为;其二,过于依赖政府官员和明星主播,缺乏直播带货的内生动力;其三,线上农产品销售模式信任不足,难以与线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竞争;其四,缺乏丰富的互惠规范,难以吸引消费者进行二次购买;其五,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不足,无法建立乡村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破解乡村直播带货困境的关键在于激活社会资本,探索有利于乡村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措施。因此,应建立乡村直播带货合作组织,培养乡村本土直播人才,设立全程直播流程,丰富乡村直播带货的互惠规范,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以此促进消费者与乡村之间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关系网络的形成,并不断再生产社会资本,从而实现乡村直播带货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丁颖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进程中需要重视农村环境治理问题,但当前农村环境治理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与村民间的信任基础不牢固、社会资本参与的互惠规范未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协同作用力不明显。为消解这些现实困境,需对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形成有效激励,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作用力,尤其要增强村民参与的主动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雒珊  
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经营村庄”成为普遍现象,逐利的工商资本进村成为“经营村庄”的主导者。资本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村企绑定”,介入乡村的权力体系,扮演“经营者”和“治理者”双重角色。在此基础上,资本进村从生产经营转向平台化的经营。首先,通过迎合政策打造亮点,搭建项目资源平台,完成村庄的基础打造;其次,集中流转土地资源进行投资平台的运作,吸引外来资本进行非农化开发,实现村庄的增值;最后,资本以“经营共同体”的中介对接角色,在多个利益主体关系平台的运转中处于主导地位,保证村庄的维护和升级。乡村资源被资本统筹调配成为其经营获利的工具,对乡村治理产生不可控的后果。这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制度规范资本下乡,防止资源下乡过程中资本下乡经营的利益蚕食行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俏  金星  
近年来,伴随工商业资本下乡,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但环境问题也不断凸显。部分商业资本借助"现代技术"和"生态农业"等积极性政策词汇来掩盖其负面影响和构建正面话语权,地方政府则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而导致环境保护表面化。为应对这一环境危机,农民展现出其自有的行为策略,但却存在着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而村庄内部的分化又进一步使农民作为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断弱化,最终导致农村环境危机的解决一度陷入困局。对此,还需从赋予农民参与监督权力、完善社会监查机制、坚持中央环保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夏雯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工商资本下乡可以带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地区转移,因而在城乡发展格局失衡的大背景下,国家不断通过政策手段激励工商资本下乡。不过,当前工商资本和乡村资源的有效衔接面临着诸多障碍,非但没有充分发挥推进乡村振兴的效用,反而容易陷入困境甚至“亏本跑路”。因此,探索乡村振兴中工商资本的赋能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坤  符正平  邝婉桦  
新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设施的投资建设需要稳定而持续的资金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银行和农民自身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但也面临经验不足、法律依据不充分、存在潜在风险等现实困境,为此,有必要结合现有困境选取化解策略,在政策、法律、管理、技术等方面推动社会资本的有效参与,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国河  江小玲  
资本下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助推力量。在现实中,资本下乡企业也遭遇到各种发展的难题和困境。已有研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以及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互动不足对下乡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尚待揭示其具体过程、逻辑和机制。本研究以Z村外来资本H公司的茶产业项目为例,深入考察村企的互动过程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和机制,从而理解和阐释资本下乡企业为何与村庄互动困难,村企合作为何会陷入僵局和困境及其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村企双方建构关系的行动逻辑有根本差异,外来资本主要是经济人的工具理性和秉持权力逻辑、精英导向,而村庄既具有利益导向的工具理性,还有希望把村庄建设好的价值理性,双方在企业做大的过程中尚能合作,但在H公司锐意做强而忽视与村庄互惠性的利益和情感共享之际,企业资本的理性和Z村的互惠、道义性需求产生难以互融的分歧,村企合作开始陷入困境。为了破解下乡资本面临的村企关系困局,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发挥资本下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和贡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钱海梅  
集体行动困境日益成为村级治理的普遍困境。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村级治理的困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是社区社会资本缺失。社会资本理论被认为是解决集体行动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的新尝试。在这一方面,它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证实或力图证实信任、宽容和集体行动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的重要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陶善信  
研究和实践都证明,社会化服务可以带动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衔接。但是,现实中我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并不顺利。本文研究表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有赖于农业分工的深化;但由于家庭经营资本积累慢,难以促进农业内生分工的发展;资本下乡可带来改造所需的资本,但外来资本在推动农业分工发展时,会面临高额交易费用及循环累积困境,导致资本更愿意通过流转土地推动规模经营,而非通过提供生产服务来改造家庭经营。因此,政府要发挥干预作用,引导资本进入农业生产服务环节,推动农业分工的深化,从而有效改造家庭经营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安永军  
资本下乡是近年农业发展中的热点现象,既有研究主要从自上而下的视角即资本和政府的角度进行研究。以鄂北均村的个案调查为例,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从农户与村级组织的角度来分析资本何以能够下乡。研究发现:资本下乡表面上是农户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决策,但深层原因却是政权"悬浮"导致小农经营体系解体,进而使得小农经营效益降低;此外,政权"悬浮"也使村庄治理能力弱化,村级组织为了治理卸责推动了资本下乡。资本下乡之后,村庄治理被资本利益所吸纳,公共性面临解体。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乐章  向楠  
熟人社会在近年来乡村研究领域被广泛用以概括村庄面貌和特征。本研究借鉴社区社会资本理论与方法,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从信任互助、和谐程度、村庄归属、人情往来与组织网络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样本中198个村庄熟人社会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频繁的人情往来是当前村庄熟人社会的显著标志,而组织网络是衡量现代型村庄社会资本的关键指标。大多数村庄属于以人情为主要联结、社会资本总量偏低的过渡型熟人社会。样本村庄的社会资本在信任互助、人情往来以及村庄归属等维度显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差异和分化可以从村庄非农化、人口规模与劳动力流动等因素得到解释。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余斌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合作共管是实现善治的两个基本前提。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并日渐完善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鲜明地体现了善治的基本取向。我国现行的乡村社会管理体制脱胎于长期实行的传统的一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尽管管理主体已经多元化,但它们自身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在乡村社会管理中合作共管功能的发挥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坚持治理和善治的理念,完善乡村社会管理各主体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架构起主体间社会管理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