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88)
- 2023(14427)
- 2022(12404)
- 2021(11676)
- 2020(9597)
- 2019(21731)
- 2018(21737)
- 2017(41964)
- 2016(22654)
- 2015(25622)
- 2014(25096)
- 2013(24905)
- 2012(22756)
- 2011(20730)
- 2010(20845)
- 2009(19181)
- 2008(18750)
- 2007(16692)
- 2006(14938)
- 2005(12824)
- 学科
- 济(95012)
- 经济(94834)
- 业(73975)
- 管理(64566)
- 企(53797)
- 企业(53797)
- 农(50800)
- 方法(39978)
- 农业(33927)
- 数学(33078)
- 数学方法(32746)
- 业经(28011)
- 中国(25582)
- 财(22785)
- 地方(20216)
- 学(19546)
- 技术(18928)
- 制(18497)
- 理论(16346)
- 贸(15348)
- 贸易(15340)
- 和(15256)
- 易(14894)
- 发(14526)
- 银(14176)
- 银行(14136)
- 策(13889)
- 环境(13510)
- 行(13507)
- 务(13260)
- 机构
- 学院(323173)
- 大学(321201)
- 管理(132393)
- 济(130620)
- 经济(127871)
- 理学(115249)
- 理学院(114037)
- 管理学(112275)
- 管理学院(111682)
- 研究(107149)
- 中国(80642)
- 农(68482)
- 京(67742)
- 科学(66510)
- 财(56757)
- 业大(53962)
- 所(53232)
- 农业(52262)
- 中心(49205)
- 研究所(48452)
- 江(47313)
- 财经(45511)
- 范(42864)
- 师范(42571)
- 北京(42134)
- 经(41552)
- 州(38083)
- 院(37904)
- 经济学(37606)
- 经济管理(36340)
- 基金
- 项目(223133)
- 科学(176294)
- 研究(166444)
- 基金(161998)
- 家(140226)
- 国家(138923)
- 科学基金(119981)
- 社会(106711)
- 社会科(100100)
- 社会科学(100068)
- 省(87886)
- 基金项目(86983)
- 自然(76349)
- 自然科(74529)
- 自然科学(74514)
- 教育(73946)
- 自然科学基金(73206)
- 划(72525)
- 编号(69222)
- 资助(64456)
- 成果(55578)
- 部(49104)
- 重点(48879)
- 发(48293)
- 创(47824)
- 课题(46137)
- 创新(44576)
- 国家社会(43366)
- 教育部(41840)
- 科研(41802)
- 期刊
- 济(148931)
- 经济(148931)
- 研究(93647)
- 农(70900)
- 中国(63878)
- 学报(51365)
- 科学(48851)
- 农业(48200)
- 管理(45103)
- 财(41101)
- 大学(39986)
- 学学(37784)
- 教育(34378)
- 业经(29803)
- 融(29354)
- 金融(29354)
- 技术(26773)
- 业(22809)
- 财经(21650)
- 经济研究(20932)
- 问题(20388)
- 经(18384)
- 版(17209)
- 科技(17167)
- 图书(16420)
- 技术经济(16316)
- 理论(15662)
- 农业经济(15352)
- 现代(15277)
- 农村(15186)
共检索到4716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园园
农民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催生出一批以耕种从亲朋好友间低价流转的地为生的在村新中农。夫妻俩以劳动力最大限度为界,通过经营适度规模的土地获得体面的村庄生活(新中农)。与此同时,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出的背景下,这批在村种地农民变成村庄的中坚力量,成为村庄治理中的主体。然而,以政府主导、为吸引资本下乡所进行的土地流转正在摧毁这批中坚力量,还让外出务工村民长期处于失地状态。文章认为,农业政策应该致力于改善农业耕种条件,并守住耕地,保护好进城失败农民的最后退路,而非支持资本下乡打败新中农。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新中农 中农塌陷 资本下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和生活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动,30年过去了,他们中有许多早已经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但制度对他们的身份认可却严重滞后。目前农民工存在着被看做农民、被看做工人、被看做非工非农等多种身份标签,身份压力由此产生,并酿成多种社会不良后果。中国现有农民工社会制度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工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中国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农民工有关,许多重大政策的出台受到农民工问题的制约,因而围绕农民工的相关制度改革宜早不宜迟。
关键词:
农民工 身份困境 社会后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先红
返乡农民工从经济、社会、精神和治理等四个层面对村庄社会产生剧烈的影响和冲击。他们正在挣脱村庄社会的束缚,以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引领村庄,形成"在地市民化"的局面,最终致使村落共同体走向瓦解。"在地市民化"意味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市民趋同。这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城市化和市民化的状态,是没有城市化的市民化。返乡农民工的"在地市民化"状态,呼唤国家和社会各界从生产生活条件、福利保障待遇、思想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基层政府受政绩逻辑和土地财政制度影响,吸引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这为逐利的资本进入农村宅基地领域提供了空间。依据"地随房走"原则,资本通过占有房屋所有权的方式占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从而打破了现有宅基地制度中无偿性、公平性和身份性原则,导致农村宅基地资本化。同时资本以房屋所有权取代了村集体的宅基地使用分配权,以新的"国家—资本—村民"结构代替原有的"国家—村集体—村民"结构,结果分离了住房保障领域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导致农村宅基地的去福利化和国家治理的内卷化。
关键词:
资本下乡 宅基地 资本化 内卷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陶志琼
本文以美国的一些“不良教育研究”为例,介绍分析了美国学者有关“不良教育研究”的省视与反思,揭示了“不良教育研究”中的政治投机现象和虚假的“科学性”外观,提出教育研究必须注重研究的价值前提假设,注意研究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
不良教育研究 社会后果 实践性 概括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勤 周静
村庄成员权与农地承包权的初始契合随村庄成员数量和农地政策变动而错位。两权错位中村庄成员分化,导致集体权属虚化、治理资源匮乏、社区认同消解、道义观念分化等共同体瓦解的社会后果。在稳定农地承包权基础上,现行农地制度需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生活共同体的再造。
关键词:
村庄成员权 农地承包权 错位 社会后果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德福 桂华
基于一起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大规模农地流转分别在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农民生活与乡村治理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经济效果看,在从事粮食种植的条件下,大规模雇工经营不如中等规模的家庭经营效益高;土地流转将更多农民推向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农民家庭经济生活方式。从社会效果看,它切断了自发流转形成的农户循环,消解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农村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关键词:
农地流转 经济效益 基层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文荣 段瑶
文章将居住隔离理论视角引入农民工居住问题的研究,通过对全国七城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和长三角地区七城市劳工调查数据农民工子样本的分析,揭示了外来农民工在流入地城市"大分散、小集中"的块状分布状态。文章从结构和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这一居住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全景呈现了城市亚文化区域作为居住隔离的社会后果及其内部特征。最后还对杭州市三位一体的外来人口住房保障体系做了重点介绍,希冀有所启发。
关键词:
居住的政治 农民工 居住隔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申晓梅
应高度重视通货膨胀的社会后果申晓梅[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系成都610074]自1979年改革以来,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各种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无论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认识方面都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文旨在围绕通货膨胀所引起的严重社会后果,尤其是社会不公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褚明浩 孙敏
不同于税费时期的"老村级债务","新村级债务"是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公共财政资源以项目制为主要形式向农村输送的背景下产生的村级债务,项目制是新村级债务产生的基础。新村级债务具有普遍性、差异性、私人性、隐蔽性等特点。村庄发展导向、村干部经营项目是村级债务产生的内在原因,项目的资金配套制度和地方政府的自利逻辑是村级债务形成的外因。新村级债务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造成了村级权力固化、村庄主体性丧失、乡村关系扭曲以及村庄间分化加剧等严重后果。随着新村级债务的不断膨胀,容易造成新的债务危机,应当高度警惕。
关键词:
新村级债务 项目制 乡村治理 村庄建设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谢昕琰
经济与社会的同频共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许之意。现有研究挖掘出了影响企业主主观地位认同的各种因素,但并未回答主观地位认同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后果。本文认为,企业主的主观地位认同会对相关的社会关系产生影响。基于对中国民营企业调查的实证分析发现,提高主观地位认同,民营企业主更容易接受分权的治理模式,并且员工福利更高,同时更愿意投入慈善捐赠。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管理信心的改变是主观地位认同产生作用的主要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雒珊
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经营村庄”成为普遍现象,逐利的工商资本进村成为“经营村庄”的主导者。资本在政府引导下进行“村企绑定”,介入乡村的权力体系,扮演“经营者”和“治理者”双重角色。在此基础上,资本进村从生产经营转向平台化的经营。首先,通过迎合政策打造亮点,搭建项目资源平台,完成村庄的基础打造;其次,集中流转土地资源进行投资平台的运作,吸引外来资本进行非农化开发,实现村庄的增值;最后,资本以“经营共同体”的中介对接角色,在多个利益主体关系平台的运转中处于主导地位,保证村庄的维护和升级。乡村资源被资本统筹调配成为其经营获利的工具,对乡村治理产生不可控的后果。这启示我们,需要加强制度规范资本下乡,防止资源下乡过程中资本下乡经营的利益蚕食行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石人炳
由于特殊的政治军事原因 ,1 95 0年前后以青壮年男性人口为主的大批大陆人口迁入台湾 ,导致台湾部分年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性别比偏高使得处在婚龄段的男性人口成婚困难 ,男性终身不婚率高 ,老年离婚男性比例高 ,以及单身老人处境艰难。性别比偏高还导致婚姻年龄的性别差异扩大 ,经济落后地区女性外流严重。性别比失调的社会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扩散性、年龄上的传递性、社会影响的综合性和问题解决的艰难性等特点。
关键词:
台湾 人口 人口性别比 婚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费罗成 程久苗
资本下乡介入农地流转可以实现农村地区人、地、资本的协调发展,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复杂多样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两难选择。为此,运用归纳演绎法和风险系统分析法,系统剖析了资本下乡过程中农地流转风险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资本下乡过程中农户农地流转风险可以分为土地权益风险、社会保障风险和土地利用风险3个方面;风险受体为农户、社会经济子系统和土地生态子系统;风险源存在流转阶段差异,约定阶段风险源包括产权边界不清、制度规则模糊、信息不对称、激励政策不合理、政策执行主体能力偏低和准入机制缺失,执行阶段风险源为监管机制缺失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各类风险源通过"聚合反应"释放"产权公共领域"、"行为空间"、"合谋"、"选择行为"及"负外部性"等逆境胁迫因子作用于风险受体,引发各类流转风险。因此,通过一系列措施避免产权处于"公共领域"、缩小强势集团"行为空间"、防止权力与资本走向"合谋"、防范利益集团"选择行为"、降低流转"负外部性"可以有效管控资本下乡介入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研究成果可以为引导农地有序流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
资本下乡 农地流转风险 风险管理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邢成举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土地财政现象正在向村庄地域延伸,但是村庄生成土地财政的原因却有别于城市,其集中表现为村干部要"找回过去"、治理当下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村民社会分化与流动。从村庄的层面看,土地财政主要引起了三方面的社会后果,即新农村建设的异化发展、村干部的逐利化及其治理能力的降低,村民社会分化的加速以及社会结构的固化和扭曲村干部的增收观念。
关键词:
土地财政 新农村建设 村民分化 乡村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