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40)
2023(12689)
2022(10119)
2021(9099)
2020(7598)
2019(16798)
2018(16604)
2017(31512)
2016(17297)
2015(19112)
2014(19114)
2013(18771)
2012(17170)
2011(15328)
2010(15601)
2009(14750)
2008(14817)
2007(13668)
2006(12416)
2005(11115)
作者
(50371)
(42703)
(42131)
(39616)
(26643)
(20215)
(19006)
(16538)
(15979)
(15072)
(14470)
(14160)
(13549)
(13299)
(13249)
(12713)
(12451)
(12292)
(12183)
(12046)
(10607)
(10574)
(10391)
(9833)
(9622)
(9536)
(9385)
(9336)
(8746)
(8525)
学科
(86092)
(76474)
经济(76374)
(68677)
企业(68677)
管理(60404)
(49225)
农业(33027)
业经(31565)
方法(29872)
(25802)
数学(22210)
数学方法(22071)
中国(19686)
(18619)
(18415)
财务(18389)
财务管理(18376)
企业财务(17432)
技术(16548)
(15534)
(15390)
理论(14064)
地方(13721)
(13446)
(12693)
农业经济(12534)
(11849)
(11815)
贸易(11811)
机构
学院(255575)
大学(244391)
(109053)
经济(106992)
管理(102712)
理学(88209)
理学院(87417)
管理学(86260)
管理学院(85805)
研究(81521)
中国(66144)
(62348)
(50399)
(49197)
科学(48451)
农业(47779)
业大(44170)
(41175)
(41151)
财经(38568)
中心(38433)
研究所(37085)
(34987)
经济学(32113)
(31679)
经济管理(30498)
北京(30408)
农业大学(29744)
(29609)
师范(29284)
基金
项目(167387)
科学(133170)
研究(125387)
基金(121533)
(105427)
国家(104277)
科学基金(90531)
社会(82518)
社会科(77737)
社会科学(77714)
(68910)
基金项目(64826)
自然(56279)
教育(55552)
自然科(55008)
自然科学(54993)
(54929)
自然科学基金(54110)
编号(51507)
资助(47328)
成果(40114)
(39657)
(37870)
(37712)
(36876)
重点(36669)
课题(34730)
创新(34520)
(34450)
国家社会(34226)
期刊
(132994)
经济(132994)
研究(70607)
(66537)
中国(53496)
农业(45066)
(40493)
学报(39632)
管理(38985)
科学(37959)
大学(31359)
学学(30347)
业经(29979)
(26073)
金融(26073)
技术(23458)
(23013)
教育(22200)
财经(19427)
经济研究(18727)
问题(17823)
(16876)
农村(15114)
(15114)
农业经济(15084)
技术经济(14846)
(14751)
世界(14246)
现代(12766)
商业(12614)
共检索到3852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梁江艳  马海霞  
农地集中和农业生产职业化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逐利的基本条件,因此,"资本下乡"必然带来经济、社会和管理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土地经营权的变更、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雇佣制度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小农户"身份的蜕变和"大资本"功能的转换,管理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对劳动力流动的管理、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农业企业对"职业农民"及农业生产的管理等方面。目前,在"资本下乡"引致农业生产体系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农民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环境污染问题未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应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民与农业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应有权益,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魏  张应良  李国珍  田红宇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视角,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4),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商资本下乡会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即工商资本下乡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2)工商资本下乡对粮食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工商资本下乡后资本对劳动力的替换程度在两种种植结构中存在差异;(3)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粮食作物的劳动力资源流失和家庭劳动力的多部门配置,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要素的替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对经济作物中资本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较弱;(4)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发挥,从而摆脱传统农业低效的困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享光   张志强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革需要农业特殊生产条件、一般生产条件和自然生产条件现代化建设的一体推进。资本能够按其固有的逻辑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能够通过对可带来利润的生产条件的投资和对自然条件的利用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但农业一般生产条件与自然生产条件的建设短期内难以产生满意的利润,难以吸引私人资本,进而制约农业一般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发展和自然条件的改善,甚至恶化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这是以资本主导的西方农业现代化模式的顽疾。我国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优势和举国体制优势能够为解决西方农业现代化的顽疾,进而为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关键在于引导资本有序下乡,同时发挥公有资本优势,以协调推进农业特殊生产条件、一般生产条件和自然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突破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生产条件瓶颈制约,在新的生产条件基础上建立其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史常亮  占鹏  朱俊峰  
研究目的:基于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从要素错配角度研究土地流转如何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改善总体效率。研究方法:时变SFA模型、固定效应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流转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确权前后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其效果的发挥既依赖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依赖于对土地权利的有效保护;(3)土地流转主要通过纠正劳动力错配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对土地错配状况的纠正作用有限。研究结论: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改善农业要素投入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错配状况并进而改善总体效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永强  高延雷  张晓飞  李想  
从要素置换视角研究了商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的经济活动。分析商业资本与土地两要素的置换机理、置换特点以及置换效应,得出在要素置换过程有3个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变更、置换主体间的效应转移以及置换过程非可逆,并将其衍生为土地流转所面临的3个现实问题。将置换效应分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个层面进行了阐述。针对要素置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完善要素置换市场、构建估价补偿体系、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协调以及推行规模化置换4个角度提出解决对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静  赵凯  
结合安徽省金寨县473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讨宅基地退出、要素配置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同时考察宅基地退出对不同年龄阶段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采用工具变量法纠正内生性问题后,其负向影响仍显著。要素配置在宅基地退出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中发挥中介效应,总中介效应占比为29.07%;宅基地退出能够通过促进农户农地规模缩减、减少劳动力投入、增加资金投入对其农业生产效率产生间接负向影响。对于高龄农业劳动力,宅基地退出负向影响其农业生产效率,且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对其农业生产效率产生间接负向影响;对于低龄农业劳动力,宅基地退出负向影响其农业生产效率,且通过促进农地规模缩减、减少劳动力投入对其农业生产效率产生间接负向影响。最后,提出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不断完善宅基地退出后续帮扶政策、持续推进社会化服务市场建设等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静  赵凯  
结合安徽省金寨县473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探讨宅基地退出、要素配置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同时考察宅基地退出对不同年龄阶段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宅基地退出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采用工具变量法纠正内生性问题后,其负向影响仍显著。要素配置在宅基地退出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效率中发挥中介效应,总中介效应占比为29.07%;宅基地退出能够通过促进农户农地规模缩减、减少劳动力投入、增加资金投入对其农业生产效率产生间接负向影响。对于高龄农业劳动力,宅基地退出负向影响其农业生产效率,且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对其农业生产效率产生间接负向影响;对于低龄农业劳动力,宅基地退出负向影响其农业生产效率,且通过促进农地规模缩减、减少劳动力投入对其农业生产效率产生间接负向影响。最后,提出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不断完善宅基地退出后续帮扶政策、持续推进社会化服务市场建设等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曲昊月  庄丽娟  刘曼琴  
生产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对农业生产贡献显著,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文章将生产服务要素作为输入变量,运用DEA方法对35个国家农业生产效率的测度。结果表明,各国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偏低且存在明显差距,大多数国家综合技术效率主要是靠规模效率而不是纯技术效率来实现的,纯技术效率对农业生产效率所起的作用不大,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农业综合技术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需要优化调整农业生产服务要素投入来提高农业综合技术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新华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两型农业是重点。文章论证了碳税与发展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关系,对我国碳税和税制绿化进行设计,并提出和思考了相关的公序良俗、臻善财政配制和法律安排等问题。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婧  王鹏璞  谢元媛  陈芳  
农产品安全生产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本文综述了德国在农业发展战略、政策法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政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敬桂  齐栋梁  
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特征,是我们科学制定政策和合理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文章通过对湖北农业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认为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投入比例高于资本投入的小农经济的特征已经发生改变,资本投入已成为决定和影响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栗滢超  杜如宇  李鸣慧  李林莉  
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及岭回归分析测度2002—2016年中国内地及其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投入要素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农业增长对耕地数量变化的敏感度最高,对劳动力依赖性最小,资本投入在农业生产三大要素中的贡献率最为稳定且相对较高;从短期看,资本对耕地要素具有替代性,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劳动力要素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最高,资本要素次之,而东北地区资本要素贡献率最高。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资本驱动的关键阶段,增加农业投资是保障农业增长的重要手段,耕地投入量的减少对农业增长有负向作用,应注重耕地提质增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孟繁琪  董涵英  周志红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根据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技术类型划分与选择机制的理论,把农业机械化技术看成单纯的活劳动替代技术,并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具体条件,认为不宜将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技术路线选择的一个重点。这种观点颇具影响力,其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建华  杨晨晨  邓远远  
农产品安全生产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厘清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政策需求,是促进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保障。本文基于五个典型省区986户样本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的政策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当前农业生产者所需要的政策支持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提高定价权政策、生产技术培训政策、市场信息政策和资金扶持政策,而影响政策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的困难程度、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意愿等。对此,相关政策亟须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结构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奕山  
中国乡村劳动力长期存在"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兼业行为。文章以农时为视角,分析劳动力非农转移进程中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及农业生产和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随着非农就业工资的上升,总体上乡村劳动力先后减少了在农闲和农忙时段的农业劳动时间投入,作为替代的非劳动要素投入的及时性影响其投入效果,部分农业劳动力通过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延长农忙时间并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受农时影响,乡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具有不稳定特征。随着乡村人口的更新换代,农时对乡村劳动力的影响趋于弱化,其非农就业趋于稳定。文章认为,在农时仍然影响乡村劳动力的劳动时间配置的情况下,促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重视并结合农时规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