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44)
- 2023(9969)
- 2022(8759)
- 2021(8449)
- 2020(6914)
- 2019(16131)
- 2018(15953)
- 2017(31165)
- 2016(17015)
- 2015(19109)
- 2014(19148)
- 2013(18957)
- 2012(17279)
- 2011(15556)
- 2010(15374)
- 2009(14120)
- 2008(13733)
- 2007(11980)
- 2006(10475)
- 2005(9087)
- 学科
- 济(67889)
- 经济(67816)
- 管理(50758)
- 业(48445)
- 企(41678)
- 企业(41678)
- 方法(32688)
- 数学(27575)
- 数学方法(27273)
- 中国(17525)
- 农(17503)
- 财(17497)
- 学(16010)
- 业经(15700)
- 理论(13619)
- 地方(13283)
- 和(12046)
- 农业(11888)
- 制(11878)
- 务(11808)
- 财务(11744)
- 财务管理(11726)
- 企业财务(11185)
- 贸(11083)
- 贸易(11078)
- 教育(10824)
- 技术(10811)
- 易(10719)
- 环境(10295)
- 银(9826)
- 机构
- 大学(248856)
- 学院(244817)
- 管理(100148)
- 济(93161)
- 经济(91052)
- 理学(87161)
- 理学院(86227)
- 管理学(84844)
- 管理学院(84399)
- 研究(77689)
- 中国(56129)
- 京(52539)
- 科学(49046)
- 财(43282)
- 所(38287)
- 业大(35509)
- 财经(35452)
- 研究所(35076)
- 农(34948)
- 中心(34276)
- 范(34265)
- 师范(34021)
- 江(33971)
- 北京(33251)
- 经(32158)
- 州(28538)
- 院(27949)
- 师范大学(27691)
- 经济学(27408)
- 农业(27221)
- 基金
- 项目(169093)
- 科学(132764)
- 研究(126258)
- 基金(122479)
- 家(105495)
- 国家(104571)
- 科学基金(90191)
- 社会(78582)
- 社会科(74286)
- 社会科学(74267)
- 基金项目(65584)
- 省(65356)
- 自然(58236)
- 教育(57903)
- 自然科(56811)
- 自然科学(56801)
- 自然科学基金(55782)
- 划(55259)
- 编号(52431)
- 资助(49921)
- 成果(43231)
- 部(37314)
- 重点(37186)
- 课题(35436)
- 发(35096)
- 创(35019)
- 项目编号(32853)
- 创新(32461)
- 教育部(32342)
- 科研(31950)
- 期刊
- 济(101247)
- 经济(101247)
- 研究(73882)
- 中国(40793)
- 学报(39445)
- 科学(35907)
- 管理(35512)
- 财(32577)
- 农(31698)
- 教育(30031)
- 大学(29920)
- 学学(27827)
- 农业(22429)
- 技术(20642)
- 融(18409)
- 金融(18409)
- 财经(18186)
- 业经(16149)
- 图书(15570)
- 经(15325)
- 经济研究(15262)
- 问题(13564)
- 理论(13250)
- 实践(12375)
- 践(12375)
- 科技(12075)
- 技术经济(11854)
- 版(11504)
- 现代(11451)
- 情报(11001)
共检索到345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付文军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进行了有效的理论省察,并向我们展示了资本的本质是"物化"的社会关系。同时,它还作为一股社会力量、一个过程范畴、一种阶级属性和一种价值形式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由资本范畴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由资本逻辑管控着的社会,"是"与"应该"的矛盾贯穿这一社会始终。由于资本宰制所体现的逻辑落差,资本批判的张力得以凸显,资本拜物教得以"祛魅",资本世界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邰丽华
马克思的拜物教思想包括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等三个逐步递进的层次,其中商品拜物教是拜物教思想的逻辑起点,货币拜物教是拜物教思想的发展阶段,资本拜物教则是拜物教思想的完成形态。拜物教思想根源于商品生产关系,并对商品生产、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切实的危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拜物教思想不仅存在并出现了形式上的新变化。只有消除拜物教观念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这将是人类社会长期奋斗的过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丁堡骏 王金秋
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历史的批判,确定《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这一最简单的范畴。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既可以看成是资本主义商品抽象掉了资本关系所剩下的一般商品,也可以看作是历史上存在的作为资本主义历史前提的简单商品。前者是从《资本论》作为反映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逻辑过程,从最抽象的范畴,逐步加进不同的历史规定性而上升到具体范畴的逻辑起点;后者则是从《资本论》作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反映论,所描述的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的历史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商品一般正确地反映了简单商品生产,商品一般和简单商品生产就没有本质区别。正确认识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不仅是...
关键词:
逻辑起点 科学抽象法 商品一般 简单商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姜英华 叶泽樱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和起统摄作用的逻辑形式,资本逻辑的神秘性和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背后隐藏的是人的存在境遇和人与人的真正关系。《资本论》通过对商品、劳动、货币等经济范畴和资本逻辑的历史考察和辩证分析,揭示了人的异化关系,批判了人的存在样态,为"现实的历史"的变革指明了道路,为诊断和反思现代性提供了存在论解释,从这一意义上说,《资本论》是关于"如何超越现实"的新的存在论。
关键词:
存在 资本 现实的历史 《资本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高岭
研究对象问题涉及的是研究什么的问题,而逻辑起点则涉及研究路径问题。逻辑起点从研究对象的某一局部开始,在逻辑和历史的辩证运动中,逐渐过渡到研究对象整体,因而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商品是简单商品。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从简单商品生产发展而来的,两者之间存在共性的成分,"商品生产一般"是表现两者共性的范畴。否定逻辑起点是"简单商品生产",或否定"简单商品生产"的客观存在,将陷入历史唯心主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郝立新 冯显婷
资本逻辑不是纯粹客观的“物”的逻辑,过于强调资本逻辑的增殖原则易造成资本逻辑解读的泛化,这一阐释路径不仅缺乏从资本作为社会关系维度的历史性分析,还缺乏从资本自我否定维度的矛盾性分析。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内在矛盾的运动规律,与资本的本质概念相统一。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内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得以发展,是资本确立自身界限与超越自身界限的矛盾展开过程,具体表现为生产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之间,以及资本生产与生产力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不断产生与扬弃的过程进一步凸显了资本逻辑的作用边界,这种矛盾在资本生产过程中最终造成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与利润率下降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典型样态的资本逻辑蕴含着自身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资本所造成的社会化生产趋势与资本占有形式的矛盾运动表现为资本逻辑自身的扬弃过程。而当资本被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限制时这一矛盾则表现为一种有限的资本逻辑,生产过程的矛盾已经不是资本生产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制度性矛盾,而是一种外在矛盾。这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发展模式超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典型样态的资本逻辑,生产关系的调节将生产与生产条件的内在矛盾转化为一种可限制或可解决的外在矛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许光伟
生活资料仅仅是基于唯物主义来理解工资的前提,雇佣工资呈现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工资形式的本质则是价值形式的知和行。对工资的深入剖解可使我们了解到《资本论》并存的两条逻辑线索:资本逻辑和主体逻辑。《资本论》中异化劳动的资本逻辑和异化劳动的主体逻辑是统一的,并促成商品—货币—资本逻辑下的算法统治和阶级剥削形成价值形式的统治场。研究继而显示,《资本论》的工资范畴包括“工资恶”和“工资镜”两重意义。这种对比表明:马克思对工资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属于主体论的范畴建构,而非知识论的概念解释,而这也是对资产阶级三位一体公式批判的方法论寓意所在。因为当资产阶级将无产阶级置于资本工资这一陷阱中时,工资的“财产幻象”便已掩盖了一切实质性内容。正如剥削不是知识,工资也不是知识。为了走出工资的“财产”幻象,应注重分析主体行动,而非工资的概念解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光伟 谌洁
《资本论》作为总体逻辑,是对统一历史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运动形式的概括。第三卷作为现象发生学与第一卷和第二卷共生,揭明资本存在的"秘密":1-3篇以价值具体地生长为资本主义价格的过程,说明经济利润的一态系统;4-6篇以"阶级斗争I"的社会生长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现实展开机制,说明经济利润的多态系统;以"阶级斗争II"的社会生长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深化形式,说明经济利润的虚拟运动系统;终篇以阶级生活图像的定格化过程——"分配假象"及其破除,揭明资产阶级认识论的规定性。研究表明: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阶级分析是等同的方法论范畴,旨在根除"伪科学"对经济理论建构的影响,终结"庸俗"...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梁姗姗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资本论》完整性地分析了生产过剩危机的逻辑体系。这一逻辑体系在去掉资本主义的性质外衣后,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只有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产能过剩的异质性,才能将我国的产能过剩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过剩的本质性区别开,才能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与体制性产能过剩并存的现状对症下药。因此,在《资本论》视角下审视产能过剩的历史逻辑对治理我国的产能过剩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 产能过剩 历史逻辑 现实意义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芮飞军
学界对《资本论》逻辑起点的认识有较多的争议,《资本论》逻辑起点可以在实践哲学思维下得到提炼,一些争议可以在实践哲学维度下得到排解。实践哲学以其反思、解释、改造等功能审视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起点,在“人与物”对象化关系中进行过程性的抽象和反思。实践哲学能够从反思主体和反思对象相统一的视角观察对象,把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必然性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资本论》商品逻辑起点的理论逻辑。商品一般、商品个别推论到商品具体,成为《资本论》逻辑起点的科学研究方法,是理解《资本论》商品范畴辩证法的关键,给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方法论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段学慧 李婵
《资本论》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最终目的是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及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解放和人类历史命运的关切,均表明《资本论》的逻辑指向是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视野下把握《资本论》及其所阐述的市场经济,才能用《资本论》的逻辑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其历史使命是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原则。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龙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逻辑与历史是否要严格一致,在此意义上讨论该问题,是对马克思《资本论》叙述方法的误读。《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是以体系辩证法为主,参照了历史。主张清算“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旨在澄清《资本论》的叙述方法与所谓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无关,并非反对这种方法本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出现的排斥剩余价值规律、以国家为逻辑起点等都与将《资本论》的叙述方法简单地理解为“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有关。这种理解,事实上妨碍了将《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现实的解释力。考虑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方面要廓清关于“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问题争论的迷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遵循《资本论》奠定的基本方法论原则的基础上,接纳包括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在内的具体方法论作为补充。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生平 张晶晶
资本逻辑是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本身所呈现的一种内部联系,它不仅是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更是资本本性在全球视域内的必然选择,是增值逻辑和扩张逻辑的内在统一。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通过对其实体形态、关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深度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二律背反。这种悖论性的存在根源于资本逻辑本身,是资本二重性的必然结果,成为生产方式本身所无法克服的内在弊病,必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让资本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平等地享有。资本逻辑本身就蕴含着超越资本逻辑的潜在力量,这不仅是资本自反性的必然结果,也是扬弃资本、超越资本逻辑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本质,培育资本的伦理精神和人文情怀,建构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制度体系。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葛扬
我发言的题目是《〈资本论〉的文本逻辑、认知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我们觉得一本著作或者一个理论体系,当它的作者写完了以后,这个文本基本上是客观存在的文本,也就是说他留下的这个逻辑应该是客观的。其他人在阅读这样一个文本的时候,由于本人的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在认知逻辑上面跟文本逻辑一致,也可能会出现不一致。首先谈一下《资本论》的文本逻辑和认知逻辑。《资本论》是马克思对19世纪中叶以前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欧洲社会经济发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葛扬
我发言的题目是《〈资本论〉的文本逻辑、认知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我们觉得一本著作或者一个理论体系,当它的作者写完了以后,这个文本基本上是客观存在的文本,也就是说他留下的这个逻辑应该是客观的。其他人在阅读这样一个文本的时候,由于本人的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可能在认知逻辑上面跟文本逻辑一致,也可能会出现不一致。首先谈一下《资本论》的文本逻辑和认知逻辑。《资本论》是马克思对19世纪中叶以前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欧洲社会经济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