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12)
- 2023(13524)
- 2022(11026)
- 2021(10154)
- 2020(8582)
- 2019(19389)
- 2018(18855)
- 2017(36281)
- 2016(19524)
- 2015(21700)
- 2014(21553)
- 2013(21663)
- 2012(19906)
- 2011(17584)
- 2010(17518)
- 2009(16256)
- 2008(16553)
- 2007(14882)
- 2006(13035)
- 2005(12274)
- 学科
- 济(91998)
- 经济(91899)
- 业(89597)
- 企(79500)
- 企业(79500)
- 管理(70601)
- 方法(42712)
- 数学(34396)
- 数学方法(34180)
- 财(31364)
- 农(30089)
- 业经(29409)
- 中国(25027)
- 农业(22303)
- 务(21875)
- 财务(21854)
- 财务管理(21835)
- 技术(21492)
- 企业财务(20816)
- 制(18078)
- 贸(17248)
- 贸易(17240)
- 易(16904)
- 策(15935)
- 划(15697)
- 理论(14995)
- 和(14902)
- 体(14095)
- 学(13251)
- 银(13220)
- 机构
- 学院(290148)
- 大学(286877)
- 济(135169)
- 经济(133170)
- 管理(115754)
- 理学(99876)
- 理学院(98916)
- 研究(98039)
- 管理学(97718)
- 管理学院(97170)
- 中国(78216)
- 财(60693)
- 京(59847)
- 科学(56396)
- 农(51362)
- 所(49724)
- 财经(49057)
- 研究所(45048)
- 经(45027)
- 中心(43374)
- 经济学(42939)
- 江(42730)
- 业大(42102)
- 农业(40422)
- 经济学院(38932)
- 北京(37842)
- 财经大学(36551)
- 院(34247)
- 商学(33510)
- 商学院(33213)
- 基金
- 项目(189963)
- 科学(152867)
- 基金(143464)
- 研究(137682)
- 家(125485)
- 国家(124424)
- 科学基金(108088)
- 社会(93292)
- 社会科(88787)
- 社会科学(88766)
- 基金项目(75009)
- 省(71596)
- 自然(68571)
- 自然科(67103)
- 自然科学(67088)
- 自然科学基金(66047)
- 教育(61943)
- 划(59873)
- 资助(58839)
- 编号(51888)
- 部(43897)
- 创(42907)
- 重点(42407)
- 业(41702)
- 国家社会(40825)
- 成果(40640)
- 发(40484)
- 创新(39396)
- 教育部(38045)
- 人文(37016)
- 期刊
- 济(147014)
- 经济(147014)
- 研究(86182)
- 中国(57402)
- 财(50136)
- 管理(47830)
- 农(47533)
- 科学(43017)
- 学报(42892)
- 大学(33377)
- 农业(33007)
- 学学(32068)
- 技术(27473)
- 融(27267)
- 金融(27267)
- 财经(25973)
- 经济研究(24798)
- 业经(23281)
- 经(22626)
- 教育(22300)
- 业(20887)
- 问题(19278)
- 技术经济(18688)
- 贸(17019)
- 世界(16825)
- 国际(14969)
- 统计(14216)
- 现代(14152)
- 科技(13551)
- 策(13465)
共检索到435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晓玲 吴贾 连玉君
本文在一个理论模型框架下研究了资本和劳动相对价格变化对要素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得企业在现有技术水平上改变要素的投入比(直接方式);同时诱使企业采用偏向于某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创新(间接方式)。利用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模型的估计发现,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主要通过直接方式影响要素的相对收入份额,间接方式影响较小。本文结论说明减少资本市场扭曲既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份额。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尹恒 张道远 李辉
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是理解劳动收入份额演变的关键。本文在一个整合生产端和需求端的结构估计框架内同时纳入中性和有偏技术进步,使用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估计微观替代弹性,然后加总得到宏观替代弹性,并在此基础上考察金融危机以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驱动力。研究结果如下,(1) 2007—2016年微观替代弹性平均为2.877,且制造业要高于服务业。考虑需求价格弹性和资本密集度等其他企业异质性后,中国全行业加总替代弹性为2.540,表明中国资本和劳动要素总体呈现替代关系。(2)给定替代弹性估计,2007年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并非由要素相对价格变化驱动,劳动市场垄断及劳动调整成本等剩余未解释因素的影响也较小。真正动因在于有偏技术进步,它可以解释这一时期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187%,且有偏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服务业。本文描述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演变的整体图景,并据此识别出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核心动力,可以为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博文 孙树强
本文运用替代弹性不变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原因:资本和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劳动增进型技术是资本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负向影响;资本增进型技术是劳动偏向的,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向影响,但1995年以来资本增进型技术是逐渐下降的。人均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以及人均资本共同作用产生了我们观察到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在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所产生的影响中,劳动增进型技术解释了其中的64%,占主导作用,资本增进型技术的下降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作用次之。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替代弹性 要素偏向型技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登科 陈诗一
资本劳动相对价格变动是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最为直接的因素。然而,由于估计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所面临的挑战,鲜有文献定量地探讨这一重要问题。本文在测算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最新劳动收入份额分解框架,定量考察了中国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显著大于1;在研究样本期内,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下降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累计下降0.16;进一步的计量回归分析表明,控制劳动收入份额主要影响因素后,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下降显著拉低了中国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海燕 李秀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差异对区域政策效果的影响机理。将包含资本和劳动效率的CES生产函数引入中国八区域CGE模型,模拟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差异与区域政策效果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对区域政策效果影响很大,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投资需求增加对东南沿海、北部沿海、西南和京津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对东北和中部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带动作用。研究结论为"新东北现象"和"中部塌陷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思路。并提出使东北和中部地区的投资政策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提高东北和中部地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从培育东北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入手,鼓励东北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活动,促进技术进步,进一步研究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因素,促进东北和中部地区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提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有偏技术进步 替代弹性 区域政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海燕 李秀敏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差异对区域政策效果的影响机理。将包含资本和劳动效率的CES生产函数引入中国八区域CGE模型,模拟区域间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差异与区域政策效果之间的数量关系。结论为有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对区域政策效果影响很大,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投资需求增加对东南沿海、北部沿海、西南和京津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是,对东北和中部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带动作用。研究结论为"新东北现象"和"中部塌陷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思路。并提出使东北和
关键词:
有偏技术进步 替代弹性 区域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玲 徐舒 连玉君
从要素替代弹性和有偏技术进步视角分析我国工业能源强度,通过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1994~2008年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估计,确定不同类型行业资本、能源与劳动的嵌套CES生产函数结构。结果表明,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是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这是因为在多数行业内,资本和能源表现为互补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有效资本、有效能源和有效劳动在特定要素替代弹性条件下,通过影响能源份额进而影响能源强度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工业行业数据刻画这3种有效要素对能源强度的动态影响。
关键词:
替代弹性 技术进步 能源强度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要素替代弹性、价格加成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价格加成的测算方法,并使用中国1978~2013年的数据进行测算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资本-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大于0,并且显著小于1;资本深化和价格加成均使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而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但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因此,为了缩小要素收入分配的差距,有必要合理引进外资,适度减少进口,增加出口,鼓励自主创新。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价格加成 要素替代弹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姚慧泽 石磊
本文从中国要素市场仍存留的政府干预这一现象出发,发现国有经济面对较低的资本价格和较高的劳动力价格,非国有经济面对较高的资本价格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两类企业的要素密集度存在异质性差异。在新古典分配的框架下,要素密集度差异扩大会导致要素替代弹性变大,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更为容易,这降低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结论能够得到一定的证实。因此,中国未来应从户籍制度、利率制度等方面着手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减轻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
关键词:
要素密集度 替代弹性 劳动收入 制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英基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的研究框架理论,探究了粮食生产要素组合及技术变动趋势。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份2001~2013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了各要素价值份额和替代弹性。实证结果显示,粮食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边际贡献递减,而农用柴油、农业机械设备的边际贡献递增;劳动用工量的边际贡献递增,且与其他物质要素的替代关系明显。为此,通过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替代弹性等推动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动态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美艳 张宝生 李忻颖 王敏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可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刘岳平 钟世川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方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估算了28个省份1978-2013年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研究结果显示,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技术进步主要偏向于资本;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即要素替代弹性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在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关键词:
替代弹性 技术进步偏向 农业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菁 刘毅群
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解析了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报酬份额变动的原因,并采用面板数据估计和标准化系统方程估计方法分别测算了中国全部工业和细分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与技术进步。研究显示:1990-2010年,工业部门整体的要素替代弹性为2.906。在要素价格变动和技术进步因素的推动下,资本扩张促使工业部门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不断上升(年均速率4.6%)。其中,资本深化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促进效应为年均6.4%,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促进效应为年均1.9%,而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对资本要素报酬份额上升的抑制效应为年均5.4%。市场与制度变革对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进而对要素报酬份额变动也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丁建勋 仪姗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首先对资本和劳动相对收入份额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理论分析表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的大小。其次,在估计我国要素替代弹性的基础上,推测我国资本和劳动相对收入份额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之间应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更严格的计量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同方向变动关系的确存在。最后,相关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