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84)
- 2023(15311)
- 2022(12327)
- 2021(11205)
- 2020(9165)
- 2019(20099)
- 2018(19527)
- 2017(36753)
- 2016(19392)
- 2015(21488)
- 2014(21240)
- 2013(20786)
- 2012(19157)
- 2011(17031)
- 2010(17577)
- 2009(16789)
- 2008(16342)
- 2007(14822)
- 2006(13517)
- 2005(12746)
- 学科
- 济(80028)
- 经济(79947)
- 业(68752)
- 管理(65170)
- 企(56310)
- 企业(56310)
- 中国(35626)
- 财(34116)
- 融(29070)
- 金融(29070)
- 银(29049)
- 银行(29027)
- 行(27898)
- 地方(25767)
- 农(25503)
- 方法(24884)
- 业经(22778)
- 制(22609)
- 数学(20749)
- 数学方法(20598)
- 技术(19365)
- 务(19021)
- 财务(18984)
- 财务管理(18926)
- 企业财务(18147)
- 农业(17534)
- 体(14874)
- 发(14252)
- 财政(13795)
- 理论(13685)
- 机构
- 学院(267624)
- 大学(262352)
- 济(114529)
- 经济(112119)
- 管理(101469)
- 研究(90886)
- 理学(84370)
- 理学院(83517)
- 管理学(82333)
- 管理学院(81831)
- 中国(81322)
- 财(65365)
- 京(55381)
- 科学(50712)
- 财经(46953)
- 所(44906)
- 中心(43853)
- 江(43789)
- 经(42342)
- 农(39449)
- 研究所(39343)
- 北京(35820)
- 州(35769)
- 经济学(35624)
- 财经大学(34422)
- 范(33410)
- 师范(33084)
- 院(32769)
- 业大(32752)
- 经济学院(31999)
- 基金
- 项目(165408)
- 科学(131690)
- 研究(127473)
- 基金(118387)
- 家(100422)
- 国家(99435)
- 科学基金(87180)
- 社会(83131)
- 社会科(78940)
- 社会科学(78921)
- 省(67424)
- 基金项目(61558)
- 教育(57105)
- 划(54149)
- 自然(52178)
- 编号(51619)
- 自然科(50989)
- 自然科学(50981)
- 自然科学基金(50131)
- 资助(47060)
- 成果(42780)
- 发(40885)
- 创(40397)
- 重点(37395)
- 课题(37200)
- 创新(36850)
- 部(35350)
- 国家社会(34493)
- 发展(33828)
- 性(33468)
- 期刊
- 济(138542)
- 经济(138542)
- 研究(93404)
- 中国(65743)
- 财(55354)
- 融(48887)
- 金融(48887)
- 管理(42754)
- 农(39025)
- 学报(34136)
- 科学(33672)
- 教育(30882)
- 大学(27682)
- 学学(25996)
- 农业(25485)
- 财经(23920)
- 业经(23875)
- 技术(23833)
- 经济研究(22562)
- 经(20435)
- 问题(17193)
- 技术经济(14035)
- 贸(13750)
- 财会(13690)
- 会计(13644)
- 业(13630)
- 科技(13347)
- 商业(13115)
- 国际(12840)
- 现代(12820)
共检索到4459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柏 琚涛
以宏观经济"脱实向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为背景,本文探索风险和机遇并存的资产金融化和研发创新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是"共振效应"还是"冲销效应"?以2007—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一系列稳健性的结果表明资产金融化与研发创新的交互作用降低了财务风险,表现为"冲销效应"。渠道分析揭示了金融化与创新的联合效应是通过对内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以及对外发挥信号传递作用而降低了财务风险。最后,高质量创新所带来的"冲销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揭示了金融化和高质量创新的"产融结合"在抑制财务风险中的重要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芮 曹廷贵
在金融化趋势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以2007—2019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扩大企业风险,即实体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风险产生"扩大效应"。同时,相比于高风险承担能力的国有企业、成长成熟期企业和低融资约束企业,低风险承担能力的非国有企业、初创和衰退期企业以及高融资约束企业的金融化对企业风险产生的"扩大效应"更大。进一步研究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会通过挤出实物资产投资和降低主营业务收入来扩大企业风险。因此,加强对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信息披露和监管,健全实体企业内部的风险预警系统和防控机制,并引导实体企业专注主业发展,将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风险的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海亮 骆红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企业海外扩张步伐逐步加快,并呈现出"脱实向虚"的倾向,但在这活跃背后却似乎潜藏着风险。本文从企业金融化视角切入,基于我国2007-2015年非金融企业海外并购数据,探讨企业金融化与海外并购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金融化会显著加大海外并购财务风险;当并购标的位于亚洲外的其他地区、收购方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时,金融化对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负面影响就更为显著。因此,企业要坚持海外并购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则;理性选择海外并购地点,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加强企业微观条件建设,以技术研发、品牌塑造、管理优化为核心,打造中国企业自身优势。
关键词:
金融化 海外并购 财务风险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荣荣 黄贤环
选取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这主要是因为设立财务公司能够减少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职能、委托业务职能、资金结算职能、贷款业务职能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其担保业务职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银企关系较好的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处于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金融化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揭示企业财务公司职能与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关系,并为有针对性地防控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风险提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
关键词:
财务公司 金融化 金融资产配置 货币政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马广奇 张保平
基于2008~2018年我国A股市场数据,实证分析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创新风险对财务舞弊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投资的高风险性及酌量性刺激了管理层实施财务操纵行为。研发投入强度越大,财务舞弊风险越高;研发创新风险越大,财务舞弊风险也越高。通过内生性分析发现,主要解释变量具有很强的外生性。进一步对影响机制的研究发现,研发投入强度加大了研发创新风险进而降低了企业盈利能力,从而使管理层面临经营压力而更倾向于选择财务舞弊。当管理层面临由研发带来的压力时,若公司内控系统不完善,则财务舞弊风险更高;若管理层找借口的动机或能力较弱,财务舞弊风险则会相应地有所降低。研究还发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相对较激进,由此导致的财务舞弊风险更高,但其研发活动相对并不太会导致盈利能力下降;大型企业研发投资决策亦较为激进,且其研发活动更能导致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引发更高的财务舞弊风险,但其研发投入强度能显著降低研发创新风险。研究对于创新管理及舞弊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小玉 陈裕鑫
文章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与财务风险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即随着企业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财务风险先下降后上升。同时,企业持有短期和长期金融资产与财务风险之间均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和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状况下,企业金融化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通过探究企业金融化影响财务风险的机制,发现企业适度持有短期金融资产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降低财务风险,表现为“蓄水池效应”;而企业过度金融化会挤出主业投资资金,增加财务风险,并且企业金融化本身的风险会通过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传导至实体企业,此时“挤出效应”和“风险传染效应”发挥了主导作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林国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了金融化活动。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存在经济金融化趋势,非金融企业金融化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以2008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A股上市旅游业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非金融企业资产金融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探讨。文章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资产金融化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资产金融化 财务业绩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许嘉扬
实体企业进行金融资产配置的主要动机通常表现为资金储备和市场套利。本文构建不同持有动机下的计量模型,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147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法,研究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高低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与研发创新之间呈现一种替代关系,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并没有起到缓解融资约束的作用,资金储备动机的"促进效应"并不存在;实质上,实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是市场套利行为,是对于金融行业高回报率的逐利结果。从各类分项资产看,与交易类金融资产相比,流动性较弱的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对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更大;投资性房地产具有较大的套利动机,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最为不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于建玲 佟孟华 朱泽君
本文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企业金融化对财务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和财务风险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加深,财务风险也会增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金融化引起的财务风险,并且该降低效应在治理水平高、金融资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中表现更明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通过改变金融资产结构来降低企业金融化引起的财务风险。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企业金融化增加财务风险的内在机理在于代理成本上升。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合理配置金融资产及政府制定、调整经济政策的频率和透明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财务风险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蔚振廷
2012年,面对当前国内煤炭企业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煤销集团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控,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成为企业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因素。文章以煤销集团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财务管控为实例,分析煤销集团存在的财务风险,结合目前经济形势,探寻如何创新财务风险管控、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建立相应的财务管控应对措施、促进煤销集团经济平稳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煤炭运销集团 财务风险 管理控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胡苏 张娅婕 张念明
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占用了创新资源,严重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文章以2015—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考察财务柔性对企业金融化与创新投入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加深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财务柔性可以缓冲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入与产出的“挤出效应”,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货币薪酬激励可以增强财务柔性对企业金融化抑制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缓冲作用。研究认为:实体企业储备一定的财务柔性,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投资,设置有梯度的高管货币薪酬制度,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研究为企业金融化的良性治理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推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若琳 任金政 王遂昆
近年来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担忧,为探究如何引导实体经济回归正轨,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技术创新能够引领企业“去虚归实”;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削弱了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技术创新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最终能够达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提高企业价值的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和强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创新意识以及引导金融回归实体提供新的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企业金融化 股权激励 经济后果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肖绍平 黄蕴洁 刘雅琴
金融工具和传统销售的融合普遍存在于企业的销售活动中。本文首先对金融工具和传统销售融合的金融创新销售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从内部控制设计、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税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肖绍平 黄蕴洁 刘雅琴
金融工具和传统销售的融合普遍存在于企业的销售活动中。本文首先对金融工具和传统销售融合的金融创新销售进行了简要介绍,接着从内部控制设计、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税收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红霞
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财务风险。本文从监管视角出发集中于以下问题研究:如何从总体层面把握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财务风险控制点。如何在技术层面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的监管,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模型,识别并规避风险。如何通过建立信息传输机制,形成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及时地掌握被监管对象的金融风险状况,从而在制度层面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的防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