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78)
- 2023(14492)
- 2022(11645)
- 2021(10807)
- 2020(9193)
- 2019(20798)
- 2018(20446)
- 2017(40209)
- 2016(21367)
- 2015(24270)
- 2014(24288)
- 2013(23256)
- 2012(21097)
- 2011(18340)
- 2010(18029)
- 2009(16614)
- 2008(16399)
- 2007(14324)
- 2006(12162)
- 2005(10776)
- 学科
- 济(86150)
- 经济(86048)
- 管理(62012)
- 业(60867)
- 企(49005)
- 企业(49005)
- 方法(43964)
- 数学(39614)
- 数学方法(39219)
- 中国(25953)
- 银(24692)
- 银行(24545)
- 财(24420)
- 制(24099)
- 行(23061)
- 农(22340)
- 融(18949)
- 金融(18942)
- 业经(18494)
- 务(16215)
- 财务(16161)
- 财务管理(16120)
- 学(15629)
- 企业财务(15395)
- 地方(15037)
- 农业(14732)
- 体(14704)
- 贸(14087)
- 理论(14084)
- 贸易(14076)
- 机构
- 大学(291222)
- 学院(290302)
- 济(120913)
- 经济(118534)
- 管理(116098)
- 理学(99784)
- 理学院(98889)
- 管理学(97163)
- 管理学院(96648)
- 研究(90040)
- 中国(79247)
- 财(60685)
- 京(59444)
- 科学(51980)
- 财经(48423)
- 农(45639)
- 中心(45116)
- 经(44308)
- 江(43575)
- 所(42248)
- 业大(40895)
- 经济学(38943)
- 研究所(38282)
- 财经大学(36547)
- 北京(36403)
- 农业(35876)
- 经济学院(35424)
- 范(34941)
- 州(34609)
- 师范(34510)
- 基金
- 项目(200005)
- 科学(159724)
- 基金(148595)
- 研究(146728)
- 家(128208)
- 国家(127168)
- 科学基金(111621)
- 社会(95947)
- 社会科(91002)
- 社会科学(90982)
- 基金项目(78045)
- 省(77010)
- 自然(71757)
- 自然科(70166)
- 自然科学(70147)
- 自然科学基金(68907)
- 教育(68665)
- 划(64802)
- 资助(61004)
- 编号(58593)
- 成果(46927)
- 部(45162)
- 重点(44700)
- 创(41950)
- 发(41586)
- 国家社会(40707)
- 课题(40052)
- 教育部(39782)
- 创新(39260)
- 科研(38792)
共检索到429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安丛梅
本文选取2012-2019年间我国30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实证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显著降低了银行稳定性,增加了银行个体风险;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道德风险与银行间产品互持的联合效应将由“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间接影响到个体银行;但杠杆率提升与银行间负债关系对银行风险的联合负面效应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传导机制,在不同银行主体间存在异质性。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进行多项检验后仍是稳健的。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胡燕 胡利琴
次贷危机打破了资产证券化的神话,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急速萎缩。本文从证券化产品的发起初衷追溯,分析了证券化产品微观机制设计层面存在的缺陷以及证券化产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结合我国证券化产品试点情况,提出了发展证券化产品的几点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悦 冯宗宪 倪志凌
文章扩展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模型,分别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及监督努力水平两方面来研究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若证券化增加了通常情况下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则会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降低银行的监督努力水平;若证券化增加了非常时期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则会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并且提高银行的监督努力水平。总体而言,若资产证券化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则会增大单个银行的风险。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商业银行 流动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陈凌白
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为研究对象,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样本数据为研究基础,运用上市商业银行公布的财务报表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实施和运作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证券化业务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进行评价。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经济效应 财务效应 上市银行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佳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微观审慎 宏观审慎 监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宪 李杜若
采用2011-2014年国内77家商业银行数据,从盈利性假说和流动性假说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为改善盈利性。在观测期间,经营效益较差的银行和流动性较好的银行都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更高的银行也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规模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信贷资产证券化 银行盈利性 金融管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小宪 李杜若
采用2011-2014年国内77家商业银行数据,从盈利性假说和流动性假说两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为改善盈利性。在观测期间,经营效益较差的银行和流动性较好的银行都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更高的银行也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规模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也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信贷资产证券化 银行盈利性 金融管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唐涯 陈戴希 徐建国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微观特征发行规模和发行种类我们按照欧美项目分类习惯,对国内项目进行了归类。如表1所示,2014年末美国和欧洲资产支持债券余额分别占债市总余额的27.38%和9.37%,中国仅为0.87%。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项目(MBS)上。我国的MBS占资产证券化市场比例为1.15%,而MBS是美国和欧洲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中流砥柱,分别占比为82.41%和60.04%。基础资产分类我们进一步研究资产证券化的细分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潘艳娟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当前发展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分析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通过对一些周转慢、缺乏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实施证券化,银行能够有效地将这类贷款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并及时获取现金,从而加速资金周转。在不改变负债总额的情况下,银行通过资产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龚攀 王兵
本文在改进现有文献的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金融视角研究单个银行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决策行为及决策效果,从包括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内的金融产品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与次贷危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放大了银行的财务杠杆加剧了资产价格的波动,从而影响金融稳定;资产证券化将资本市场、信贷市场和实体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促使资本市场上的波动演变为实体经济的波动;而当银行在危急中获得救助时,并不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反而会更加惜贷并倾向于增加其在中央银行的储备资金或持有证券化资产,从而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因此,有效的救市措施应是从资产方处理银行的"问题资产",而...
关键词:
金融稳定 金融创新 资产证券化 次贷危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蒋冠 霍强
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金融资产结构优化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发展路径。首先介绍影子银行的定义、范围、影响等,阐述中国影子银行的动因、特征和规模。其次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机制。鉴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影响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治理原则上应当趋利避害、疏堵结合。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郭红玉 高磊 史康帝
本文采用流动性错配指数(LMI)研究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缓冲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并未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反而通过商业银行逐利特性和形成稳定预期的方式减少了流动性缓冲,从而强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有必要持有一定的流动性缓冲,并且控制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中的资产质量,避免过度资产证券化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彦皓
通过分析发现,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信用风险主要基于中低收入家庭每月偿还的按揭贷款额与月收入之比,为此拟以影响住房抵押贷款借款者偿还能力因素为基准来探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波动。主要选取GDP增长率、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利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外贸依存度、国房景气指数以及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七个指标。通过对影响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波动因素进行状态空间模型与Kalman滤波递推后发现,除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利率外,GDP增长率、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利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外贸依存度、国房景气指数以及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对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鹏
旅游流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客观前提,也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入境旅游流作为一种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其驱动力研究有着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特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学者们多从自身固有的专业背景出发研究旅游流的驱动力,归结起来可分为社会宏观视角与个体微观视角。在对社会宏观与个体微观两种视角下入境旅游流驱动的错位性和互补性进行辨析后,本文构建了双重视野下的入境旅游流驱动模式。模式认为,从个体微观方面审视,旅游者受到的心理动机驱动主要有"核心吸引"、"设施环境"、"求知求异"和"健康社交";从社会宏观视角探究,旅游流受到的属性耦合驱动主要有"旅游资源"、"地区经济"、"交通区位"和"接待能力"。这一研究过程不仅考虑到了综合性因素,也探究了不同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错位性特征,以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
关键词:
入境旅游流 驱动模式 社会宏观 个体微观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廖静仪
本文选取17家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法,从信用及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实证检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证实:第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与以上两种风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开展信用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降低银行的信用及流动性风险水平。第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异质性影响。盈利能力越强的银行经营越稳健,信用风险分散效果更明显;对于流动性风险,变量中仅银行资产规模与资产证券化影响有同步效应。研究还发现,银行可通过"去杠杆化"转移信用风险;并提出监管者在鼓励信贷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发展时,可继续完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提高监管者的风险应对能力的建议,从而保证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