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23)
2023(3057)
2022(2705)
2021(2534)
2020(2130)
2019(5004)
2018(4943)
2017(8748)
2016(5103)
2015(5871)
2014(6321)
2013(6058)
2012(5423)
2011(4569)
2010(4924)
2009(4385)
2008(5035)
2007(4534)
2006(3886)
2005(3681)
作者
(14199)
(11539)
(11446)
(11105)
(7346)
(5540)
(5397)
(4682)
(4455)
(4425)
(3978)
(3925)
(3829)
(3730)
(3700)
(3652)
(3430)
(3379)
(3333)
(3317)
(3062)
(3006)
(2983)
(2849)
(2750)
(2744)
(2613)
(2501)
(2469)
(2388)
学科
管理(18177)
(15472)
(13842)
企业(13842)
(12488)
经济(12470)
(9993)
(8435)
财务(8424)
财务管理(8397)
企业财务(7753)
方法(4644)
(4632)
理论(4347)
(4285)
会计(4189)
(4179)
(4116)
中国(4083)
(4026)
银行(4015)
税收(3894)
(3877)
教学(3783)
业经(3467)
(3348)
数学(3337)
数学方法(3256)
环境(3197)
教育(3189)
机构
学院(68065)
大学(63712)
管理(22323)
(20948)
经济(20170)
研究(18225)
(18149)
理学(17640)
理学院(17441)
中国(17383)
管理学(17018)
管理学院(16899)
(13853)
(13296)
财经(12248)
科学(11567)
(10644)
(10620)
(10278)
会计(10121)
(9767)
技术(9476)
中心(9434)
(9131)
北京(8950)
职业(8835)
财经大学(8512)
业大(8339)
(8257)
师范(8147)
基金
项目(34783)
研究(27922)
科学(25341)
基金(21983)
(18589)
国家(18333)
科学基金(15461)
(15251)
社会(14517)
教育(13771)
编号(13630)
社会科(13604)
社会科学(13601)
成果(12101)
(11803)
基金项目(11261)
自然(9982)
课题(9799)
自然科(9648)
自然科学(9647)
资助(9525)
自然科学基金(9487)
(8700)
项目编号(8449)
(8404)
重点(8021)
(7401)
(7388)
阶段(7371)
大学(7179)
期刊
(28150)
经济(28150)
研究(22123)
(21311)
中国(18700)
会计(12472)
教育(11280)
学报(9829)
财会(9802)
(8696)
管理(8151)
(7775)
金融(7775)
科学(7403)
大学(7289)
学学(6687)
通讯(6670)
技术(6657)
会通(6652)
(6127)
财经(5774)
农业(5456)
(4959)
业经(4921)
(4837)
(4665)
(4523)
图书(4260)
职业(3970)
经济研究(3912)
共检索到1173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吴继良  
一、资产组的概念及其认定(一)资产组的概念《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应用指南将资产组定义为:"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基本含义:一是资产组由多个资产组成,这多个资产共同创造现金流入;二是认定资产组是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为依据,国际会计准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张丹  
一、资产组的基本概念及其认定通常对于减值资产的认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但是,当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时,则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所谓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它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可见,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孙红侠  
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研发中心等资产。其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而产生独立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杨克智  杜海霞  
总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分别介绍了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资产组和难以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至资产组的总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基本原理,并对其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杨淑华  
对资产的减值测试,一般以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在会计实务中,有些资产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必须和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独立于其他资产或其他一组资产的的现金流量,这样的一组资产称之为资产组,下面通过案例探讨有关资产组减值测试问题,以期对会计实务有所帮助。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王莉丽  
一、资产组的认定《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CAS8)中规定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并且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资产组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资产组是相对独立的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从性质上描述了资产组的可操作性;第二,阐明了如何认定最小资产组合,从实质上规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李涵  朱学义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所谓资产组是指企业可认定的能够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现金流入的最小资产组合。当企业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计量时,应当按照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要求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这有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顾明剑  
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资产减值确认中存在的问题。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资产减值确认的标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黄朴  殷爱贞  
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单设了资产减值准则,但该准则并没有包含所有的资产减值内容,还有一些资产减值的内容是在其他具体准则中规范的。本文将对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归纳,以期为资产减值的学习抛砖引玉。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孙进鹏  
一、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差异(一)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首先,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谨慎性原则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减值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孙光国  杨运杰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在上市公司中开始实施,这套会计准则体系特别强调对资产、负债的计量问题,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并允许计提减值准备和把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体系中资产减值的规范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以方便财会人员应用。一、规范资产减值准备的准则及计提减值的规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湛忠灿  
一、资产处置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模式(一)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模式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内并没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当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时,仍要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特别是在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确认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类似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计提的减值准备。对于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将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内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王前锋  
本文在阐述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性质的基础上,绘制流程图展示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的核算程序,并运用图表反映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转回与折旧的计算过程,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与操作,以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固定资产减值和折旧核算提供帮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美红  
为了披露和释放资产减值风险,从90年代开始,英国的ASB、美国的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则及相关准则,我国也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计提四项减值准备.面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的现状,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和制度尚需跟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任艳丽  
一、引言商誉问题是一个具有持续魅力的研究论题(杜兴强,2011)。迄今为止,商誉的定义存在多个典型观点,导致商誉的后续计量也颇有争议。商誉如何进行后续确认,长期以来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典型观点:直接冲销法、系统摊销法、永久保留法和定期计提减值准备(杜兴强,2011)。许家林(2006)也提出了"商誉的减值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和什么方式计提?标准如何?如何计量?企业合并确认后因意外事件的突然减值如何摊销处理为宜?"等关于商誉后续计量的研究问题。学者们对商誉后续计量的思考反映了商誉减值理论研究的复杂性。事实上,在商誉后续计量的会计实践中,由于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