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85)
- 2023(4835)
- 2022(4176)
- 2021(4043)
- 2020(3326)
- 2019(7829)
- 2018(7722)
- 2017(15145)
- 2016(8506)
- 2015(9392)
- 2014(9502)
- 2013(9363)
- 2012(8526)
- 2011(7549)
- 2010(8030)
- 2009(7658)
- 2008(8060)
- 2007(7572)
- 2006(7054)
- 2005(6577)
- 学科
- 管理(37982)
- 业(31270)
- 企(28437)
- 企业(28437)
- 济(25749)
- 经济(25721)
- 财(15088)
- 制(11306)
- 策(10242)
- 务(10109)
- 财务(10078)
- 财务管理(10053)
- 银(9883)
- 银行(9883)
- 方法(9838)
- 企业财务(9535)
- 行(9219)
- 农(8538)
- 中国(7980)
- 度(7870)
- 制度(7869)
- 数学(7652)
- 数学方法(7507)
- 业经(7095)
- 业务(6244)
- 划(6176)
- 贸(6145)
- 贸易(6142)
- 易(6020)
- 融(5712)
- 机构
- 学院(111483)
- 大学(108915)
- 管理(48477)
- 济(45820)
- 经济(44476)
- 理学(38291)
- 理学院(37920)
- 管理学(37558)
- 管理学院(37277)
- 研究(34875)
- 中国(33932)
- 财(28436)
- 京(23567)
- 江(20266)
- 财经(19576)
- 科学(18533)
- 中心(18068)
- 经(17557)
- 所(17352)
- 州(16183)
- 北京(15346)
- 银(15146)
- 研究所(14815)
- 银行(14648)
- 农(14537)
- 财经大学(14184)
- 行(13909)
- 省(13350)
- 范(13210)
- 师范(13131)
- 基金
- 项目(61460)
- 研究(49352)
- 科学(48435)
- 基金(43454)
- 家(35967)
- 国家(35574)
- 科学基金(31327)
- 社会(29543)
- 社会科(28029)
- 社会科学(28023)
- 省(23822)
- 教育(22755)
- 基金项目(21791)
- 编号(21640)
- 划(19816)
- 自然(19791)
- 自然科(19230)
- 自然科学(19226)
- 成果(18998)
- 资助(18965)
- 自然科学基金(18897)
- 课题(15249)
- 部(13854)
- 性(13576)
- 项目编号(13497)
- 重点(13313)
- 发(12814)
- 年(12668)
- 创(12521)
- 策(12363)
共检索到195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蓉 贾佳
刚性兑付是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刚性兑付偏离了资产管理业务"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要求,违背了"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风险与收益匹配原则。刚性兑付会使风险收益主体发生移位,只能推后、掩盖风险而无法真正化解风险,反而会导致风险的持续积累。刚性兑付是资产管理业务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博弈、监管当局防控风险偏好与维护稳定偏好博弈、金融机构损益博弈以及投资者储蓄思维与投资思维博弈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刚性兑付在特定时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稳定基础,但目前已成为金融业的重大风险源,因而必须打破,但同时应当留出风险缓释的时间与空间。打破刚性兑付的根本途径在于推动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加强风险防控,做到合规经营、谨慎经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白牧蓉 李其贺
在我国资产管理行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关系的不明确、上位法的模糊及监管体系的缺陷导致了实践中的大量问题。经过数个阶段监管理念与制度的变迁,《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将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回归本源。具有中国特色的刚性兑付在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中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模糊了资产管理业务的法律关系,淡化了资产管理人的受托人理念,使得资产管理人的行为乃至行业监管与司法实践均偏离了信义义务制度体系的应然方向。在去刚性兑付的背景下,资产管理人的信义义务特别是勤勉义务应当进行明确的类型化规范。资产管理行业应当以全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和其他包含信义关系的法律作为上位法,并辅之以监管规章的体系化完善,同时明确资产管理人违反具体信义义务的责任认定标准,进而实现资产管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晓梅
2014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发行的"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正式宣告违约。这是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结束了我国以往债券全部刚性兑付的历史。超日债券宣布违约将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拐点,它打破了市场刚性兑付预期,虽将对债券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但是有利于市场风险释放和风险重估。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已经打破,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等非标资产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发起人和投资者之间的隐性担保依然存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生昭 张磊 祝立群
中国信托业自2007年受益于金融市场功能分割、信托全能优势以及经济刺激环境实现了高速发展。然而,由于信托功能定位不准、信托公司"重业务、轻内控、轻能力建设"管理模式、投资者教育工作落后、信托风险市场化处置原则尚未有效建立等因素造成当前我国信托业发展遇到了"刚性兑付"困境,阻碍了信托业回归信托本源,阻碍了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扭曲了金融产品风险定价机制,造成市场风险分担不合理,冲击了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基础。因此,只有把握信托资产管理属性,推动行业向资产管理业务方向转型,健全信托公司有效风控体系,强化项目投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重视改进投资者教育工作,明晰信托关系责任认定原则以及风险市场化处...
关键词:
信托 刚性兑付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建强 张淑翠 袁佳 魏磊
近年来,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刚性兑付的风险机制,评估纳入表外资产的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发现:(1)紧缩货币政策降低信贷规模,却推动影子银行资产扩张,引发流动性"水床效应",削弱了货币政策有效性。(2)刚性兑付抬高无风险利率,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增加金融脆弱性和金融监管难度。(3)将表外资产纳入银行资本要求的宏观审慎政策,有效缓解了外部冲击造成的资产恐慌抛售压力,显著增强了逆周期调控效果。(4)仅有"逆风向而行"资本充足率调控还远不够,有序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丰富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这也应是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影子银行 刚性兑付 宏观审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关键词:
刚性兑付 投资者适当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和泽慧 路晓蒙 罗荣华 兰伟
随着打破刚性兑付的推进,如何理解其对广大居民资产配置的影响是业界和监管层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将刚兑资产纳入资产配置模型,发现在打破刚兑后,家庭会降低刚兑资产的持有,增加对传统无风险资产的持有,但对传统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取决于风险资产与刚兑资产的收益相关性,且上述效应随着家庭金融知识的提升而减弱。同时,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证实了理论结论,且发现高财富或高学历背景也缓解了打破刚兑的冲击。
关键词:
资管新规 刚性兑付 资产配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金鑫 王勇 杨庆运
本文通过建立商业银行投融资静态最优化模型,讨论了在我国特有的刚性兑付约束条件下,信贷资产转让对银行投资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刚性兑付约束下,由于吸储和信贷资产转让的成本不同,银行选择两种融资方式的比例不同,也影响其投资风险偏好;当打破刚性兑付约束后,融资成本只影响银行选择两种融资方式的比例。并且,持有债券劣后级的监管措施可降低银行的投资风险偏好,但大型银行依然有过度资产转让的道德风险存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崔兵 何彦霖 邱少春
刚性兑付是非保本型金融产品出现风险后,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金融机构事后对投资者利益的兜底处理,其本质是投资者负盈不负亏、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投资软预算约束。在投资者的软预算约束动机明确的前提下,软预算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动态承诺不一致,对投资者提出的刚性兑付要求予以支持。刚性兑付是由投资者(软预算约束体)和金融机构(软预算约束支持体)“合力”造成的,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改变软预算约束动机产生的环境,打破刚性兑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预算约束强度并不是越硬越好,刚性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常宏 禹俊德 李善民
资管行业"刚性兑付"问题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之一,资管行业打破"刚性兑付",回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正常轨道势在必行。首先从博弈论的分析视角,将资管行业"刚性兑付"形成与化解纳入到演化博弈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无监管部门监管干预和有监管部门监管干预的博弈分析模型,分析了资管行业"刚性兑付"困局的形成以及监管部门参与资管行业"刚性兑付"治理的必要性。然后推演了监管部门与资管机构参与化解"刚性兑付"困局的演变路径与策略选择,得出了监管部门和资管机构的演化稳定策略。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化解资
关键词:
刚性兑付 演化博弈 金融监管 资管机构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邓海清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甚至存在监管套利。2017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建立了大资管的监管
关键词:
刚性兑付 银行理财 存款利率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秦岭
受到信托关系调整的金融产品领域,至今一直遵循着不成文的"刚性兑付"规则,而该规则既不符合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投资规律,也缺乏法律依据。刚性兑付规则存在的原因,在于该规则所涉及各方都因该规则获得了各自的"收益",但风险也正是隐藏于所谓的收益之中。若要打破刚性兑付并避免发生大面积金融机构兑付危机,法律监管在寻求刚性兑付规则所积累风险的缓释路径方面应大有可为。
关键词:
刚性兑付 收益 风险 缓释路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崔兵 何彦霖 邱少春
刚性兑付是非保本型金融产品出现风险后,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金融机构事后对投资者利益的兜底处理,其本质是投资者负盈不负亏、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投资软预算约束。在投资者的软预算约束动机明确的前提下,软预算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动态承诺不一致,对投资者提出的刚性兑付要求予以支持。刚性兑付是由投资者(软预算约束体)和金融机构(软预算约束支持体)"合力"造成的,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改变软预算约束动机产生的环境、打破刚性兑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预算约束强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刚性兑付也不能简单地一破了之。打破刚性兑付的过程实际上是要寻求金融市场合意的预算约束强度,在兼顾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利益的前提下,有序破除诱发刚性兑付的信息结构和激励条件,在渐进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长效市场交易规则。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崔明
近年来随着信托业的快速增长,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问题逐渐凸显,谁愿意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人,对于那些信托计划的各方当事人来说,这应该是各方博弈的结果。文章将从信托公司声誉风险角度研究信托业刚性兑付的市场博弈过程,通过模型分析刚性兑付形成的原因,理清信托公司、投资者在刚性兑付形成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为刚性兑付的打破提供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