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09)
2023(8321)
2022(5859)
2021(4764)
2020(3775)
2019(7987)
2018(8043)
2017(15700)
2016(8450)
2015(9419)
2014(9787)
2013(9305)
2012(8202)
2011(7124)
2010(7128)
2009(6792)
2008(7383)
2007(6797)
2006(6057)
2005(5930)
作者
(24846)
(20332)
(20019)
(19402)
(12981)
(9647)
(9415)
(8087)
(7772)
(7326)
(7093)
(6870)
(6472)
(6452)
(6424)
(6388)
(6089)
(6004)
(5873)
(5730)
(5151)
(4970)
(4709)
(4698)
(4687)
(4582)
(4581)
(4459)
(3973)
(3859)
学科
(35889)
经济(35858)
(28852)
管理(26637)
(22645)
企业(22645)
(20001)
银行(19855)
(18410)
(15994)
中国(14922)
业经(13069)
(12650)
金融(12650)
方法(12597)
(12502)
数学(11077)
数学方法(10979)
(10831)
保险(10740)
业务(10229)
(9896)
制度(9892)
(9750)
财务(9734)
财务管理(9712)
(9487)
产业(9383)
企业财务(9314)
信息(8949)
机构
大学(119175)
学院(118640)
(49578)
经济(48445)
管理(45732)
中国(41210)
研究(37398)
理学(37155)
理学院(36819)
管理学(36201)
管理学院(35983)
(29565)
(25326)
财经(22478)
(22026)
银行(21035)
(20401)
科学(20328)
中心(19672)
(19499)
(19385)
(18878)
(18026)
(17020)
财经大学(16992)
金融(16695)
经济学(16442)
(16201)
北京(16100)
研究所(15904)
基金
项目(74125)
科学(58755)
基金(55050)
研究(54957)
(47180)
国家(46787)
科学基金(41138)
社会(36639)
社会科(34779)
社会科学(34770)
(28078)
基金项目(27906)
自然(25352)
自然科(24739)
自然科学(24734)
自然科学基金(24291)
教育(24166)
(23141)
资助(22417)
编号(22357)
成果(18480)
重点(16634)
国家社会(16105)
(15981)
(15177)
(14975)
课题(14887)
(14840)
(14646)
项目编号(14179)
期刊
(54139)
经济(54139)
研究(42177)
(33475)
金融(33475)
中国(25350)
(24836)
(17699)
管理(17217)
学报(16457)
科学(14958)
大学(13118)
学学(12378)
财经(11427)
农业(10198)
(9536)
技术(9324)
经济研究(8872)
教育(8792)
业经(8006)
财会(7604)
理论(7402)
会计(6942)
问题(6925)
实践(6767)
(6767)
图书(5970)
国际(5847)
现代(5828)
农村(5687)
共检索到197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德旭  张庆君  陈思  刘蕴霆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产数字化是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将资产数字化因素和监管因素纳入宏观经济模型,研究资产数字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并讨论“双支柱”调控的效果。研究发现资产数字化能够有效抑制银行部门的风险积聚,资产数字化程度越高,银行风险降低程度越明显;监管强度和监管范围会影响资产数字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银行资产数字化后,监管强度的增加和监管范围的扩大更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相比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和贷款价值比工具更有利于降低数字化后的银行风险;相比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组合更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与社会福利损失。因此,在资产数字化过程中,“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更好地防范银行风险,增强政策有效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祁敬宇  刘莹  
"双支柱"调控是中国在金融调控体系调整中的有益尝试,本文基于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总指数和分类指数,利用2009—2019年244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研究"双支柱"调控下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协调配合效应。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削弱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效应。第二,不同类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有效性不同。第三,"双支柱"调控效果因银行性质存在异质性。第四,"双支柱"调控通过影响银行资产回报率和盈利波动性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第五,"双支柱"调控效果因经济周期具有不对称性,不对称性因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不同而异。本文研究为"双支柱"调控的效果提供经验证据,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提供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佟孟华  于建玲  费威  
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了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不仅能够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且也能够抑制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水平,“双支柱”调控框架能有效发挥金融稳定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宽松的宏观审慎政策相比,紧缩的宏观审慎政策在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面效果更为明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在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显示,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通过减小影子银行规模,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本文丰富了“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研究,为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和“双支柱”调控框架提供了实证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龑   刘大志  
文章利用中国银行业2011—2022年的季度数据,从轻资产、轻收入、轻资本和轻成本四个维度出发,选取指标构建了中国银行业轻型化指数。进而以上市银行为样本,检验了银行业轻型化转型与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轻型化转型加剧了系统性风险。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轻型化转型加快了各银行的资本周转速度,这会使其在自身资本的承载能力之外过度开展业务,加大风险外溢的可能性,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攀升。在现有的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框架下,轻型化转型会促使银行通过加快资本周转进行“监管套利”,弱化金融严监管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因此,轻型化趋势下要更加重视双支柱调控的应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银行业的轻型化转型,数量型货币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会逐渐降低,价格型货币政策的风险抑制效果则会持续增强;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抑制轻型化转型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但部分政策工具并未发挥预期效果。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赵胜民  张博超  
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促进金融稳定,实现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动态DCC-GARCH模拟方法计算SRISK衡量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以2002年第三季度—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A股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双支柱"调控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总体上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基于银行性质、房地产周期以及经济波动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不同情景下,各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抑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性存在差异。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实施的MPA评估体系总体上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抑制作用。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健全以及调控方式的改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成明   刘璐   陈方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成为中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示剂,防范银行风险溢出已成为政策调控的重中之重,但“双支柱”调控框架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尚不明晰。因此,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使用分位数回归的CoVaR方法度量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性和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基于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抑制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而且该抑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从银行特征来看,“双支柱”调控对规模较大、资本充足率水平较高、盈利水平较低的银行的调控效果更显著;从经济周期来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因经济周期具有明显不对称性,经济下行期政策效果明显高于上行期;从宏观政策工具类别来看,各类工具与货币政策配合结果不同,使用信贷类宏观审慎工具会使得“双支柱”调控的风险抑制作用失效。本文基于微观和宏观的异质性视角,为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协调搭配并实现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双目标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小文  
在当前美联储加息周期冲击下,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和汇率波动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亟需加强政策监管。文章构建一个包含跨境资本流动审慎监管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系统研究美联储加息造成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并深入分析跨境资本流动的“双支柱”政策应对效果。结果显示:第一,美联储加息产生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导致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加剧,造成经济下行。第二,面对美联储加息,小幅跟进式加息能缓解产出波动,但不能缓解汇率、跨境资本和资产价格等波动,而大幅加息对经济和金融风险的负面影响都较大;“双支柱”政策相比加息政策有明显优势,既能抑制跨境资本流出,又能降低经济波动与金融风险。第三,社会福利损失分析表明,最优的双支柱政策组合是货币政策钉住产出、通胀和汇率波动,宏观审慎政策钉住跨境资本波动;随着宏观审慎政策力度增大,社会福利损失逐渐减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铭  张文君  刘兴华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能够改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以及央行的双支柱政策,即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因此可基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情景的模拟,对双支柱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研究。首先,以2000—2020年期间中国132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系统GMM方法分析双支柱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探讨双支柱政策协同作用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效应;其次,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情景下,根据实证结果探讨双支柱政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研究发现,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既受到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也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且影响效应在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作用的前提下将得到提升。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更加敏感,随着宏观审慎政策的加强,货币政策的影响将逐渐削弱。结合情景模拟,分析双支柱政策与风险承担在不同宏观经济场景中的关系后得出,应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对象,引导商业银行适应政策环境,强化双支柱政策对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马勇  姚驰  
本文基于有限责任制下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双支柱框架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控效应。理论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的放松刺激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导致银行部门总体风险水平的上升;相反,以资本约束和杠杆率监管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抑制银行的过度风险承担。并且,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存在相互作用,一方面,宏观审慎监管能够部分抵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放松恶化了宏观审慎监管所面临的权衡。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我国69家商业银行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首先,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得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并且这一影响存在显著的关于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效应。其次,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资本水平的门槛值有所上升;而较为严格的宏观审慎监管则降低了门槛值。并且,宏观审慎监管不仅直接降低了银行风险,而且有效抑制了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过度风险承担。最后,货币政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门槛效应在不同性质的银行中存在差异,相比于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对货币政策更为敏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以研  
在数字经济时代,风控体系数字化已经成为事关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浦发银行积极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以天眼系统为依托,建立了数字化、集约化、智能化、自动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为全行风险防控、风险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天眼系统的架构与功能浦发银行于2017年正式启动天眼系统建设,经过多年的迭代升级与持续应用,已初步建立起以天眼系统为依托的数字化风控体系。浦发银行天眼系统立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罗欣  况雅琴  
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的影响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以2010—2021年227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效应与渠道。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运营成本和收入结构是导致这种非线性影响效应的重要因素。机制分析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通过影响其市场势力和资产负债端结构进而作用于银行风险承担。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银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承担的影响更为显著。基于此,银行应加强数字技术研究与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差异化数字化转型布局,变革风险管理体制机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慧超  王书华  
基于2011—2021年112家中小银行样本,从数理模型与实证研究角度对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将数字化转型对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纳入资本补充这一框架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小银行风险的影响呈倒“U”型结构,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从规模、区域、是否上市三个方面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发现规模较大或者是位于东部地区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更大;上市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对于银行风险的抑制作用要优于非上市银行。(3)如果对处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小银行进行资本补充,也会对银行风险水平起到调节作用。上述结论表明,为抑制风险,中小银行要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对中小银行进行资本补充也可以增加其数字化转型抑制风险的能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谢晓雪  
数字风控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运用新技术对银行传统风险管理架构、流程进行重构,以助力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发展近年来,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促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壮大,也推动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零接触服务"的兴起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转型趋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满德  张郦云  
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单一货币政策的不足,进而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本文以2012-2020年11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影响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进而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违约风险,弥补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足;同时金融资产投资会抑制企业的违约风险,起到“蓄水池”作用。因此,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时,监管层应考虑其对于个体企业风险的影响。同时对于金融资产“蓄水池效应”企业也应予以关注,以做好违约风险防范准备。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贾妍妍   越婷婷  
本文以2010-2021年中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究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事前及事后风险承担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虽然会增加银行事前风险承担,但能够降低其事后风险承担;(2)数字化转型通过加剧银行竞争、促进数字金融发展两个渠道,增加银行事前风险承担、降低事后风险承担;(3)银行效率提升增强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事前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及对事后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4)数字化转型对银行事前及事后风险承担的影响在大规模、上市及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中更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