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72)
- 2023(8420)
- 2022(7181)
- 2021(6364)
- 2020(5447)
- 2019(12146)
- 2018(11570)
- 2017(22628)
- 2016(12394)
- 2015(13528)
- 2014(13241)
- 2013(13231)
- 2012(12288)
- 2011(11057)
- 2010(11116)
- 2009(10417)
- 2008(10435)
- 2007(9530)
- 2006(8362)
- 2005(7598)
- 学科
- 济(53603)
- 经济(53528)
- 管理(34850)
- 业(34827)
- 企(27525)
- 企业(27525)
- 方法(26115)
- 数学(22867)
- 数学方法(22719)
- 财(15130)
- 贸(13948)
- 贸易(13943)
- 易(13600)
- 中国(13344)
- 农(13320)
- 学(11714)
- 融(11467)
- 金融(11466)
- 制(10829)
- 业经(10710)
- 银(10482)
- 银行(10446)
- 行(9886)
- 农业(8925)
- 务(8880)
- 财务(8863)
- 财务管理(8844)
- 企业财务(8476)
- 地方(7708)
- 理论(7626)
- 机构
- 大学(191757)
- 学院(187019)
- 济(83380)
- 经济(82055)
- 管理(69794)
- 研究(65685)
- 理学(60047)
- 理学院(59360)
- 管理学(58496)
- 管理学院(58147)
- 中国(51204)
- 京(39774)
- 财(39452)
- 科学(39000)
- 农(36161)
- 所(34318)
- 财经(32060)
- 研究所(31150)
- 业大(29835)
- 经(29306)
- 中心(29230)
- 农业(28925)
- 经济学(27559)
- 江(27052)
- 经济学院(25136)
- 北京(25045)
- 财经大学(24095)
- 范(23262)
- 师范(22901)
- 院(22553)
- 基金
- 项目(123358)
- 科学(96822)
- 基金(92816)
- 研究(84040)
- 家(83485)
- 国家(82810)
- 科学基金(69819)
- 社会(56861)
- 社会科(54194)
- 社会科学(54176)
- 基金项目(48818)
- 自然(45998)
- 省(45275)
- 自然科(44927)
- 自然科学(44912)
- 自然科学基金(44159)
- 划(39775)
- 教育(38304)
- 资助(38267)
- 编号(30696)
- 部(28488)
- 重点(28052)
- 发(25632)
- 创(25462)
- 国家社会(24864)
- 成果(24536)
- 教育部(24453)
- 科研(24335)
- 创新(23971)
- 计划(23261)
共检索到2774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玲
本文构建了一个居民储蓄行为函数,选取13个国家1991~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率的五大决定因素——收入和经济增长、利率与价格、外部储蓄、人口结构与资本市场发展,重点考察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作用。采用定截距固定效应模型的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反映资产市场发展的3个指标中,股票价格和金融业产值比率都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股市规模比率有微弱正向影响。总体上看,资产市场发展对储蓄的综合作用仍是负向的,资产市场能够通过分流储蓄和财富效应两条作用渠道降低居民储蓄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贺婷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魏勇强
1992~2010年间,中国总储蓄率比美国高出30几个百分点。其原因是由于国企尤其是大型央企收入大幅增加但很少上交红利,同时民营企业缺乏融资渠道,只好依赖自我储蓄。同期我国政府储蓄率的上升是由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而政府的公共支出偏低;而美国的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主要源自美国近年来的财富增加,信用的泛滥及日趋完善的社会保障。针对当前中国储蓄率过高的说法,本文认为不可简单套用国际比较,不仅要考虑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中美两国人均储蓄额和人均投资额。当前我国储蓄率有其内在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不宜认为过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闫坤 鄢晓发
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中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国家。中美经济结构的最大差异是储蓄率,两国的储蓄活动几乎是两个极端。储蓄率的巨大差异对中美经济与贸易影响深远。本文将对中美储蓄率差异的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
储蓄率 中关经济 双顺差 双赤字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高宏
本文以1991—2014年全球范围内的91个经济体为样本,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人口结构变化方面,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预期寿命的提高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抵消甚至超过了老龄人口负担上升的负效应。未来,随着人口结构比较优势的衰减,人口红利进一步消退,中国需要运用有效的政策组合,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关键词:
居民储蓄率 人口结构 负担效应 寿命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稼琼 肖永青 李卫东 吕晓峰
本文以贝克尔的家庭生产函数和时间偏好内生模型为基础,利用从PWT7.1、联合国国民经济账户、世界银行和国际劳工组织所获得的面板数据,对储蓄率与收入及资本边际报酬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以在一个毋需偏好差异假设的逻辑框架内得到解释。
关键词:
内生时间偏好 家庭生产函数 储蓄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吴文旭 陈学华
影响短期资本流动的因素很多,文章主要从利率与储蓄率的角度,对影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率与储蓄率的正比例关系及其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交互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朱微亮 姚余栋
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有多重经济学意义上的储蓄率一般是指国民储蓄率。与储蓄率相关的三个概念是国民储蓄率、家庭储蓄率以及储蓄存款与GDP之比。国民储蓄率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中剔除国民消费后的余额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由家庭和团体储蓄(家庭和团体可支配收入减去最终消费)、企业储蓄(企业的公积、利润留存以及计提的拨备折旧等)、政府储蓄(政府收入与支出之差)三者构成。其中国民储蓄率和家庭储蓄率均在实物交易意义基础上,按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统计口径,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基本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易行健 刘鑫 杨碧云
基于65个国家1980-201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面板系统GMM方法对城市化对于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化对国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城市化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及通货膨胀间接影响国民储蓄率。
关键词:
城市化 国民储蓄率 影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志远 张铭洪
通过分析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寿命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探讨延迟退休对居民储蓄率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法定退休制度下,受教育年限提高缩短了工作期,预期寿命提高则延长了退休期,两者共同减少了工作期与退休期之比,从而提高了居民储蓄率;而延迟退休恰好可以对冲这一变化,从而影响居民储蓄率。利用系统GMM方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的结果表明,预期寿命每提高1年,居民储蓄率大约增加0.4个百分点;而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居民储蓄率增加约0.7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居民储蓄率的下降。
关键词:
延迟退休 受教育年限 预期寿命 储蓄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任若恩 覃筱
储蓄率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居民储蓄率。然而,目前中国国内使用的所有储蓄率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国际惯用的储蓄率在计量方法和统计口径上不一致,因此,中国与其他国家当前的储蓄率是不可比的。本文首次使用美国NIPAs中的储蓄率计量方法和口径,重新测算了中国1992—2001年十年间的居民储蓄率,并对相应年份的美国储蓄率作适当调整,得到了目前中美最为可比的居民储蓄率。结果表明:第一,1992—2001年中美两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的差异由25.60%降至15.87%,降低9.73个百分点,中美两国储蓄率之间并不存在普遍认为的高达30%的差异。第二,1992—2001年中国平均居民储蓄率由29.32%...
关键词:
居民储蓄率 个人储蓄率 可支配收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闫坤 张鹏
持续性储蓄率差异是指两国间的储蓄率水平在较长的时期内都保持较大的差额,其国内存在着方向不同的投资—储蓄缺口。与偶然性储蓄率差异的影响效果不同,持续性储蓄率差异并不仅仅会带来国内的资产泡沫,而且会在两国间形成规模巨大的资本流动。笔者通过对中美间资本流动状况的分析,研究持续性储蓄率差异对中美资本流动的影响效果与趋势,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中美间资本流动调控的整体思路与方案,为我国正确处理国际资本流动,建立国际资本风险调控的政策体系等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资本流动 储蓄率 直接投资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少敏 于雪
本文立足资金流量表的实物交易部分,对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储蓄率和投资率变化走势进行梳理,并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09年以来,在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和政府部门储蓄率下降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储蓄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受人口老年化、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等因素影响,我国住户部门储蓄率呈下降趋势,人工成本上升和红利支出提高是企业部门储蓄占比下降的原因。我国住户部门和政府部门投资率较为稳定,但企业部门投资率下降导致我国投资率总体下降。由于我国储蓄率下降更为明显,储蓄-投资缺口逐步缩小,经济增长逐步趋于平衡。
关键词:
资金流量核算 投资率 储蓄率 国际比较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毅 石春华
从核算口径考虑中美两国储蓄率的最大差异主要是美国通常使用净储蓄率的概念,中国的储蓄率是包含折旧的总储蓄率概念。无论以什么口径衡量,都不改变中美两国各自储蓄率的变动趋势;不改变中国国民储蓄率高,美国国民储蓄率低的结论;不改变中国居民储蓄率高,美国个人储蓄率低的实际。中美两国储蓄水平差异的背后反映的是在中国体制改革过程中,居民传统安全感的丧失,企业对社会责任承担的缺失,以及政府经济支配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坚定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约束企业和政府分配行为、防止公共部门利益固化更具有长远意义。
关键词:
储蓄率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收入分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