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4)
- 2023(14185)
- 2022(11172)
- 2021(10115)
- 2020(8508)
- 2019(18616)
- 2018(18235)
- 2017(35232)
- 2016(18653)
- 2015(20309)
- 2014(19854)
- 2013(19499)
- 2012(17170)
- 2011(14969)
- 2010(15250)
- 2009(14609)
- 2008(13999)
- 2007(12620)
- 2006(11073)
- 2005(10326)
- 学科
- 业(85642)
- 济(79635)
- 经济(79541)
- 企(77904)
- 企业(77904)
- 管理(68120)
- 方法(33289)
- 业经(30786)
- 财(28318)
- 农(27763)
- 融(26870)
- 金融(26870)
- 中国(26568)
- 数学(25193)
- 数学方法(25053)
- 银(24788)
- 银行(24747)
- 行(23901)
- 务(21990)
- 财务(21961)
- 财务管理(21937)
- 农业(21015)
- 企业财务(20892)
- 制(19734)
- 技术(17394)
- 地方(15422)
- 理论(15077)
- 体(14933)
- 策(14838)
- 贸(14351)
- 机构
- 学院(264034)
- 大学(256545)
- 济(113862)
- 经济(111922)
- 管理(105441)
- 理学(90616)
- 理学院(89791)
- 管理学(88478)
- 管理学院(88026)
- 研究(82594)
- 中国(72419)
- 财(54424)
- 京(52433)
- 农(51055)
- 科学(49139)
- 财经(43279)
- 所(41251)
- 业大(40995)
- 农业(40220)
- 中心(40138)
- 江(40131)
- 经(39425)
- 研究所(37250)
- 经济学(35156)
- 北京(32129)
- 州(32126)
- 财经大学(32049)
- 经济学院(32023)
- 商学(31195)
- 商学院(30913)
- 基金
- 项目(174768)
- 科学(138880)
- 基金(129077)
- 研究(125062)
- 家(113065)
- 国家(111979)
- 科学基金(97674)
- 社会(83120)
- 社会科(79054)
- 社会科学(79031)
- 省(69897)
- 基金项目(68672)
- 自然(63259)
- 自然科(61847)
- 自然科学(61829)
- 自然科学基金(60815)
- 划(56816)
- 教育(55597)
- 资助(51048)
- 编号(48647)
- 业(40747)
- 创(40277)
- 重点(39300)
- 发(38200)
- 部(37600)
- 成果(37233)
- 创新(36806)
- 国家社会(35244)
- 科研(33474)
- 制(33368)
- 期刊
- 济(125838)
- 经济(125838)
- 研究(73850)
- 中国(50004)
- 农(48377)
- 财(46054)
- 管理(43956)
- 学报(41358)
- 融(39581)
- 金融(39581)
- 科学(38482)
- 农业(31994)
- 大学(31725)
- 学学(30785)
- 业经(23398)
- 技术(23218)
- 财经(22178)
- 经济研究(20396)
- 业(19351)
- 经(19094)
- 教育(18084)
- 问题(16514)
- 技术经济(14880)
- 财会(13956)
- 商业(13622)
- 现代(13487)
- 版(13116)
- 贸(12724)
- 世界(12623)
- 科技(12031)
共检索到395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郭伟 王少华
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资产剥离及其动因特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体上资产剥离会加剧企业金融化,但剥离动因特征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战略性剥离具有去金融化效应,能够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行为,而非战略性剥离则会加剧企业金融化。(2)资产剥离加剧企业金融化主要源于非战略性剥离对长期金融资产的配置偏好。(3)资产剥离与企业金融化二者的关系受到企业发展水平、融资约束以及国有股权的影响。因此,应鼓励企业实施战略性剥离,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资产剥离 战略性剥离 去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莉 谭其宇
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日益明显。文章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检验模型等方法,实证考察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成本机制、资本配置机制和创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路径;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不同所有权及不同规模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强化“主动+被动”双向监管、充分考虑企业资本配置结构、针对性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研究结论为深化平台经济金融化发展、加快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田新民 张志强 任光宇
经济脱实向虚引起了业界和学界广泛的重视,利用2008~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因果检验程序对其进行了机制分析。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显著降低企业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地,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一方面,企业金融化会降低主业业绩发展从而影响债权人和投资人借款和投资意愿进而降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另一方面,金融化也会隐蔽企业坏消息从而影响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阻碍资本结构调整。最后从企业产权性质以及融资约束等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本文的研究为金融化影响实体企业融资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对相关部门引导资金进行实体投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资本结构 调整速度 中介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地 郭潇涵 张玉明 赵瑞瑞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戴赜 彭俞超 马思超
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形式。本文从微观企业视角,对关于企业金融化的前沿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着重辨析了经济金融化与企业金融化的概念差异,划分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类型,并分析了企业金融化的不同成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以分散风险、缓解融资约束为目的的企业金融化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因银行融资歧视形成的企业金融化和因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企业金融化会削弱金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本文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从微观视角理解"脱实向虚",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类型的企业金融化,并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虚拟经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方紫意 张国胜 李欣珏
生产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现有文献普遍关注企业金融化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但在同质性假定下大多数研究都忽略了细分行业的异质性特征,因此需要在细分行业的基础上对企业金融化展开新的研究。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具有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其行业异质性特征显然会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与后果。基于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表明,ICT企业金融化没有挤出企业实体收益,反而提升了实体收益比重,其影响主要是服务主业而非脱实向虚;与之相反,非ICT企业金融化明显挤出了实体收益,并导致实体收益比重下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脱实向虚而非服务主业。考察相关机理后发现,ICT行业的高创新、高成长等异质性特征是企业金融化能够服务主业的根本原因,其金融化能够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进而提升在位企业的实体收益比重,企业金融化起到了支持ICT行业中生产资本不断扩张而非企业账面价值膨胀的作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俞毛毛 成群蕊 李季刚
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企业的效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以银企距离为传统金融普惠性的代理变量,分析数字金融发展是否能有效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可能造成的“脱实向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银企距离缩短显著提升了企业金融化资产比例,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缓解作用主要通过企业信息透明度提升和银行网点布局优化两个途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优化,通过数字化过程提升自身对实体企业支持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孟庆斌 刘建涵 谢沛林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脱实向虚”问题日趋严峻,金融系统风险不断累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2009年一季度至2020年四季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微观视角出发,考察了商业银行监管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探究金融监管政策能否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显著降低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水平。该结果在考虑了内生性、测试了回归模型敏感性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监管能够收窄企业金融-实体收益缺口,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进而抑制其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抑制效果更显著,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互配合能够提升各自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明确了金融监管对微观企业的作用路径,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了它的微观影响,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了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
数字金融 融资成本 “脱实向虚” 金融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实体企业 企业金融化 脱实向虚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盛明泉 项春艳 谢睿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新兴科技结合的产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存在抑制作用。进一步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改善传统金融中所存在的“领域错配”问题,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在中小城市展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促进企业的实业化投资,以及抑制企业金融化。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春华 曹伟 曹雅楠 邵薪洁
企业"脱虚向实"是指企业将更多资本从非生产性领域配置到生产性领域,表现为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降低。文章以数字金融发展为背景,采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弱化企业预防性动机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传统金融结构性错配的弱势样本中;与短期金融资产相比,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随着金融监管的规范及力度的增强,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凸显。文章研究表明,除了传统金融因素外,数字金融同样影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行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飞 杜建华
实证检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非金融上市公司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将促进企业的金融化行为,且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与市场化进程较低的样本中更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确定性是通过降低高管风险承担水平与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等作用渠道促进了实体企业的金融化。因此,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应当注重调控方式与调控时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透明度。同时,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和措施来提升企业家的信心与风险承担意愿,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从而有效抑制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金融化的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俞毛毛 马妍妍
卖空机制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公司战略视角,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职能入手,分析卖空机制在提升市场效率与外部监督作用同时,是否会造成脱实向虚行为。本文基于2009—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将融资融券政策的出台作为外生冲击事件,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发现卖空机制推出后,企业长期金融化投资比例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卖空机制能够提升股价信息含量,在股价沽空压力下迫使企业选择脱实向虚行为。本文基于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研究了融资融券机制的设立与我国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关系,对卖空机制的实体效应能够更为全面地认识。本文研究结论对如何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钟凯 梁鹏 王秀丽 彭雯
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企业金融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金融投资回报率较高和影子银行规模较大时,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较强,这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投资回报率和缩小影子银行规模的渠道缓解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东部地区以及非高科技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降低企业金融化所引发的经营风险。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数字普惠金融与企业金融化的研究领域,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风险防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