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00)
- 2023(10455)
- 2022(8412)
- 2021(7824)
- 2020(6598)
- 2019(14604)
- 2018(14258)
- 2017(27106)
- 2016(14882)
- 2015(16308)
- 2014(15697)
- 2013(15441)
- 2012(13944)
- 2011(12382)
- 2010(12225)
- 2009(10752)
- 2008(10678)
- 2007(9137)
- 2006(7854)
- 2005(6804)
- 学科
- 济(50950)
- 经济(50882)
- 业(38237)
- 管理(38072)
- 企(30164)
- 企业(30164)
- 方法(22774)
- 数学(19962)
- 数学方法(19703)
- 学(16262)
- 农(15322)
- 财(14253)
- 中国(13454)
- 贸(11966)
- 贸易(11958)
- 业经(11704)
- 易(11554)
- 地方(10867)
- 农业(10371)
- 制(10023)
- 技术(9490)
- 务(9383)
- 财务(9362)
- 财务管理(9346)
- 企业财务(8945)
- 银(8544)
- 环境(8539)
- 银行(8489)
- 理论(8387)
- 融(8039)
- 机构
- 学院(205736)
- 大学(204703)
- 济(75976)
- 研究(75149)
- 经济(74375)
- 管理(73361)
- 理学(64539)
- 理学院(63669)
- 管理学(62169)
- 管理学院(61817)
- 中国(54223)
- 科学(53514)
- 农(49396)
- 京(42382)
- 所(40905)
- 农业(39816)
- 业大(39709)
- 研究所(38283)
- 财(34124)
- 中心(33647)
- 江(30636)
- 财经(27950)
- 院(27793)
- 范(26117)
- 农业大学(26101)
- 北京(25752)
- 经(25583)
- 师范(25535)
- 省(25055)
- 室(24493)
- 基金
- 项目(152283)
- 科学(117876)
- 基金(110964)
- 家(103714)
- 国家(102911)
- 研究(98748)
- 科学基金(85136)
- 社会(61460)
- 自然(60312)
- 省(60032)
- 基金项目(59443)
- 自然科(58928)
- 自然科学(58903)
- 社会科(58296)
- 社会科学(58275)
- 自然科学基金(57844)
- 划(52535)
- 教育(44965)
- 资助(44624)
- 编号(36720)
- 重点(35921)
- 计划(33139)
- 发(32555)
- 创(32315)
- 部(32050)
- 科研(30859)
- 创新(30359)
- 科技(29747)
- 业(28248)
- 成果(27801)
共检索到2871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书荣 周曦杰 崔潇 章守宇 王凯
本研究于枸杞岛西北部贻贝筏式养殖区海藻生长繁盛时期采集11种大型海藻,并对每种海藻及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藻上钩虾种群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海藻上麦秆虫种群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钩虾最高种群密度和最大个体均出现在厚网藻上;麦秆虫最高种群密度出现在殖丝藻上,最大个体则出现在缢基蜈蚣藻上。同时,对于生物量较小的海藻,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种群密度均更高,钩虾体型无显著变化,但麦秆虫体型更小;另外,比表面积值更高的海藻,其钩虾种群密度更高,个体也更大,但麦秆虫种群密度和个体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不同种类的海藻在藻栖端足目种群特征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功能角色存在一定差异,而海藻自身多样化的生物特征则可能是该差异形成的内在影响因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凡 汪振华 章守宇 林军 钟威 李晶晶 毛嘉烜
于2023年9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区内外共6个站点的浮游植物进行了昼夜连续采样,采用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多元统计方法对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区共采集浮游植物7门158种(区内为103种,区外为98种),其中硅藻门104种,占比65.82%,甲藻门30种,占比18.99%,其余门类占15.19%;区内白昼采集浮游植物94种,夜晚103种;对应区外为93种和98种。养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为9种,区外12种,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区内外全天优势种。养殖区内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白昼(1.77×10~(7)±2.5×10~(6))cells/L,夜晚(1.64×10~(7)±2.31×10~(6))cells/L,对应区外分别为(1.87×10~(7)±3.36×10~(6))cells/L和(1.75×10~(7)±2.72×10~(6))cells/L。区内丰度变化呈多峰型,峰值出现在潮水涨、退至4和涨平时分;区外丰度变化呈单峰型,且与潮汐变化紧密相关,峰值仅出现在涨平时分。nMDS分析显示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群落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而区外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显著昼夜差异(P<0.05),且与潮汐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温度、溶解氧和盐度与区内外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皆显著相关(P<0.05),浮游植物的种类数与磷酸盐和硝酸盐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丰度与氨氮和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对局部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在赤潮生物聚集的阶段可呈现更为积极的结果。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温英 林军 杨冠林 杨伟 唐建江
基于三维海洋数值模式(Estuarine Coastal Ocean Model, semi-implicit, Ecom-si)对枸杞岛邻近贻贝养殖海域的水动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在模型动量方程中添加动量损耗项,实现了对贻贝浮筏养殖设施阻流效应的模拟,采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潮位及流速的验证。利用验证良好的数值模型模拟了潮流驱动下养殖设施附生海藻碎屑漂移及沉降。结果表明,贻贝养殖设施及养殖贝串在海表的阻流效应使表层流速降低了约80%,中、下层流速分别降低了约50%和30%,在养殖海域外围因过流面的减小使得养殖场外围的流速有所增大。应用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块模拟的结果表明,当碎屑质点处于悬浮状态即质点沉降速率(w)为0m/s质点需要约600个小时才能达到36.79%(e~(-1))的沉底率;且无阻流效应时,沉底质点的分布在距养殖区中心9.0~10.5km的区域内,有阻流效应时,质点的沉底范围分布在距养殖区中心7.5~8.5km的区域内。当w大于0m/s时,3种碎屑沉降速度的结果差异不大,大约在80个小时内质点的沉底率达到99%,无阻流效应时质点沉降区域为距养殖区中心10~13.5km的范围内,有阻流效应时质点的沉降范围为距养殖区6.8~12km的区域,大潮期间释放质点沉底范围所示的碎屑生态辐射范围较小潮释放质点广。在不考虑风应力等驱动的条件下,潮致余流是决定碎屑输运路径和沉底位置的主要动力学因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梦雨 汪振华 林军 章守宇 王凯 李晶晶
基于2022年2—7月(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2—3月、成熟期4—5月和衰落期6—7月)在嵊泗枸杞岛贻贝养殖区和对照区潮间带的同步采集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结合聚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方法,对筏架不同结构体及其上大型海藻所附生的端足类的种类组成、丰度密度变化和群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端足类24种,隶属于2亚目7科16属,其中在养殖生境采集端足类24种,而潮间带仅采集到4种。养殖筏架上的优势种为钩虾亚目的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da)、毛日藻钩虾(Sunampithoe plumosa)和施氏玻璃钩虾(Hyale schmidti)以及麦秆虫亚目的凯氏麦秆虫(Caprella kroyeri)、十远麦秆虫(Caprella decipiens)和长腮麦秆虫(Caprella equilibra);潮间带各种类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皆小于5,未出现优势种。端足类的整体丰度密度呈现逐月增加趋势,从2—3月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的(580±90)ind./m~(2)增加到6—7月衰落期的(3800±400)ind./m~(2);不同部位的平均丰度密度最大为浮球的(9700±400)ind./m~(2),最小为贻贝串(4800±100)ind./m~(2)。端足类在大型海藻快速生长期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其次是海藻成熟期,再次是衰落期;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贻贝串。在群聚特征方面,端足类群落不仅在时间方面有明显变化,不同部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端足类对不同大型海藻的选择利用方面,强壮藻钩虾等6种端足类与褐藻、绿藻的生物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研究发现,大规模筏式养殖区支撑了种类丰富、结构多元且生物量庞大的端足类资源,可为海洋牧场人工生境的构建和生态系统结构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端足类 种群密度 生物量 种类分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占飞 薛素燕 李加琦 于文涵 张媛 张昌盛 王英朴 刘鲁雷 毛玉泽
为探究海州湾不同养殖区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收获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于2021年1~3月测定了海州湾不同养殖区(H1:离岸1 n mile,H2:离岸3 n mile,H3:离岸7 n mile、H4:离岸13 n mile,H5:离岸21 n mile)水环境理化因子、紫贻贝的条件指数及蛋白质、脂肪、糖原、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与条件指数和营养成分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水温和Chl-a浓度等关键理化因子均有升高趋势,1~3月H1站位紫贻贝的条件指数逐渐增加,H2~H5站位的条件指数均在2月份达到峰值;各站位的紫贻贝总糖含量呈正态分布,于2月达到峰值,其中H4和H5站位总糖含量在3月显著下降(P<0.05),比2月份别降低了62.7%和61.6%;H5站位紫贻贝的氨基酸含量在1月显著高于其他站位(P<0.05),而后在3月显著降为各站位中最低(P<0.05);1~3月各站位紫贻贝外套膜的糖原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3月份H5站位紫贻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站位。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贻贝的营养物质储备的差异主要与水温和饵料密度有关,离岸养殖更有助于紫贻贝积累营养物质及生长,离岸养殖区紫贻贝性腺成熟早,营养物质积累快,H5站位紫贻贝比近岸站位可提早1个月上市。本研究将为拓展紫贻贝养殖空间、优化养殖布局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海州湾 紫贻贝 生长 营养物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益国 钟威 林军 赵静
为探究不同布设条件下浮筏式贻贝养殖设施的阻流效应,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模拟了5种迎流角度、3种养殖间距下浮筏式贻贝养殖设施的流场效应。选取水体输运速度、输运通量、单串可滤水量对其阻流效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浮筏式养殖设施的影响下,养殖范围内较来流速度最高衰减程度达20.40%,垂向影响深度为6~7 m。养殖设施以0°角迎流时,阻流效应较小,而以45°及90°迎流时,养殖设施引起的水体输运通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11.30%。当贝串养殖间距为0.80及0.70 m时,不同迎流角度条件下养殖设施阻流效应差异较小,而当养殖间距减小至0.60 m时,阻流效应更为显著。就水体输运能力而言,不同养殖间距下均表现为0°迎流条件下,中上层水体输运能力较强,30°与45°迎流角度下输运能力较弱;单串可滤水量的测算结果显示,15°迎流条件下,单串可滤水量较高。研究表明,0.7~0.8m是相对合理的养殖间距,养殖设施以15°迎流时可滤水量较佳且流速降幅较小,能保证后方贝串获取新鲜海水,综合以0~15°迎流最优。本研究可为滤食性贝类养殖设施布局优化、养殖容量测算等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白凯强 韩军军 林庆莹 吴月 王艺 霍元子 何培民
通过混养生态系统模拟试验研究了紫贻贝(Grateloupia lanceolata)和披针形蜈蚣藻(Mytilus edulis)不同养殖密度组合下的生态混养状况。选取壳长(45.14±3.85)mm的紫贻贝和长度(62.48±7.38)mm的披针形蜈蚣藻,采用5种湿重配比进行混养实验,分别为G1(1∶0)、G2(1∶0.25)、G3(1∶0.5)、G4(1∶1)和G5(1∶2)。每种组合中紫贻贝密度均为0.63 ind·L(-1),而披针形蜈蚣藻密度分别为0 g·L(-1)、1.25 g·L(-1)、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单体锋 李生尧 孙建璋 逄少军
2007年对中国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is)主产区浙江省洞头县12个羊栖菜养殖品系的重要形态特征和经济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利用AFLP技术对1个典型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品系在全长、全湿质量、侧枝长、侧枝湿质量、侧枝密度等方面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8对AFLP引物组合在这个典型羊栖菜养殖群体的27个随机挑选的个体中扩增出198个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为166个,多态位点比率为83.8%。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片段为24.8条。根据个体间的Nei遗传距离,以UPGMA法构建了个体间的系统树图,27个羊栖菜个体聚为一枝,作为对...
关键词:
羊栖菜 形态特征 AFLP 遗传多态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林军 邓明星 章守宇 闫庆
为获知贻贝浮筏养殖海域表层(3 m)水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实测多年枸杞岛贻贝养殖场表层水温,并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分7航次采集紫贻贝样获取体质量、壳长等数据。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最高、最低表层水温分别为29.2℃和4.6℃。夏季表层水温日变幅可超过4℃,而春季与秋季低于2℃。紫贻贝体质量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W=0.000 6m4+0.006 4m3-0.132 6m2+0.859 9m+0.6568(R2=0.999 1)。紫贻贝壳长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L=0.000 8m4+0.057 7m3-1.099 7m2+7.536 6m+20.044(R2=0.998 9...
关键词:
水温 季节变化 贻贝养殖 生态影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蕾 章守宇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2005年—2006年及2010年5—6月对枸杞岛近岸岩礁生境分布的底栖海藻进行观测和潜水采样,发现岩礁生境潮下带底栖海藻组成模式分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藻类为优势种两类。2009年2月—2010年1月利用组合刺网对枸杞岛海域岩礁、沙地和贻贝筏式养殖区3种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通过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等统计分析手段发现:(1)岩礁生境鱼类以底栖趋礁杂食性为主,沙地生境鱼类以中下层洄游肉食性为主,贻贝筏式养殖区生境鱼类大型个体占优;(2)岩礁生境鱼类多样性较高,大型底栖海藻生长的岩礁生境中鱼类群落组成较小型底栖海藻生长的岩礁生境稳定。前者为枸杞岛近岸优势种群...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洁 张继红 李加琦 张义涛 隋海东 吴文广 牛亚丽 高振锟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
关键词:
筏式养殖 鼠尾藻 桑沟湾 附着生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文 郭春阳 杨佳喆 詹萍萍 徐善良 王春琳
为探讨贻贝足的结构与足丝的发生特征,以紫贻贝、条纹隔贻贝和偏顶蛤为实验材料,比较了不同盐度(20,22,24,26,28,30)下3种贻贝足丝分泌速率,详细描述了3种贻贝足组织学结构及足丝分泌过程,探讨了足结构与足丝分泌的关系。结果显示:(1)3种贻贝自足丝剪断2 h后开始分泌新足丝,24 h内3种贻贝的足丝分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偏顶蛤平均分泌足丝数量为(28.45±6.14)根,紫贻贝和条纹隔贻贝分泌足丝分别为(15.43±2.9)和(6.87±1.67)根;(2)盐度对3种贻贝的足丝分泌有显著影响,偏
关键词:
贻贝 足丝 分泌速率 足结构 腺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谢磊 徐晓娇 江天久
本研究以单种抑食金球藻及其与亚心形四爿藻的混合藻为实验组,以亚心形四爿藻为对照,探究抑食金球藻对翡翠贻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抑食金球藻显著影响翡翠贻贝的SOD活性、MDA和GSH含量,各实验组均表现出诱导升高与抑制降低交替出现的规律。单种高、中浓度的抑食金球藻在短期(3 h)内即可对翡翠贻贝的SOD活性产生影响,混合藻组中的SOD活性上升较慢,说明亚心形四爿藻可以延滞氧化还原系统的反应时间。各实验组翡翠贻贝GSH含量在2 d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混合藻组与单种抑食金球藻组相差不大,提示亚心形四爿藻对抗氧化还原损伤并未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齐占会 方建光 张继红 毛玉泽 蒋增杰 刘红梅 李斌
从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悬挂试网和直接从海区采集栉孔扇贝养殖笼样品两种方法,对桑沟湾贝藻养殖区的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和季节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桑沟湾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本实验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23种,玻璃海鞘、柄海鞘和紫贻贝是群落中的优势种。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试网上附着生物湿重与温度变化相关,生物量为0.003~1.21kg/m2,其中2月和8月分别具有最小和最大值。栉孔扇贝养殖笼的附着生物生物量9月为1.94kg/笼,之后随温度下降而减少,10月为0.99kg/笼,之后又有所上升,11月份为1.03kg/笼。生物量变化主要是由于优势种的演替引起的,...
关键词:
附着生物 污损生物 季节演替 桑沟湾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亚军 刘春花 林文辉 王芳 石存斌 吴淑勤
为研究淀粉及其与乙酸钠的复合物(淀粉乙酸钠质量比为19∶1)两种碳源对草鱼养殖水体水质、藻类和微生物群落调控作用的差异,在为期60 d的试验中,每周向养殖水体添加一次碳源,添加量为当日水体氨氮含量的20倍,监测分析水体理化指标、藻类和微生物群落参数。结果显示:(1)试验期内,淀粉组(GS)和淀粉乙酸钠组(GSA)养殖水体氨氮保持在0.25 mg/L左右,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均逐步升高,而透明度和碳氮比逐步下降,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水体理化指标差异不显著。(2)试验期内,GS组和GSA组藻类数量逐步上升,中后期显著高于前期,同次样品两试验组间藻类数量差异不显著,但GSA组藻类种类数和多样性稍高于G...
关键词:
淀粉 乙酸钠 水质 藻类 微生物群落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