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1)
2023(8613)
2022(7071)
2021(6289)
2020(5234)
2019(11418)
2018(10818)
2017(19949)
2016(11377)
2015(12136)
2014(11861)
2013(11780)
2012(10927)
2011(9793)
2010(9649)
2009(8733)
2008(8632)
2007(7503)
2006(6576)
2005(5573)
作者
(38168)
(32043)
(32003)
(29931)
(20522)
(15592)
(14253)
(12564)
(12280)
(11164)
(11126)
(10678)
(10653)
(10311)
(10121)
(9942)
(9885)
(9622)
(9318)
(9246)
(8482)
(7863)
(7810)
(7346)
(7275)
(7178)
(7027)
(6883)
(6600)
(6551)
学科
(45412)
经济(45358)
管理(29346)
(27266)
(20925)
企业(20925)
方法(19400)
数学(17204)
数学方法(16983)
(14352)
(12229)
地方(11981)
中国(10982)
(10548)
业经(9337)
(8769)
贸易(8763)
农业(8556)
(8481)
环境(8479)
地方经济(7612)
(7218)
技术(6671)
(6497)
(6497)
金融(6495)
(6461)
财务(6458)
财务管理(6448)
银行(6430)
机构
大学(167223)
学院(165380)
研究(64515)
(61982)
经济(60807)
管理(58017)
理学(51764)
理学院(50952)
管理学(49700)
管理学院(49414)
科学(47632)
中国(46143)
(42954)
(36249)
(35400)
农业(34827)
研究所(34274)
业大(33901)
中心(28137)
(25964)
(24968)
(23896)
农业大学(22902)
(22537)
师范(22038)
(21865)
财经(21676)
北京(21282)
(21232)
科学院(20985)
基金
项目(126230)
科学(98405)
基金(93106)
(88074)
国家(87412)
研究(79391)
科学基金(71816)
自然(51059)
社会(50774)
基金项目(50108)
自然科(49865)
自然科学(49841)
(49541)
自然科学基金(48957)
社会科(48113)
社会科学(48098)
(44132)
资助(36618)
教育(35245)
重点(30220)
计划(28644)
编号(28485)
(27851)
(26551)
(26278)
科技(25931)
科研(25837)
创新(24829)
(22862)
国家社会(21971)
期刊
(61255)
经济(61255)
学报(42360)
研究(40221)
(36982)
科学(35411)
中国(29347)
大学(29114)
学学(28261)
农业(24994)
(18656)
管理(18326)
(13512)
业大(12483)
(12169)
金融(12169)
教育(11839)
(11130)
经济研究(10620)
农业大学(10390)
资源(10229)
业经(10220)
财经(10210)
技术(10136)
科技(9736)
(8713)
林业(8644)
问题(8333)
自然(7719)
中国农业(7554)
共检索到2287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林军  邓明星  章守宇  闫庆  
为获知贻贝浮筏养殖海域表层(3 m)水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实测多年枸杞岛贻贝养殖场表层水温,并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分7航次采集紫贻贝样获取体质量、壳长等数据。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最高、最低表层水温分别为29.2℃和4.6℃。夏季表层水温日变幅可超过4℃,而春季与秋季低于2℃。紫贻贝体质量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W=0.000 6m4+0.006 4m3-0.132 6m2+0.859 9m+0.6568(R2=0.999 1)。紫贻贝壳长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L=0.000 8m4+0.057 7m3-1.099 7m2+7.536 6m+20.044(R2=0.998 9...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占飞  薛素燕  李加琦  于文涵  张媛  张昌盛  王英朴  刘鲁雷  毛玉泽  
为探究海州湾不同养殖区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收获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于2021年1~3月测定了海州湾不同养殖区(H1:离岸1 n mile,H2:离岸3 n mile,H3:离岸7 n mile、H4:离岸13 n mile,H5:离岸21 n mile)水环境理化因子、紫贻贝的条件指数及蛋白质、脂肪、糖原、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与条件指数和营养成分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水温和Chl-a浓度等关键理化因子均有升高趋势,1~3月H1站位紫贻贝的条件指数逐渐增加,H2~H5站位的条件指数均在2月份达到峰值;各站位的紫贻贝总糖含量呈正态分布,于2月达到峰值,其中H4和H5站位总糖含量在3月显著下降(P<0.05),比2月份别降低了62.7%和61.6%;H5站位紫贻贝的氨基酸含量在1月显著高于其他站位(P<0.05),而后在3月显著降为各站位中最低(P<0.05);1~3月各站位紫贻贝外套膜的糖原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3月份H5站位紫贻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站位。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贻贝的营养物质储备的差异主要与水温和饵料密度有关,离岸养殖更有助于紫贻贝积累营养物质及生长,离岸养殖区紫贻贝性腺成熟早,营养物质积累快,H5站位紫贻贝比近岸站位可提早1个月上市。本研究将为拓展紫贻贝养殖空间、优化养殖布局提供数据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中盛   贺楚晗   林倩   梁箫   杨金龙  
为了探究生物活性肽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实验首先通过紫贻贝肽直接刺激厚壳贻贝稚贝,观察其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随后选用具有不同诱导能力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和南海雷辛格氏菌,在形成生物被膜过程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紫贻贝肽,分析其对生物被膜形成及膜成分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生物被膜的变化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紫贻贝肽可显著诱导稚贝附着,1.0 g/L的紫贻贝肽诱导效果最高,且显著提高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10.0 g/L的紫贻贝肽诱导效果最低,且显著降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紫贻贝肽对细菌生物被膜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生物被膜诱导稚贝附着能力受到影响。综上,紫贻贝肽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稚贝附着,也能通过影响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附着。本研究可为探究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贻贝稚贝附着阶段的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清满  章守宇  林军  赵静  叶灵娜  
针对嵊泗马鞍列岛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内枸杞岛海域开放式浮筏式养殖紫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生长存在差异[组织干重(0.200±0.017)g]的现象,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中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紫贻贝生长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含量[(15.73±5.724)mg/L]、颗粒有机物(POM)浓度[(5.43±1.092)mg/L]和颗粒有机物与悬浮颗粒物(SPM)比值(0.200±0.057)对紫贻贝生长影响显著(P<0.05)。其中,POM与SPM的比值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最大。从水动力角度探究影响POM和SPM分布的原因,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旭  赵旭  章守宇  周曦杰  
于2013年贻贝成熟期和幼苗期对枸杞岛贻贝筏式养殖水域营养分布和碳分布格局开展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从生态健康角度,夏季成熟期的贻贝养殖造成养殖海域氮、磷营养盐浓度升高,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养殖区处于受磷限制性的重富营养化,对其水体健康产生一定压力;秋季幼苗期贻贝养殖使养殖海域氮、磷浓度均降低,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与夏季分布格局相反,对水体有净化作用。从生态效应看,贻贝养殖使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碳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产生碳汇效应;同时,贻贝养殖使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由于丰富的氮营养盐,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碧鹃  陈民山  吴彰宽  
氰戊菊酯、胺菊酯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THEEFFECTSOFFENVALERATEANDTETRAMETHRINONTHEGROWTHOFMYTILUSEDULIS陈碧鹃陈民山吴彰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CHENBiJ...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白凯强  韩军军  林庆莹  吴月  王艺  霍元子  何培民  
通过混养生态系统模拟试验研究了紫贻贝(Grateloupia lanceolata)和披针形蜈蚣藻(Mytilus edulis)不同养殖密度组合下的生态混养状况。选取壳长(45.14±3.85)mm的紫贻贝和长度(62.48±7.38)mm的披针形蜈蚣藻,采用5种湿重配比进行混养实验,分别为G1(1∶0)、G2(1∶0.25)、G3(1∶0.5)、G4(1∶1)和G5(1∶2)。每种组合中紫贻贝密度均为0.63 ind·L(-1),而披针形蜈蚣藻密度分别为0 g·L(-1)、1.25 g·L(-1)、2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传文  闫喜武  桑士田  霍忠明  刘青  
为估计紫贻贝生长性状的遗传力,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采卵授精技术,按照1雄配3雌的原则,构建了紫贻贝13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9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每个家系2、3、5、6月龄生长性状壳高、壳长。运用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紫贻贝2、3、5、6月龄生长性状的壳高、壳长遗传力。结果表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著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P<0.05),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著的母性效应(P<0.05),因此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计算的狭义遗传力是紫贻贝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所测各月龄父系半同胞组分估计的壳高遗传力分别为0.29、0.85、0.84和0.87,壳长遗传力分别为0.27、0.87、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书荣  周曦杰  崔潇  章守宇  王凯  
本研究于枸杞岛西北部贻贝筏式养殖区海藻生长繁盛时期采集11种大型海藻,并对每种海藻及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藻上钩虾种群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海藻上麦秆虫种群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钩虾最高种群密度和最大个体均出现在厚网藻上;麦秆虫最高种群密度出现在殖丝藻上,最大个体则出现在缢基蜈蚣藻上。同时,对于生物量较小的海藻,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种群密度均更高,钩虾体型无显著变化,但麦秆虫体型更小;另外,比表面积值更高的海藻,其钩虾种群密度更高,个体也更大,但麦秆虫种群密度和个体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不同种类的海藻在藻栖端足目种群特征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功能角色存在一定差异,而海藻自身多样化的生物特征则可能是该差异形成的内在影响因素。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晓芹  Samuel P.S.Rastrick  吴亚林  房景辉  杜美荣  高亚平  蔺凡  姜娓娓  李凤雪  王军威  张义涛  方建光  蒋增杰  
2016年5~6月在山东桑沟湾楮岛海区,采用野外围隔和现场流水相结合的方法,以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为研究对象,以pH为8.0作为对照组,探讨了酸化胁迫(p H=7.7)对其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短期(10d)海水酸化胁迫下,紫贻贝的滤水率、同化效率、氧氮比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极显著增加(P0.05);中期(30d)海水酸化胁迫下,紫贻贝的滤水率和氧氮比显著下降(P<0.05),而同化效率、耗氧率、排氨率显著升高(P0.05),排泄能显著增加(P<0.05),生长余力极显著降低(P<0.01);中期(30d)海水酸化胁迫下,摄食能降低(P<0.05),吸收能、呼吸能、排泄能、生长余力显著升高(P<0.05)。氧氮比的结果显示,在海水酸化胁迫下,氧氮比的波动范围为14.28~20.46,贝类体内的供能物质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逐渐向蛋白质过渡。研究结果为揭示紫贻贝应对海水酸化胁迫的生理响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晓凡   汪振华   章守宇   林军   钟威   李晶晶   毛嘉烜  
于2023年9月对枸杞岛筏式贻贝养殖区内外共6个站点的浮游植物进行了昼夜连续采样,采用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多元统计方法对养殖区内外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区共采集浮游植物7门158种(区内为103种,区外为98种),其中硅藻门104种,占比65.82%,甲藻门30种,占比18.99%,其余门类占15.19%;区内白昼采集浮游植物94种,夜晚103种;对应区外为93种和98种。养殖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为9种,区外12种,其中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为区内外全天优势种。养殖区内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白昼(1.77×10~(7)±2.5×10~(6))cells/L,夜晚(1.64×10~(7)±2.31×10~(6))cells/L,对应区外分别为(1.87×10~(7)±3.36×10~(6))cells/L和(1.75×10~(7)±2.72×10~(6))cells/L。区内丰度变化呈多峰型,峰值出现在潮水涨、退至4和涨平时分;区外丰度变化呈单峰型,且与潮汐变化紧密相关,峰值仅出现在涨平时分。nMDS分析显示养殖区内浮游植物群落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而区外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显著昼夜差异(P<0.05),且与潮汐变化极显著相关(P<0.01)。温度、溶解氧和盐度与区内外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丰度皆显著相关(P<0.05),浮游植物的种类数与磷酸盐和硝酸盐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丰度与氨氮和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大规模筏式养殖对局部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在赤潮生物聚集的阶段可呈现更为积极的结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益国   钟威   林军   赵静  
为探究不同布设条件下浮筏式贻贝养殖设施的阻流效应,本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模拟了5种迎流角度、3种养殖间距下浮筏式贻贝养殖设施的流场效应。选取水体输运速度、输运通量、单串可滤水量对其阻流效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浮筏式养殖设施的影响下,养殖范围内较来流速度最高衰减程度达20.40%,垂向影响深度为6~7 m。养殖设施以0°角迎流时,阻流效应较小,而以45°及90°迎流时,养殖设施引起的水体输运通量减小幅度最大可达11.30%。当贝串养殖间距为0.80及0.70 m时,不同迎流角度条件下养殖设施阻流效应差异较小,而当养殖间距减小至0.60 m时,阻流效应更为显著。就水体输运能力而言,不同养殖间距下均表现为0°迎流条件下,中上层水体输运能力较强,30°与45°迎流角度下输运能力较弱;单串可滤水量的测算结果显示,15°迎流条件下,单串可滤水量较高。研究表明,0.7~0.8m是相对合理的养殖间距,养殖设施以15°迎流时可滤水量较佳且流速降幅较小,能保证后方贝串获取新鲜海水,综合以0~15°迎流最优。本研究可为滤食性贝类养殖设施布局优化、养殖容量测算等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钟佳明  章守宇  王凯  林军  张健  沈慧  
嵊泗海域规模庞大的贻贝养殖生境发挥着养护幼鱼的海洋牧场功能,而探查当地趋礁鱼类在幼体阶段对该生境的利用规律可为当地海洋牧场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为此2018年5—7月对舟山北部枸杞岛贻贝场的褐菖鲉幼鱼、附着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使用自制网具采集目标生物样品,应用相对密度指数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褐菖鲉幼鱼在该生境中的栖息密度、栖息方式和空间分布特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确定其食性特征,并结合耳石轮纹探究其利用该生境的生长周期。结果显示,褐菖鲉幼鱼的栖息密度时空特征上,5—7月在养殖区贻贝串上的栖息密度分别为(10±6)、(7±5)和(5±5)个/串,时间上呈现逐月递减趋势,随时间的推移养殖区外侧幼体逐渐迁移至内侧近岸区直至消失。栖息方式选择上,褐菖鲉幼鱼栖息数量与贻贝串孔隙大小和附着海藻生物量之间皆呈正相关,但并不显著。饵料利用上,养殖区褐菖鲉幼鱼总体维持较高的摄食强度,各月份平均摄食强度皆高于对照区,主要摄食对象为麦秆虫和钩虾,重量百分比为70.9%和28.3%。栖息周期上,养殖区内褐菖鲉幼鱼耳石平均轮纹数为(57±12)个,其利用养殖贻贝串的周期一般约为2~3月,且该生境中幼鱼耳石纹路间距均匀性和条纹清晰度均明显优于岩礁生境。研究表明,枸杞岛的贻贝养殖生境成为褐菖鲉幼鱼额外的栖息环境,在增殖养护褐菖鲉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嵊泗海域在建设海洋牧场时可依据贻贝养殖生境的资源养护原理,通过设置浮体结构强化海洋牧场的饵料场和庇护功能,以提高褐菖鲉种群的补充量,为当地休闲海钓的持续发展提供部分保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俊杰  张显  郭行磐  陈芋如  沈和定  丁德文  杨金龙  
为探讨厚壳贻贝稚贝对自然微生物膜中海洋细菌的附着行为反应,研究了厚壳贻贝稚贝附着与硅烷基化附着基表面、微生物膜密度以及细菌种属系统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所测海洋细菌均能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其中Staphylococcus sp.1和Cobetia sp.1表现出较低诱导活性,且这两株细菌形成的微生物膜密度与稚贝附着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其他7株海洋细菌均表现出中等程度诱导活性,且所形成的微生物膜密度与稚贝附着率之间呈显著相关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测海洋细菌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细菌种属无关。研究表明,硅烷基化表面的海洋附着细菌对厚壳贻贝附着有着显著性促进作用,本研究将为后续...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常抗美  刘慧慧  李家乐  沈玉帮  
2005-2007年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种间进行了杂交生产性试验,通过亲贝强化培育、确认雌雄亲贝、改革育苗水体交换方法、投喂混合单细胞藻类、流水培养附着稚贝等技术,获得F1代。结果表明,正交F1代幼虫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反交F1代和厚壳贻贝,在幼虫培育前期与紫贻贝的成活率相当,但随着幼虫的发育有高于紫贻贝的趋势。正交F1代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在培育阶段的前期生长与紫贻贝相当,低于厚壳贻贝,高于反交F1代;但后期的生长明显增快,并高于反交F1代和其他两种贻贝。各试验组贻贝海区养殖的成活率在90%以上,正交F1代最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