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6)
2023(1511)
2022(1368)
2021(1344)
2020(1065)
2019(2531)
2018(2456)
2017(3970)
2016(2568)
2015(2774)
2014(2649)
2013(2681)
2012(2673)
2011(2510)
2010(2487)
2009(2251)
2008(2185)
2007(1934)
2006(1666)
2005(1518)
作者
(10380)
(9065)
(8855)
(8274)
(5948)
(4654)
(4045)
(3523)
(3277)
(3264)
(3101)
(3051)
(3006)
(2984)
(2979)
(2971)
(2667)
(2642)
(2615)
(2508)
(2459)
(2454)
(2340)
(2034)
(2033)
(2009)
(1984)
(1980)
(1965)
(1964)
学科
(9138)
经济(9133)
地方(5353)
(4776)
(3623)
(3524)
地方经济(3083)
管理(3031)
农业(2769)
方法(2726)
数学(2461)
数学方法(2420)
(2063)
中国(1987)
(1875)
业经(1688)
生物(1667)
(1648)
企业(1648)
环境(1638)
虫害(1636)
病虫(1510)
病虫害(1510)
及其(1480)
(1430)
防治(1354)
(1352)
生态(1245)
(1203)
贸易(1202)
机构
学院(37272)
大学(37007)
研究(18687)
科学(16163)
(15836)
农业(12717)
(12071)
研究所(11475)
中国(11210)
业大(10818)
(10025)
经济(9793)
(8669)
管理(8603)
(8502)
(8350)
农业大学(8122)
实验(7950)
实验室(7684)
中心(7636)
理学(7370)
重点(7306)
理学院(7117)
(7105)
科学院(7049)
管理学(6800)
管理学院(6757)
(6717)
技术(5990)
(5935)
基金
项目(30469)
科学(21790)
(21470)
国家(21331)
基金(20963)
研究(16454)
科学基金(16000)
(12980)
自然(12716)
自然科(12373)
自然科学(12359)
自然科学基金(12153)
基金项目(11536)
(11377)
科技(8774)
计划(8619)
社会(8587)
资助(8315)
社会科(7954)
社会科学(7950)
重点(7823)
(7498)
教育(7212)
(6848)
专项(6531)
科研(6372)
(6185)
创新(5919)
(5831)
编号(5644)
期刊
学报(15765)
(15159)
(11891)
经济(11891)
科学(11588)
大学(10303)
农业(10249)
学学(10119)
研究(8652)
中国(7715)
(5669)
业大(5290)
林业(4493)
农业大学(4373)
(3738)
自然(3320)
科技(2992)
中国农业(2962)
自然科(2760)
自然科学(2760)
教育(2738)
(2591)
资源(2517)
管理(2502)
农林(2488)
(2488)
科技大(2353)
科技大学(2353)
西南(2192)
问题(2072)
共检索到543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永军  闫伟  王黎元  
从形态学、解剖学角度并利用对外生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的PCR扩增产物分析,对内蒙古段贺兰山地区青海云杉外生菌根形态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对其外生菌根真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与青海云杉共生的外生菌根有11种不同的类型;2)经对11种不同类型的菌根真菌rDNA的ITS区段碱基序列测定并运用GenBank的序列局部相似性查询系统(BLAST)软件比对,共鉴定到种水平7株,属水平2株,科水平2株,其中子囊菌为2株,其余都为担子菌;3)在形态、解剖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外生菌根根尖进行分子鉴定,二者鉴定结果一致。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妍  李登武  韩东辰  
采用典型样地法调查了贺兰山东坡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分析了种群年龄结构,量化了种群结构动态,绘制了静态生命表和时间序列模型,以探讨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青海云杉种群主体为小树和中树(占总数的82.4%),幼苗幼树和大树数量偏少。在考虑未来外部干扰情况下,种群年龄结构动态量化指数为V′pi=0.001 5>0,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死亡率高峰分别出现在1级和9级,说明贺兰山青海云杉种群正处于增长型向稳定型的过渡阶段,种群具有2次"自疏"过程,分别发生在幼苗时期和中树向大树过渡时期。虽然贺兰山青海云杉种群具有较强的自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蕊  郑红娟  贾桂霞  
为提高北美蓝云杉引种成活率并促进其幼苗生长,于2007年进行了适宜菌种的筛选和菌根化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1)普通裂褶菌和Pt菌剂为较适宜的菌种。2)接种Pt菌剂后,不同种源间的平均苗高差异不显著,不同接种时间的平均苗高差异极显著。3)不同种源的适宜Pt菌剂接种量不同。1号和3号种源施用1g/株的菌剂,2号和4号种源施用0.5g/株的菌剂促进生长的效果最好,2个月后1~4号种源幼苗的平均苗高分别为3.31、3.90、3.84和3.54cm。4)在幼苗移植时接种Pt菌剂不仅可以提高移植成活率,还有助于保持观赏性状。接种Pt菌剂后移植成活率均达85%以上,其中4号种源移植成活率最高,为92.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春芳  李枝林  方飞  杨根华  陈思思  洪群艳  
从采自云南昆明的墨兰,文山红竹兰、大雪素、小雪素、惠兰、春绿兰以及采自丽江、保山的小雪素根中分离到12株真菌。通过培养性状、ITS序列分析鉴定得出分离菌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毛壳菌属(Choetarnium)、柱孢属(Cylindrocarpon sp.)。本文首次从采自云南的大雪素和小雪素中分离兰花菌根真菌。从墨兰中分离到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真菌在国内未见报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柴迪迪  郭素娟  孙小兵  秦天天  
【目的】明确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板栗菌根真菌侵染机理研究以及菌根真菌的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培养,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pH值(4.0,5.0,6.0,7.0,8.0)、碳源(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麦芽糖、甘露醇)、氮源(蛋白胨、KNO3、(NH4)2HPO3、酵母浸出液)对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存在差异,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Pers.)Fr)、黄丝膜菌(Cortinarius turmalis Fr.)、淡紫红菇(Russula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琴  郭良栋  
对油松外生菌根的分支方式、颜色、大小、光泽,菌丝套的表面质地、菌丝组织结构、细胞大小、形状以及菌索、外延菌丝、囊状体等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共描述26种油松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其中包括17个担子菌、9个子囊菌,不同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不同;首次描述一娄疣杯菌的外生菌根形态和解剖特征。结果表明: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可以用于油松外生菌根真菌的种、属鉴定,而且随着不同外生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数据资料的积累,形态鉴定将在外生菌根的生态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磊  朱春云  于世川  祁银燕  张文辉  杜盛  关晋宏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东部祁连山地区青海云杉中龄林混交度对各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当地森林恢复和林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混交度分别为0、0. 2、0. 4和0. 6的青海云杉天然中龄林样地,调查混交度对0~20和20~40 cm土层各树种细根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的影响。【结果】混交度为0. 4的青海云杉林以10~25 cm径级(63. 72%)、24~32 m高度级(48. 72%)和16~20 m高度级(11. 18%)乔木占比最大,且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混交度的林分;青海云杉林总细根生物量密度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细根总量的68. 31%~83. 49%,其数值随混交度增大呈现先升后降趋势,混交度0. 4时最大,为616. 26 g·m~(-3); 20~40 cm土层总细根生物量密度随混交度增大而增大,在混交度0. 6时最大,为227. 17g·m~(-3);在0~20 cm土层,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混交度0. 4>混交度0. 2>混交度0>混交度0. 6,比根长和比表面积表现为混交度0. 4>混交度0. 2>混交度0. 6>混交度0;在20~4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比根长均表现为混交度0. 6>混交度0. 4>混交度0. 2>混交度0,比表面积表现为混交度0. 6>混交度0. 2>混交度0. 4>混交度0;随混交度增大,云杉对0~40 cm土层林分细根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的贡献逐渐减小,而白桦对0~40 cm土层林分细根生物量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的贡献持续增大;混交度对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 mm径级细根上。【结论】与其他混交度林分相比,混交度为0. 4的青海云杉中龄林具有更合理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异龄、复层的林分结构可以减小相邻植株间生态位竞争重叠范围,优化林分空间利用效率,提高群落稳定性,细根生物量密度及细根形态特征如比根长、比表面积、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达到最大。在未来青海云杉中龄林经营中,合理控制混交度在0. 4左右,可促进群落细根发育,利于森林持续健康发育。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娟   刘占军   任振强   娜荷芽   赵娅茹   吴梦瑶   陈林   李学斌   周金星   万龙   庞丹波  
【目的】探讨贺兰山西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变化、养分循环模式和调节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贺兰山西坡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海拔梯度依次选择荒漠草原(海拔1 349 m)、灰榆Ulmus glaucescens林(1 905 m)、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灌丛(2 134 m)、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2 150 m)、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2 160 m)、青海云杉林(2 635 m)和亚高山草甸(2 664 m)等7种典型植被类型。每个植被类型设置3个重复样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理化性质(含水率、容重、pH、有机碳、铵态氮、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酶活性(β-葡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蔗糖酶、淀粉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冗余分析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质量分数差异,并分析其影响要素。【结果】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有机碳质量分数随海拔上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容重随海拔上升在0~10与10~20 cm土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全氮、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以及pH在0~10和10~20 cm土层中随海拔上升无显著变化规律;在不同海拔植被带0~10 cm土层土壤各酶活性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与β-葡糖苷酶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淀粉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在0~10 cm土层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趋势,而α-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蔗糖酶活性在不同植被带不同土层之间均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在0~10与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铵态氮、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海拔梯度变化引起贺兰山西坡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变化,进而调控森林土壤酶活性沿海拔及土层分布的变化,其中土壤有机碳、pH及含水率是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能较好地解释土壤酶活性的海拔梯度差异。图4表1参36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文强  陈林  庞丹波  曹萌豪  张雅琪  李学斌  
【目的】研究对比小流域不同坡向、土层和植被类型土壤水文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以期为区域森林水文循环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响水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流域阴、阳坡荒漠草原、蒙古扁桃灌丛、灰榆林、油松林、混交林、青海云杉林和亚高山草甸,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壤水文效应。【结果】不同坡向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大蓄水量差异显著(P 混交林(65.73%)>油松林(59.62%)>亚高山草甸(57.61%)>灰榆林(37.19%)>蒙古扁桃灌丛(36.82%)>荒漠草原(29.57%);最大蓄水量表现为混交林(607.24 t/hm~2)>青海云杉林(601.97 t/hm~2)>油松林(560.03 t/hm~2)>亚高山草甸(549.33 t/hm~2)>灰榆林(480.35 t/hm~2)>蒙古扁桃灌丛(457.21 t/hm~2)>荒漠草原(437.17 t/hm~2)。同时土壤持水量、蓄水量和土壤孔隙度与海拔、植被综合盖度、土壤含水量均显著正相关(P <0.01),并且土壤总孔隙度对土壤水文效应的贡献最大,高达86.10%。【结论】综合研究发现阴坡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能力要高于阳坡,青海云杉林、油松林以及混交林等高海拔的乔木针叶林水源涵养能力普遍要高于低海拔的荒漠草原,并且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水文效应的重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潘新宇  李茜  刘松涛  何俊  孙兆军  
[目的]对宁夏贺兰山东麓老龄葡萄园土壤真菌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明析老龄葡萄园葡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特征,为老龄葡萄园的科学管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宁夏贺兰山东麓种植20年葡萄园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根际土壤(分别记为CS20、CS40和CS60)与非根际土壤(分别记为NCS20、NCS40和NCS60),采用CTAB法提取土壤基因组DNA,对内转录区间(ITS1-ITS2)扩增后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定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群落分布丰富度指数(Chao1和ACE)分析表明,根际土壤中的真菌群落丰富度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文学  马榕  郭琰杰  胡婧棪  鲁梅姿  顾沛雯  
【目的】研究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菌(Plasmopara viticola)孢子囊的田间扩散规律,揭示葡萄霜霉病田间流行机制,为该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5-2017年,在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园,采用定量风流孢子捕捉仪捕获田间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监测孢子囊田间扩散数量,并结合田间病情指数和气象因子探讨孢子囊扩散规律,评估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霜霉病的流行程度和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葡萄霜霉菌孢子囊在田间有10:00和24:00两个扩散高峰;孢子囊扩散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在近地面冠层,在水平方向上受葡萄叶幕阻隔形成多个孢子囊捕获中心;孢子囊扩散季节动态曲线呈倒"U"型,先缓慢上升后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田间孢子囊扩散数量与前7 d平均最低气温、前7 d平均温度、前7 d累计雨日和捕孢后第15天的田间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P<0.01),0.371(P<0.05),0.364(P<0.05)和0.636(P<0.01);与捕孢间隔期是否降雨和捕孢当日的田间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9(P<0.05)和-0.378(P<0.05)。【结论】通过测定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密度,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可以预测葡萄霜霉病田间发生情况,为该病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江源  熊敏  
该文通过建立物种资源数据库 ,分析了贺兰山东坡不同高程段中植物物种资源的构成特征 ,结果表明 :①贺兰山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随海拔升高先增加 ,随后又减少的变化趋势。海拔 1 4 0 0m~ 2 2 0 0m是植物物种集中分布的地段 ,海拔 1 80 0m~ 2 0 0 0m高程段内的的物种丰富度最大。②地理成分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③海拔 1 2 0 0m以下地段和海拔 30 0 0m以上地段的物种组成与其它各高程段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低。④植物物种资源构成特征的垂直分异是其现代生境特征和地史变化共同作用于植物区系的结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永辉  马振华  
【目的】研究不同预处理及环境因素对贺兰山杜松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提高杜松种子的萌发效率、促进杜松林实生更新及人工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在气候箱内模拟林间生境条件,研究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时间(0,10,24h)、土壤含水量(10%,15%,20%,25%,30%,35%,40%,45%)、埋土深度(0,1,2,3,4,5cm)及超声波时间(0,5,10,15,20,25,30min)和不同质量分数(0%,10%,20%,30%)聚乙二醇(PEG)浸种2种预处理方法对贺兰山杜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不同温度下杜松种子萌发率、萌发势和发芽指数差异显著,萌发的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锬  康慕谊  
论文基于RS和GIS方法,运用LandSat 8-OLI影像和dEM数据获取贺兰山高山林线分布信息,并对林线植被ndVI特征和林线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季初期山地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ndVI值差异明显,两种植被ndVI栅格像元的分布及其数量在山地垂直空间的变化指示出贺兰山2 900~3 200 M海拔范围出现高山林线现象。2)贺兰山高山林线主要分布在中部顶峰周边区域,林线上边界平均高度3 106 M,下边界平均高度3 022 M。主山脊两侧区域的东坡和北坡林线的平均高度较高,西坡和南坡低。3)山地针叶林与高山灌丛草甸ndVI栅格数据可以作为影像分类数据的补充,对影像分类方式确定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徐冉  
贺兰山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地理分界线所在,其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成为周边农业、草原绿洲环境存在的地理基础,也是环山区域农牧生产和民众生活的资源依赖,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明清两代作为古代贺兰山开发的深入扩展阶段,是对贺兰山生态环境影响较为明显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趋势下,贺兰山周边地域实现了从军事对峙到政治一体的历史格局转化,加之在汉蒙族群认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