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79)
- 2023(20138)
- 2022(16983)
- 2021(16042)
- 2020(13292)
- 2019(30667)
- 2018(30162)
- 2017(58397)
- 2016(30954)
- 2015(34991)
- 2014(34880)
- 2013(34310)
- 2012(31663)
- 2011(28698)
- 2010(28728)
- 2009(26781)
- 2008(25574)
- 2007(22181)
- 2006(19741)
- 2005(17776)
- 学科
- 济(138464)
- 经济(138320)
- 管理(87774)
- 业(82747)
- 企(68059)
- 企业(68059)
- 方法(58359)
- 数学(51110)
- 数学方法(50509)
- 中国(39971)
- 农(34316)
- 财(33076)
- 贸(30765)
- 贸易(30743)
- 融(29999)
- 金融(29997)
- 地方(29929)
- 易(29892)
- 业经(28950)
- 银(28886)
- 银行(28850)
- 行(27788)
- 制(26075)
- 学(25560)
- 农业(22798)
- 理论(20986)
- 务(20553)
- 财务(20473)
- 财务管理(20431)
- 环境(19595)
- 机构
- 大学(440730)
- 学院(438861)
- 济(193824)
- 经济(190001)
- 管理(172030)
- 研究(151719)
- 理学(148194)
- 理学院(146637)
- 管理学(144247)
- 管理学院(143463)
- 中国(120210)
- 京(92816)
- 财(87279)
- 科学(86878)
- 所(74479)
- 财经(70046)
- 中心(69584)
- 研究所(67475)
- 经(63797)
- 农(63395)
- 江(62667)
- 经济学(60448)
- 北京(59410)
- 业大(59056)
- 范(57207)
- 师范(56773)
- 院(54865)
- 经济学院(54362)
- 财经大学(52100)
- 州(50893)
- 基金
- 项目(291816)
- 科学(230982)
- 研究(217794)
- 基金(213941)
- 家(184291)
- 国家(182790)
- 科学基金(157882)
- 社会(140238)
- 社会科(133148)
- 社会科学(133116)
- 基金项目(111899)
- 省(110359)
- 教育(100038)
- 自然(99709)
- 自然科(97407)
- 自然科学(97386)
- 自然科学基金(95646)
- 划(93189)
- 资助(89183)
- 编号(88513)
- 成果(72409)
- 部(66075)
- 重点(64821)
- 发(62758)
- 课题(60581)
- 创(60226)
- 国家社会(58480)
- 教育部(57688)
- 创新(56278)
- 人文(56202)
- 期刊
- 济(211812)
- 经济(211812)
- 研究(138060)
- 中国(82923)
- 财(65193)
- 管理(63973)
- 学报(61272)
- 科学(58537)
- 农(57670)
- 融(53298)
- 金融(53298)
- 大学(48335)
- 教育(45928)
- 学学(45388)
- 农业(39598)
- 技术(38296)
- 经济研究(36058)
- 财经(34868)
- 业经(32269)
- 经(30080)
- 问题(27603)
- 贸(26898)
- 国际(24527)
- 技术经济(22007)
- 世界(21996)
- 理论(21019)
- 统计(20385)
- 业(20307)
- 图书(20094)
- 现代(19578)
共检索到663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志强 马永健 范爱军
文章首先基于SVAR和IVAR模型测算获得贸易融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效果的经验证据,然后在本地货币定价模型中纳入贸易融资建立两国DSGE模型,研究出口货币融资、进口货币融资和主导货币融资影响美国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结果表明:考虑贸易融资后,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通胀的溢出效应显著放大,说明贸易融资对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跨国传递具有重要影响;在主导货币融资条件下,美国货币政策会通过利率和实际边际成本影响贸易品定价,导致一价定律偏离,从而降低国际贸易总量和资源的跨国配置效率;主导货币贸易融资还会加剧外围国家的通胀和经济波动,削弱外围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基于此,文章建议积极推动中国与贸易伙伴签订人民币互换协议,实施本币优先的贸易融资战略,有效缓解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负面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阿忠 朱松平
文章通过构建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GVAR),就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加息政策对中国经济实际产出的长期影响是正向的,人民币利率因此步入滞后的被动加息,国内通胀上升,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则相应降低,但对中国国内利率、通胀以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影响相对较小;美国扩大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除短期会给中国产出水平带来正向影响外,其他方面同美联储加息所带来的影响正好相反。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实际产出影响是正向的,带来低微的输入型通胀,利率小幅下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小幅上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阿忠 朱松平
文章通过构建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GVAR),就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加息政策对中国经济实际产出的长期影响是正向的,人民币利率因此步入滞后的被动加息,国内通胀上升,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则相应降低,但对中国国内利率、通胀以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影响相对较小;美国扩大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除短期会给中国产出水平带来正向影响外,其他方面同美联储加息所带来的影响正好相反。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实际产出影响是正向的,带来低微的输入型通胀,利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宁 丁一兵
2022年以来,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加息,这一政策变动引起了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为全面阐释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利用时变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全面评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显示:第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对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通常是在重大事件窗口期产生传递效应,而在常态化时期基本不会产生影响;第二,中国经济增长对美国货币政策变动的反馈较弱,但通货膨胀和跨境资本流动对加息冲击的反馈较为灵敏,因此,应警惕由美联储加息而引发的通货紧缩效应和资本外逃风险;第三,在政策应对层面,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明显的转段特征,早期倾向于采取被动的“顺风而动”型调整以避免较大的经济波动,而随着经济体量逐渐上升,政策调整逐渐转向“以我为主”的主动型调节;第四,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后疫情时期的回升阶段,加息冲击对宏观变量和政策变量的影响较弱,这为“以我为主”型的宏观调控争取了宝贵空间,同时也为经济平稳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政府应理性看待并正确认识现阶段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货币政策仍应坚持“以我为主”,为实体经济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并不断扩大自身经济体量,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打造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强化经济发展韧性,最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荣华 左晓慧
以货币政策为视角研究金融开放的波动效应,将货币政策、金融开放和经济波动纳入一个研究框架。实证检验表明中国金融开放经济波动可能存在货币政策渠道,在此基础上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进一步刻画中国金融开放下货币政策冲击的经济波动,发现金融开放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短期为负效应,长期转为正效应;货币政策在金融开放加剧经济波动关系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面对金融开放的困境,货币当局应构建稳定的货币政策框架;强调金融开放的力度同时更应注重金融开放的协调性,将有助于获得金融开放的收益,减缓经济波动。
关键词:
金融开放 经济波动 政策不确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孙稳存
本文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和货币量双重控制的现实,设计了体现这一现实的货币政策指标,并根据这一指标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中国货币政策虽然具有反周期的操作取向,但是货币政策本身却是造成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中国自1997年以来宏观经济波动明显缓和化,其原因既包括基础因素冲击降低,也包括货币政策冲击的降低。中国货币政策在1997年以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主要是货币政策自身的波动减少了,货币政策更加稳健,不再像1997年以前那样在短期内出现巨大的变化。
关键词:
货币政策 经济波动 利率管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伟 李丹娜
文章基于时变视角,依据行为经济学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家信心、投资者信心、利率、货币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六变量的TVP-VAR模型,研究信心、货币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企业家信心和投资者信心能够影响利率和货币增长率,即信心可以通过影响货币政策进而作用于宏观经济。货币增长率和利率能够影响投资者信心和企业家信心,进而可以通过信心影响宏观经济。从时变角度看,企业家信心一单位的正向冲击在整个样本区间内均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在短期内投资者信心和货币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长期内货币增长率的提高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晶晶
由于200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现着重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一是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美元低利率和美元流动性宽松及上述两者带来的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的持续增加是贸易顺差规模快速增长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如美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变量变动与滞后12个月的中国对美贸易出口和顺差变动走势有着较高的一致性。美国货币供应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梅
货币政策调整可以影响个人的消费、投资行为,个人行为的累积会形成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通过信贷和融资将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从而达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构建SidrauSki模型,提出货币政策的影响路径假说,并构建ardL-ECM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认为货币政策对金融资产结构的影响效果比对宏观经济更有效,短期调整比长期影响更有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耿 杨力
经济波动的福利成本研究给出了货币政策的福利边界,该领域的早期分析认为,经济波动造成的福利成本微不足道,这一结论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政策无效论"的一个重要支撑。但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学术思想的不断拓展,尤其是增长效应、危机效应等新的福利机制不断被挖掘出来,使得我们对经济波动影响社会福利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得早期结论受到相当的质疑。
关键词:
经济波动 福利成本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国跃 胡晓璎 周陈曦
现金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货币政策通过各种工具对市场运行进行的调节不可避免地会对流通中的现金产生波动性影响。本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角度,应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灰度相关分析等方法,就本世纪以来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现金供应的影响效应展开分析。探究现金波动的内在政策性原因,为分析现金运行规律,探求货币政策的实际效力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
货币政策 现金供应 波动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石建勋 王盼盼
宏观经济时常发生大幅波动,央行通常是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状态下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本文区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和波动,着重考察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对宏观经济波动性变化的反应模式。通过拓展传统IS-Phillips经济结构模型,获取宏观经济波动性水平的度量指标,再将其纳入基于泰勒规则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然后从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和货币政策操作节奏的稳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宏观经济波动性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会对宏观经济波动性的变化做出规律性反应,宏观经济波动性的提高,一方面使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万晓莉
我国宏观经济过去20年间的一大特征就是高增长、高波动,但1996年后波动性有所减小。本文目的就在于考察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通过构建反映我国利率双轨制以及相应汇率制度的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从管制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两个维度,用GMM模型实证估计了1987—2007年间以及1996年前后的反应函数,结果发现其可作为衡量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基准;同时管制利率在1996年以前有放大经济波动的效果,而1996年以后对产出表现出显著的逆周期调控特征,但央行利率调控效果因没有从管制利率有效传导到市场化利率而减弱。此外,我国管制和市场利率都对通胀反应不足,这使得通胀在我国有自我实现的可能。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孙宁华 周扬
金融创新和货币政策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经济现实需要我们构建包含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波动模型。在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各项保险事业真正完善之前,根植于传统文化习俗和制度安排的消费习惯一时间很难改变,因此,本文建立了引入消费习惯形成因素的内含货币效用模型。经过校准分析和计量实证,本文认为,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习惯形成特征,引入消费习惯形成的MIU模型对中国现实经济有较好的拟合效果,能够解释产出波动的98%,与未引入消费习惯形成的基本RBC模型相比,对消费波动的解释能力显著提高。货币冲击对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影响较大,可以解释其11.36%和10.27%的波动。货币冲击的初始...
关键词:
经济波动 货币政策 消费习惯形成 校准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祝梓翔 高然 邓翔
不确定性已成为中国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多将不确定性视为外生因素。本文尝试探讨不确定性的内生性以及货币政策对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估计一个具有"双向反馈"机制的均值波动率SVAR模型,从实证上分析货币政策对波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向货币政策冲击在推高总需求的同时降低了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率;货币政策冲击对波动率的解释比重在5%以上;关闭波动率的内生反馈机制会弱化货币政策的效果。接着,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信贷约束和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从理论上解释和拟合货币政策对波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向货币政策冲击能够降低宏观变量的波动率,关闭不确定性的影响会弱化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不确定性的状态依存特征是正向货币政策冲击减少不确定性的关键机制;经济主体的风险厌恶偏好、信贷约束程度、货币政策惯性决定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中信贷约束是最重要的影响渠道。本文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去杠杆"并不矛盾,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措施。本文对于理解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成因、缓解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