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32)
2023(16505)
2022(14218)
2021(13333)
2020(11248)
2019(26178)
2018(25584)
2017(49490)
2016(26296)
2015(29866)
2014(29531)
2013(29413)
2012(27077)
2011(24229)
2010(24061)
2009(22429)
2008(20962)
2007(17672)
2006(15236)
2005(13245)
作者
(73492)
(61356)
(60668)
(57837)
(38960)
(29155)
(27724)
(24061)
(23284)
(21533)
(20786)
(20731)
(19184)
(19116)
(19039)
(18593)
(18233)
(17825)
(17512)
(17467)
(14989)
(14898)
(14706)
(13847)
(13680)
(13568)
(13296)
(13125)
(12206)
(11940)
学科
(110387)
经济(110270)
管理(73630)
(70999)
(56500)
企业(56500)
方法(55537)
数学(49202)
数学方法(48656)
中国(30608)
(29454)
(28271)
(28180)
贸易(28167)
(27374)
业经(22675)
(20443)
农业(20085)
地方(19883)
(18641)
(16840)
(16838)
金融(16836)
银行(16803)
(16758)
财务(16685)
理论(16672)
财务管理(16650)
环境(16375)
(16112)
机构
大学(375495)
学院(372002)
(161685)
经济(158810)
管理(149846)
理学(131169)
理学院(129840)
管理学(127668)
管理学院(127017)
研究(124481)
中国(94503)
(78817)
科学(73577)
(70230)
(60302)
财经(57916)
中心(55805)
研究所(55172)
(55025)
业大(53501)
(53214)
经济学(50490)
(50243)
北京(49775)
(47035)
师范(46627)
经济学院(45842)
(45743)
财经大学(43606)
农业(43099)
基金
项目(259978)
科学(205935)
基金(192431)
研究(190155)
(167103)
国家(165816)
科学基金(143568)
社会(122848)
社会科(116698)
社会科学(116670)
基金项目(101389)
(97391)
自然(92643)
自然科(90575)
自然科学(90553)
自然科学基金(88946)
教育(87064)
(82672)
资助(80426)
编号(75980)
成果(60431)
(58948)
重点(57573)
(54511)
(53550)
国家社会(51852)
教育部(51338)
课题(51253)
创新(50066)
科研(49961)
期刊
(163431)
经济(163431)
研究(109129)
中国(65164)
学报(55667)
管理(53647)
科学(52313)
(51523)
(48704)
大学(43627)
学学(41176)
教育(35493)
农业(34419)
技术(31963)
(31430)
金融(31430)
经济研究(28433)
财经(27962)
业经(25411)
(23957)
(22741)
问题(22275)
国际(19620)
(18166)
技术经济(18020)
统计(17856)
理论(17513)
图书(17231)
世界(17230)
商业(16496)
共检索到532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唐东波  王洁华  
本文分析了1995~2007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并着重考察了贸易扩张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作用。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并未对这一作用机制产生实质性影响,实证分析验证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结论;劳动市场的双重工资弹性条件难以满足,是导致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呈现逆周期性特征的原因;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人口因素也不利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围绕全球化贸易和双重工资弹性条件,我们提出了继续坚持开放、加快产业升级和降低工资刚性等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威  王舒鸿  
经典理论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解释为技术和资本两个因素,文章尝试创新地应用DEA模型将其量化并进行解释,然后分别对各个省市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有1个省份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只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8个省市仅受到资本产出比变化的影响,还有15个省市同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另外4个省市没有受到上述两个因素影响,其劳动收入份额也未出现下降。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晓磊  谢建国  张二震  
在一般均衡框架内构建了一个贸易"引力模型",采用我国和160个国家(地区)间14年的进口贸易数据,研究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与进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每提升1%,将引起进口下降1.97%~4.61%。这主要是由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以非消费品为主和进口企业融资严重依赖内源性融资导致的,因此在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初次收入分配结构改革中,应辅以刺激居民消费性进口需求和多元化企业进口融资渠道等政策措施,以稳定我国进口贸易规模。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肖明月  杨君  文雁兵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然后基于金融规模和金融结构两个层面进行实证检验,并从投资扩张的视角分析上述影响出现异质性的原因,得出的结论包括:东部地区"内生发展偏好"与"融资约束"共存导致金融发展不足,使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仅存在规模效应;西部地区金融过度发展导致"攫取效应"突显,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中部地区投资扩张模式已由内源向外源转变且金融深化程度适中,因而金融发展能提升劳动收入份额。适度"加杠杆"是发挥金融体系积极作用的基础,过度"加杠杆"则产生"攫取性"效应,因此推进金融发展应注重"共容性"体系构建,避免陷入"攫取性"发展陷阱。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明海  肖文  姚先国  
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下降显著,有很多文献试图给出经济学的解释。本文将简要综述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并重点考察基于中国事实的研究情况。现有研究主要从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两大视角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给出了解释,但是无论是劳动收入份额的度量还是对它的理论解释还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特别地,本文认为从对外开放的视角出发对于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林志帆  赖艳  徐蔓华  
是什么因素引发全球范围劳动收入份额的普遍下降?本文尝试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提供解释:世界各国持续的货币扩张使实际利率下降、信贷规模扩大,因此厂商使用资本品的成本下降,倾向于在生产中投入更多的资本;如果资本与劳动替代弹性大于1,资本深化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根据理论模型的推导结论,我们基于中介效应检验使用跨国数据证明:无论是在表征短期均衡的动态模型中,M2/GDP与劳均资本上升均显著劳动收入份额,资本深化是货币扩张抑制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途径。分样本回归揭示,以上机理仅对发展中国家成立,部分传导机制对货币政策较为稳健的发达国家与欧元区国家不成立。这说明,遏制货币超发对于维持稳定的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具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帅光  
中国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营造了相对低利率的投资环境,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经济增长获得阶段性成功的同时,劳动收入份额却持续下降,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愈演愈烈。本文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借入运营资本的特征和中国货币存量高速扩张的事实,通过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来分析货币扩张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本文认为持续扩张的总量型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贷款利率,带动产出和就业的增长。但是,由于各产业的融资依赖性不同,融资依赖性较强且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产业在货币扩张过程中获得偏向性的增长,造成劳动收入份额较低的产业相对扩张和劳动份额较高的产业相对收缩的产业结构变化效应,当...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叶初初  冯邦彦  
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而目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探讨很少有基于一省或一区的研究。文章结合广东2005-2009年14个行业的劳动报酬数据,用Pooled EGLS方法发掘提升广东省劳动收入份额的行业途径。结果显示,行业规模、工资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有正向作用,行业垄断程度则起负向作用,而行业劳动密集程度对该份额的拉动作用存在行业差异性。要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广东应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降低行业行政垄断程度,着重发展服务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戴小勇  成力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这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密切相关。理论分析认为,出口扩张与外商直接投资,使劳动要素对最终产品分配权的相对地位下降,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降低。基于我国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出口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4.2%,使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下降9.3%;外商直接投资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4.8%,使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下降5.4%;出口依赖程度越高,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冲击越大;外资企业的生产率越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冲击越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罗长远  陈琳  
本文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首先基于文献提出了一个假说,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通过信贷获得流动资本的能力受到限制,它们倾向于减少劳动雇用或降低工资水平,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对世界银行提供的中国企业数据进行系统GMM估计和稳健性分析,我们找到了这一命题的支持性证据:私人企业的负债资产比(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而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则没有类似的结论。出现这一差异的关键原因是,在中国,只有私人企业面临着融资约束的困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少军  
中国"全球最重要的外包制造平台"的地位及其推动的对外贸易发展,与劳动收入份额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下降之间的反差,是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难以解释的。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组织和治理力量,可以通过价格驱动、低端锁定和世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三种渠道,降低发展中国家劳动的工资,进而降低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利用中国的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带有Driscoll-Kraay标准误的固定效应估计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全球价值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显著为负。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余淼杰  梁中华  
我国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总收入中份额自1995年不断下降,深入而广泛的贸易自由化也发生在这一时期。本文采用中国制造业贸易企业1998~2007年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我们将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关税的迅速下调视为一次自然实验,用倍差法进行实证回归。实证结果显示,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贸易自由化过程通过降低资本品成本、中间投入品价格和技术引进的成本,显著降低了企业层面的劳动收入份额。企业面临的关税水平下降幅度越大,其劳动收入份额减少越多。在考虑了序列相关性、同趋势假设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稳健性检验后,实证结果依然显著。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申  杨红彦  
文章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国际贸易、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显示在1999~2009年期间,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总体上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变动主要是行业内部劳动力再配置的结果;利用中国工业部门21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广义矩方法对国际贸易、技术变革对行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计量分析表明,国际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提高我国工业部门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而技术进步则存在显著降低工业行业劳动份额的效应,这与我国工业部门在研究期内的技术进步具有劳动节约型特征有关。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玉清  姜磊  
本文扩展了包含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发展经济学模型,在具有普适意义的理论框架中解释了劳动收入份额的演变规律及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4-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控制省市固定效应和其他相关经济社会变量后,本文发现FDI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呈稳健的倒U型非线性曲线,经历了就业效应和技术效应的交替主导,东中西三大区域及增长极、直辖市空间范围内的影响路径表现出典型的地域性差异,适宜技术研发、市场整合及相应的政策激励有助于抑制FDI技术效应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冲击,缓解严峻的收入分配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扬  姜文辉  张卫芳  
从CES生产函数出发,构建理论模型,推导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并据此建立实证方程。随后采用中国1978-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测算其影响规模。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内,人口老龄化显著降低了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劳动收入份额越低,要素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对各区域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为负,但呈现区域异质性。(2)我国技术进步总体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显著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仍然显著为负,东部技术进步偏向效应显著大于中部和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3)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不同;此外,劳动收入份额会随对外开放度和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政府可通过适当的人口政策、就业和社保政策及货币政策实施缓解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降低的现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