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33)
2023(7579)
2022(6380)
2021(5539)
2020(4610)
2019(10205)
2018(9794)
2017(18834)
2016(9682)
2015(10914)
2014(10954)
2013(10893)
2012(10268)
2011(9593)
2010(9752)
2009(8986)
2008(8835)
2007(7926)
2006(7161)
2005(6481)
作者
(29686)
(25090)
(24985)
(23744)
(15938)
(11976)
(11577)
(9801)
(9447)
(8767)
(8665)
(8337)
(8155)
(7850)
(7716)
(7706)
(7443)
(7230)
(7187)
(7003)
(6341)
(6121)
(6055)
(5735)
(5604)
(5599)
(5305)
(5167)
(5081)
(4968)
学科
(70225)
经济(70190)
管理(25697)
方法(23571)
数学(21018)
数学方法(20932)
(20582)
地方(20083)
(18373)
贸易(18364)
(17721)
(15122)
企业(15122)
地方经济(13860)
中国(13573)
(12123)
(11508)
业经(11264)
环境(9753)
(8996)
关系(8560)
农业(8350)
经济学(7683)
(7489)
金融(7488)
(7364)
产业(7230)
(7115)
(7095)
(6804)
机构
学院(154272)
大学(153238)
(82118)
经济(80838)
研究(58195)
管理(55131)
理学(47668)
理学院(47055)
管理学(46404)
管理学院(46110)
中国(41682)
科学(32745)
(31188)
(31017)
(29257)
经济学(27557)
研究所(26619)
财经(25553)
中心(24872)
经济学院(24718)
(23643)
(23099)
(22803)
业大(20861)
(20703)
(19652)
师范(19497)
北京(19216)
财经大学(18685)
农业(18555)
基金
项目(100873)
科学(80217)
基金(74692)
研究(73399)
(65091)
国家(64621)
科学基金(54893)
社会(50840)
社会科(48506)
社会科学(48495)
基金项目(39288)
(38846)
自然(32905)
教育(32464)
(32144)
自然科(32102)
自然科学(32096)
自然科学基金(31519)
资助(30302)
编号(27882)
(24397)
重点(23305)
(22777)
国家社会(22390)
成果(21780)
发展(20468)
(20444)
(20209)
教育部(19774)
人文(19641)
期刊
(93877)
经济(93877)
研究(48982)
中国(26068)
(22943)
学报(21851)
科学(20772)
(20592)
管理(19866)
经济研究(17592)
大学(16780)
学学(16267)
(14788)
农业(14327)
财经(13591)
问题(13378)
技术(12950)
国际(12921)
业经(12672)
(12439)
金融(12439)
(12020)
技术经济(9758)
教育(9698)
世界(9634)
统计(8879)
商业(8583)
(7783)
经济问题(7599)
资源(7434)
共检索到234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吴立元  刘研召  
本世纪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市场化的不断加深对中国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成为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贸易成本的两地区-两部门新经济地理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并在合理的参数条件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贸易成本的降低阻碍了劳动力、资本与可贸易产业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流动和转移,加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从而为"迁移谜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角度。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韩彪  张兆民  
降低运输成本可以扩大人员、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从而提高资本和人力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配置效率,提升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外部性,最终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在许多文献中得以论述,但有关区域间运输成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双区域模型分析,区域间运输成本的降低能够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此理论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1991—2012年的动态面板数据验证区域间运输成本对我国经济增长所呈现出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运输成本对中国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反向作用,不论是对经济发达地区、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对中国整体经济,从1991年始逐年降低的区域间运输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娟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人口、政策等方面。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产生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地区贸易等因素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解决要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贸易经济发展互补共赢、加大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基础建设投资、发展集约型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牛盼强  谢富纪  曹洪军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命题已被普遍接受。然而,以往文献对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却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文章提出要素流动成本的概念,通过构建基于要素流动成本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运行机制和模型来研究二者关系。结论指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本质上就是要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及其变动率,关键手段就是进行创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涵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经济模型。数值模拟的结论也显示,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当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活动趋于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这说明如果考虑集聚经济效应,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得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扩大的特征事实。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卞元超  吴利华  白俊红  
以往研究在考察高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过程中,忽视了高铁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也缺乏对高铁开通背景下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现象的关注。在对当前中国高铁开通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格局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详细阐述了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机理,并以是否开通高铁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4—2014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数据,对高铁开通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考察期内,高铁开通能够通过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高铁开通能够拉大区域经济差距,产生极化效应。高铁开通显著扩大了省会城市的经济差距,但是对非省会城市的影响效应是不显著的。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高铁开通的极化效应在整体上呈现出先递增再递减的趋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邓慧慧  薛熠  杨露鑫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和地方治理体系的一场考验,在促使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补短板的同时,围绕疫情防控的公共服务竞争隐然显现。厘清那些将地方竞争导向经济增长而非公共服务的现实背景和制度性约束条件,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引导公共服务成为地方政府新的竞争标尺,可为中国迈向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动力,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文章首先通过一个两地区模型,说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未与经济增长协同推进是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的自然结果,而在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下,从经济增长竞争走向公共服务竞争成为可能。接着基于地方公共服务的典型事实,围绕当前中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经验检验发现新时期人口、资本要素的充分流动依托于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载体的空间网络体系,公共服务已成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吸引发展要素的核心资源。公共服务的加强应借助地方政府的竞争激励,基于"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的进一步估计结果发现改革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扩大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增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推动建立"见贤思齐""力争上游"的竞争关系来提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并为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力  
国际贸易理论揭示了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机制,但对于收入分配的区域效应则存在广泛的争议。本文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结构分析,探讨贸易扩张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演化的结构关联机制,进而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贸易成因做出解释与判断。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雅萍  吴丰林  
分析了旅游流影响下的要素流动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进而就旅游业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旅游业影响下的我国区域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东、中、西三级递减的空间格局,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初始年份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省份拥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旅游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要大于东部地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米娟  张楚宜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索洛增长方程,通过实证检验来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增长受资本、劳动、制度和要素集聚四个因素影响的差异情况,特别是研究要素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差异性,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金凤君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道华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差异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加大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东、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投入要素、产业结构以及要素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来说,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差距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其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大地区间的交流学习,提高落后地区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率的学习效应。制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霆  谭晓萍  
跨区域流动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区域间贸易和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分散了区域性供给或需求波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冲击力,进而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波动周期延长与强度下降的趋势。其次是要素流动规模的扩大不仅进一步拓宽与疏通了经济波动的区域间的传导渠道,而且提高了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波动的相互解释力,增强了彼此间的因果关系和减弱了彼此间的同步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常成  沈凯玙  
文章利用2011—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首先刻画了各城市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以及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数字经济与要素流动的交互影响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又一重要力量。此后,文章借助于包容性增长框架,采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宽带中国”的准自然实验法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强化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实现了区域的协调发展。但数字经济的这种调节效应主要与资本的迁入以及技术的扩散有关,通过劳动力迁移所发挥的调节效应尚不明显。就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异质性表现来看,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包容性增长效应在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创新水平以及市场化水平偏高的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驱动,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保障,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畅通要素流动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