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93)
2023(5656)
2022(4482)
2021(4062)
2020(3015)
2019(6891)
2018(6707)
2017(11896)
2016(6244)
2015(7061)
2014(7117)
2013(6714)
2012(6226)
2011(5578)
2010(5658)
2009(5073)
2008(5079)
2007(5009)
2006(4418)
2005(3582)
作者
(17447)
(14863)
(14648)
(14001)
(9049)
(6884)
(6711)
(5709)
(5512)
(5259)
(4947)
(4841)
(4770)
(4572)
(4568)
(4519)
(4360)
(4288)
(4278)
(4273)
(3718)
(3674)
(3627)
(3396)
(3365)
(3284)
(3242)
(3220)
(2982)
(2948)
学科
(24638)
经济(24631)
(16467)
贸易(16458)
(15971)
管理(14771)
(10638)
方法(8998)
(8982)
中国(8342)
地方(7988)
(7770)
企业(7770)
数学(7181)
数学方法(7088)
业经(6722)
(5777)
关系(5690)
农业(5580)
(5209)
出口(5207)
出口贸易(5207)
环境(4502)
理论(4469)
(4359)
(4297)
(4105)
教育(4005)
国际(3664)
(3543)
机构
学院(86042)
大学(82740)
(36611)
经济(35758)
研究(30865)
管理(28559)
理学(23576)
理学院(23330)
管理学(22784)
管理学院(22644)
中国(22627)
科学(17711)
(17624)
(15886)
(14898)
(14311)
中心(14273)
(13838)
研究所(13296)
(12413)
财经(12136)
业大(12017)
(12005)
师范(11894)
(11489)
经济学(11259)
北京(11192)
(11018)
技术(10978)
(10952)
基金
项目(56708)
研究(45678)
科学(43111)
基金(37732)
(32937)
国家(32657)
社会(27644)
科学基金(26529)
社会科(26165)
社会科学(26161)
(23275)
教育(20981)
编号(19831)
(19429)
基金项目(18929)
成果(16280)
资助(15173)
课题(15018)
自然(14819)
自然科(14392)
自然科学(14386)
自然科学基金(14064)
(14062)
重点(13538)
(12833)
(12226)
(11843)
(11557)
发展(11524)
国家社会(11420)
期刊
(43912)
经济(43912)
研究(26786)
中国(20971)
教育(14620)
(13760)
学报(11915)
(10936)
(10931)
管理(10448)
科学(10031)
农业(9864)
国际(9622)
大学(9396)
技术(8871)
学学(8514)
业经(8485)
经济研究(7842)
(7090)
金融(7090)
问题(7084)
(5584)
贸易(5584)
职业(5425)
图书(5366)
(5111)
财经(4989)
国际贸易(4778)
世界(4773)
商业(4648)
共检索到1409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钢   韩丁   李西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逐步从贸易弱小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仍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文章梳理了2009年、2015年贸易强国评估工作,开展了2023年贸易强国测度评价,对标美国、德国、日本等贸易强国,评析了我国贸易强国建设取得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及存在的差距。针对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形势,文章重点研究分析了全球贸易治理受困、全球价值链重构加速、全球供应链危机显现、数字贸易领域分歧明显、绿色低碳经贸规则博弈等六大趋势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路径与主攻方向,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夯实贸易强国的两大支柱和两大新动力,加强统筹协调和保障工作,完善贸易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和常态化评估。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钢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强国要求,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外交强国等,在经济强国中又包含制造业强国、经贸强国或贸易强国、金融强国。一国的对外贸易连接国内外市场,其大小、强弱关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外贸直接和间接带动国内超过1亿人口就业,贡献了全国20%的税收。因此,迈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林发勤  张倩倩  刘梦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孤立无援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接全球,再到经济体量迅速扩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伟大飞跃。中国从始而终倡导贸易开放,但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世界主要经济体各自谋求符合自身利益的体系架构,全球化面临结构拆解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的对外开放难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要求,这既是当前共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命题,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开放的焦点问题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应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既要正视全球化受阻和国际经贸格局重构的挑战,又要完成向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贸易强国的转变。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马林静   齐冠钧   梁明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存在历史契合性和实践必然性。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贸易强国建设的渠道为:以开放式发展厚植贸易强国建设的要素基础;以开放新优势打造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贸易结构更趋优化;以开放促改革构筑贸易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开放之道引领创建普惠共享、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在明确赋能渠道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深层次制度开放,形成以制度开放效应为核心的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体系;推动内外开放联动发展,以高效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赋能贸易强国建设;实施更大范围对外开放,以多维度的开放势能优化对外贸易区域市场结构;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力,塑造贸易强国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朱福林  赵绍全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双方贸易投资及价值观领域争端不断积累的结果,对全球贸易具有重要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与贸易逆差、文明冲突、发展模式差异及美国强硬内阁等众多因素有关。其中,贸易逆差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文明冲突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发展模式差异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本质原因,美国内阁成员偏鹰倾向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人为原因。中美两国的征税范围均照顾到了国内需求的不可替代性。事实上,仅从贸易角度看,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GDP的负面影响不是很大,但其潜在影响却远远超出贸易领域。贸易摩擦的持续和加剧不仅会加重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负面情绪并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刺激美国运用全球影响力对中国全面施压并形成封锁。中美贸易摩擦的现实也从某种程度上警醒我们,我国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公认的贸易强国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必须在经济结构、运行机制、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而要更好地化解中美贸易摩擦,我国必须实施贸易强国战略,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参照国际标准改善我国营商环境;进一步坚持市场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幅减税降费;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型国家。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燕  王跃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上海体育产业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提出了加快国际体育贸易中心建设的战略构想。目前关于国际体育贸易中心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国际体育贸易中心建设进行了内涵界定和理论建构,剖析了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贸易中心的有利、不利条件以及相应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上海建设国际体育贸易中心是上海"四大中心"之一——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增长点,也是建设"健康上海"的重要组成,是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重要载体,上海应抓住"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举办进口博览会等发展良机,深挖体育贸易发展潜力,采用"一体两翼多引擎"模式建设上海国际体育贸易中心,创建全球知名体育城市。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枝煌  
本文在清楚当前外贸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抓紧贯彻实施创新、绿色、协调、开放、贡献的五大发展理念,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全面推进外贸调结构稳增长,打造中国外贸升级版。特别是,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三个层面应共同努力,在"十三五"或中长期规划中重视和挖掘外贸的经济拉动作用,早日推动中国成为第一大贸易大国乃至世界贸易强国。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枝煌  
本文在清楚当前外贸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抓紧贯彻实施创新、绿色、协调、开放、贡献的五大发展理念,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全面推进外贸调结构稳增长,打造中国外贸升级版。特别是,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三个层面应共同努力,在"十三五"或中长期规划中重视和挖掘外贸的经济拉动作用,早日推动中国成为第一大贸易大国乃至世界贸易强国。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枝煌  
本文在清楚当前外贸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抓紧贯彻实施创新、绿色、协调、开放、贡献的五大发展理念,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全面推进外贸调结构稳增长,打造中国外贸升级版。特别是,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三个层面应共同努力,在"十三五"或中长期规划中重视和挖掘外贸的经济拉动作用,早日推动中国成为第一大贸易大国乃至世界贸易强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程惠芳   洪晨翔  
全球经贸规则体系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新趋势,以贸易投资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改革正在渐进式推进。本文在论述贸易投资便利化的理论发展逻辑基础上,首次基于高标准经贸规则视角,构建并测度了2013—2021年全球126个经济体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指数,并探讨了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研究发现:我国贸易投资便利化综合水平的全球排名由第48位提升至第35位,现处于第二梯队,但服务贸易便利化与争端解决便利化未进入全球50强;从影响因素看,数字贸易便利化的贡献率最高,交通物流便利化的改革创新动力不足,而以知识产权保护、争端解决、政府服务与效率为核心的制度环境的贡献率亟待提高;从经济效应看,贸易投资便利化能有效促进货物贸易规模、服务贸易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长,是提升“外循环”质量的重要引擎。本研究为我国全面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有序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姚枝仲  
本文使用贸易份额与一个价格因子的乘积构建贸易强国指数,其中价格因子是一国贸易品价格与世界平均价格之间的比价。该指数能测度一国得自贸易利益的相对大小,而在国际贸易中能比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正是贸易强国的本质特征。该指数还能很好地抓住贸易强国的另一个特征,即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廉价产品出口国走向优质高价产品出口国的过程。对该指数的分解和进一步分析,能够用于理解各国贸易利益的来源、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及一个国家走向贸易强国的发展路径。该指数还为贸易结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丽  梁鹏  
贸易强国一定是产业强国,贸易发展加速产业发展。中国建设贸易强国,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政策引导,通过统筹国内外和境内外商品市场、统筹境内外服务市场、统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促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境内外经贸规则有序对接、促进跨国经营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促进内外贸监管方式有机衔接,推动内外贸市场高质量融合发展;要努力构建自主贸易体系,掌握贸易的主导权、渠道的控制权、商品的定价权和市场的话语权;要跳出低附加值层面,让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要打造一流的贸易企业尤其是内贸外贸融合发展的一流企业;要有理论支撑。打造贸易强国,离不开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实现流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决好去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问题,加快发展物流业。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要更加重视扩大内需,以创造消费者价值为核心重构零售业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定位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对于我国外贸格局的定位是:"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亚斌   谢岳峰   王振国   秦梦舟  
本文基于企业的微观数据,重新修正了贸易强国指数,量化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为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且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工具变量后的检验仍然显著。人工智能给中国贸易强国建设带来的推动作用,目前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而在具有良好劳动保护机制的国有企业中,人工智能对贸易强国建设的促进效应会有所减弱。进一步考虑金融危机冲击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部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中国贸易强国建设。人工智能主要通过两条机制促进中国贸易强国建设:一是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巩固传统外贸优势;二是通过促进探索性技术创新来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