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39)
- 2023(10379)
- 2022(8840)
- 2021(8190)
- 2020(6982)
- 2019(15960)
- 2018(15793)
- 2017(30772)
- 2016(16232)
- 2015(18226)
- 2014(17724)
- 2013(17730)
- 2012(16601)
- 2011(15019)
- 2010(14881)
- 2009(13920)
- 2008(13846)
- 2007(12107)
- 2006(10753)
- 2005(9642)
- 学科
- 济(71966)
- 经济(71883)
- 管理(45660)
- 业(44991)
- 方法(37754)
- 数学(34536)
- 数学方法(34369)
- 企(34072)
- 企业(34072)
- 贸(26907)
- 贸易(26892)
- 易(26228)
- 中国(21050)
- 财(20432)
- 农(19294)
- 制(14695)
- 出(14533)
- 业经(13202)
- 银(12926)
- 银行(12886)
- 行(12346)
- 农业(12307)
- 融(12043)
- 金融(12043)
- 地方(11921)
- 务(11259)
- 财务(11253)
- 财务管理(11223)
- 学(10772)
- 技术(10620)
- 机构
- 大学(241200)
- 学院(237062)
- 济(110627)
- 经济(108902)
- 管理(91384)
- 理学(79988)
- 研究(79331)
- 理学院(79183)
- 管理学(78121)
- 管理学院(77713)
- 中国(62199)
- 财(51617)
- 京(48865)
- 科学(44948)
- 财经(41763)
- 农(40959)
- 所(39182)
- 经(38367)
- 经济学(36433)
- 中心(36414)
- 业大(35570)
- 研究所(35391)
- 经济学院(33615)
- 江(33517)
- 农业(32664)
- 财经大学(31468)
- 北京(30505)
- 院(28613)
- 范(27191)
- 商学(26839)
- 基金
- 项目(158885)
- 科学(125553)
- 基金(119553)
- 研究(112808)
- 家(105392)
- 国家(104577)
- 科学基金(88865)
- 社会(76196)
- 社会科(72662)
- 社会科学(72646)
- 基金项目(63036)
- 省(58691)
- 自然(56565)
- 自然科(55315)
- 自然科学(55298)
- 自然科学基金(54383)
- 教育(51577)
- 划(50428)
- 资助(49325)
- 编号(42894)
- 部(37403)
- 重点(35525)
- 成果(34455)
- 发(33626)
- 创(33330)
- 国家社会(33275)
- 教育部(32577)
- 人文(31304)
- 创新(31294)
- 科研(31208)
- 期刊
- 济(110208)
- 经济(110208)
- 研究(70582)
- 中国(41414)
- 学报(39266)
- 财(37116)
- 农(35802)
- 科学(33509)
- 管理(32005)
- 大学(30284)
- 学学(28828)
- 融(26200)
- 金融(26200)
- 农业(24067)
- 财经(21259)
- 贸(21182)
- 经济研究(20810)
- 经(18198)
- 国际(17972)
- 业经(17706)
- 教育(17637)
- 问题(16987)
- 技术(16714)
- 商业(12940)
- 业(12934)
- 世界(12177)
- 理论(11803)
- 统计(11758)
- 技术经济(11640)
- 策(10586)
共检索到348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方红生 李琪
利用我国省级层面的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并对著名的补偿假说进行了再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只有东部地区的数据证实了补偿假说,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增加产出波动和政府支出的增加降低产出波动两个方面。本文认为提高贸易伙伴国数量和降低贸易集中度、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和应付不利冲击而扩大政府支出都将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凤 孔庆峰
在分析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借鉴Kancs(2007)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考察2004-2007年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谷物磨制品制造业双边相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相对贸易伙伴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促进了相对扩展边际,抑制了相对集约边际,且对相对扩展边际促进要大于对相对集约边际抑制。上述结论对于不同的贸易便利化指标稳健。另外,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主要促进相对扩展边际,抑制相对集约边际;而中国贸易伙伴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对相对集约边际有显著促进作用,却显著抑制相对扩展边际。由此,文章认为中国应根据贸易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贸易便利化政策和国际合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朱勤 周祥祥
数字贸易发展为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带来重要机遇和动力。文章测度了2013~2017年中国257个地级市数字贸易发展水平,以出口技术复杂度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了数字贸易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显著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门槛效应检验显示,该影响呈现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经过跨境电商试点政策多期DID检验及Bartik工具变量等检验,研究结果依然稳健。机制研究表明,城市数字贸易发展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两条路径分别是技术创新和成本节约;相对于成本节约效应,技术创新效应需要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异质性检验表明,城市地理区位、所属城市群、城市层级的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结果;对中国西部地区、稳定型城市群及四五线城市而言,数字贸易发展对于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明显,说明数字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普惠效应。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池建宇 赵家章
文章尝试把宏观经济学两大主题——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并使用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78—2012年的数据,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验证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的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既有正向影响,又有负向影响;政策、市场、技术和制度的不确定性都会带来经济的波动;与政策的不确定性相比,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似乎更容易带来经济的波动性。为了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政府应构建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降低宏观政策的波动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邵传林 王莹莹
中国金融业市场化体制改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还有力地降低了经济波动带来的宏观风险。本文基于中国省级层面1985-2011年的数据考察各省区金融市场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各省区金融市场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平抑效应,地区金融市场化的推进会先抑制经济波动,当越过门槛值后,会加剧地方经济波动;货币冲击、投资冲击以及国有经济增长均会加剧经济波动,但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有效抑制了这三类冲击的不利影响;在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成立。
关键词:
金融市场化 经济波动 平抑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辛大楞 张宗斌 车维汉
本文首次使用世界银行2012年发布的我国1040家服务业企业数据,并综合利用Probit模型及其边际效应和oLS估计等多种方法,实证检验了我国服务业企业参与到出口行为以及出口密集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经营时间的增加以及具有国际承认的质量认证可以有效提高服务业企业的出口概率和出口密集度。而从企业所在的地区层面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教育水平、FDi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等因素对此也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进行敏感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关键词:
服务贸易 企业 出口概率 出口密集度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吕建兴 张少华 李明月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同时也处于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环节,那么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本文基于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Global Trade Alert,GTA),构建2005—2018年贸易摩擦发起国-承受国-产品-时间维度的面板数据,利用泊松伪极大似然(PPML)估计技术实证分析全球贸易摩擦对我国进出口的直接效应和第三国效应。研究发现:当前全球贸易摩擦的目标对象国已经从我国转移到多个目标国,而且主要围绕中低端产品和关税、进口控制措施以及边境后措施等方面。我国因其独特的大国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全球贸易体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全球贸易摩擦总体导致我国出口增长19.43%,进口增长6.08%;而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对我国出口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南北间和南南间的贸易摩擦。虽然贸易摩擦导致我国与发起国和承受国的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呈现不对称效应;同时,与进口限制措施显著促进我国与承受国、发起国的贸易不同,出口限制措施显著抑制我国从承受国的进口和对发起国的出口,而促进我国从发起国的进口。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全面理解全球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检验我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袁胜超 庞瑞芝 吕翠翠
新医改后,"看病贵"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缓解,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偏离新医改初衷并削弱了政府不断增加投入的效果,为此,从人均医疗总费用及其构成角度表征看病贵,利用鲍莫尔的不平衡增长模型揭示了医疗费用增长的理论逻辑,并基于2003—2017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实证考察了"成本病"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医疗费用持续快速增长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来自于"成本病","成本病"不仅与医疗服务特性有关,也与医疗行业组织低效率有关,这一效应长期存在;东部地区是"成本病"的重灾区,中西部地区的"成本病"效应并不显著,新医改后"成本病"效应明显弱化。启示在于,应正视"成本病"引致的医疗费用增长必然性,将重点转移到医疗行业组织治理上,加快提升医疗行业效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修岩 刘茜
基于1996—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区域自身的开放程度以及相邻地区的开放程度考察贸易开放对区域城市集中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区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区域内部的城市集中,相邻地区贸易开放程度的扩大会造成本地区城市集中度的下降,同时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规模对城市集中度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贸易开放 城市集中 区域经济 灯光数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肖挺
通过系统GMM以及门槛估计等技术方法检验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分省居民消费区域流向以及消费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各地区对外地居民的消费吸引力;低收入地区会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而加剧本地居民消费的流失,发达地区则由于大量外来消费的涌入而成为受益方;在消费结构层面,交通基础设施大多只对特定地区的少数消费领域支出比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各地居民消费的地区流向的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春晓 贾慧慧 方芳
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5年间的省级层面数据,对我国各个省份的信息化水平对其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有利地促进自身流通业的发展;这种影响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对于流通业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的效果最小;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信息化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界,后危机时期信息化对流通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危机前。
关键词:
信息化 流通业发展 区域差异 时段差异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昌忠泽 孟倩
本文利用199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消费需求、创新驱动、劳动力禀赋、劳动生产率等效应进行了检验。实证研究表明:信息技术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引导或倒逼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但存在"产业结构演进无效率"现象,且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要大于东部地区。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世杰 涂冰晶 蔡祖国
基于2004—2016年的出口产品数据,计算每类产品在此期间出口的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运用4个反补贴代理变量测算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补贴状况,就反补贴对中国出口贸易出口边际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中国出口繁荣与反补贴相共存的理论假说。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常以增加出口总值作为首要应对策略,稳定出口目的地市场份额,形成反补贴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但这一措施并未真正促进对中国出口贸易更为重要的扩展边际。因而,不存在所谓贸易壁垒促进中国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关键词:
反补贴 出口贸易 二元边际 贸易壁垒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沫 邢炜
文章先是通过理论分析发现金融波动通过影响企业投资项目成功概率的途径来影响投资率的高低。进而基于2001-2015年中国286个地级市数据对金融波动性和投资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第一,金融波动性与投资率之间负相关。第二,金融波动对投资率的影响呈非线性:随着金融波动剧烈程度的增加,金融波动对投资率的抑制效应逐渐减弱。第三,无论是在东部地区还是在非东部地区,金融波动对投资率的抑制效应都很显著。但是金融波动对投资率的非线性影响在东部地区显著,在非东部地区则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东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
关键词:
金融波动 投资率 金融约束 不确定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子柱 刘浩思
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背景下维护股市稳定,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以2015-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深股通标的股票和非标的股票建立双重差分模型,深入研究该交易制度对深圳股市波动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深港通开通后,深股通标的股票股价波动性显著降低,且对高换手率股票的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深港通交易制度引入了境外成熟机构投资者,秉承价值投资理念,提高股价信息含量,有效降低股价波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应渐进式加大资本市场开放力度,多措并举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