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28)
- 2023(14786)
- 2022(12522)
- 2021(11512)
- 2020(10032)
- 2019(23100)
- 2018(22825)
- 2017(42811)
- 2016(23121)
- 2015(26086)
- 2014(26078)
- 2013(25467)
- 2012(23736)
- 2011(21424)
- 2010(20994)
- 2009(19295)
- 2008(19032)
- 2007(16948)
- 2006(14562)
- 2005(12862)
- 学科
- 济(99796)
- 经济(99710)
- 管理(64288)
- 业(61951)
- 企(49600)
- 企业(49600)
- 方法(47174)
- 数学(41716)
- 数学方法(41201)
- 农(26318)
- 中国(25202)
- 贸(24671)
- 贸易(24660)
- 易(23885)
- 地方(23805)
- 财(23692)
- 学(20688)
- 业经(20079)
- 技术(18336)
- 农业(17902)
- 制(15515)
- 务(14597)
- 财务(14550)
- 财务管理(14512)
- 环境(14496)
- 理论(14304)
- 和(14069)
- 企业财务(13676)
- 融(13327)
- 金融(13324)
- 机构
- 大学(330984)
- 学院(330475)
- 济(137354)
- 经济(134514)
- 管理(125979)
- 研究(113885)
- 理学(109175)
- 理学院(107904)
- 管理学(105802)
- 管理学院(105211)
- 中国(83456)
- 科学(72863)
- 京(69917)
- 农(59876)
- 财(58867)
- 所(58149)
- 中心(53392)
- 研究所(53306)
- 业大(53060)
- 江(50471)
- 财经(47550)
- 农业(47534)
- 经(43208)
- 范(43166)
- 北京(43015)
- 师范(42632)
- 经济学(42438)
- 院(41867)
- 州(39416)
- 经济学院(38631)
- 基金
- 项目(230199)
- 科学(180745)
- 基金(167175)
- 研究(163005)
- 家(148027)
- 国家(146886)
- 科学基金(125092)
- 社会(102872)
- 社会科(97651)
- 社会科学(97622)
- 省(92098)
- 基金项目(88596)
- 自然(83021)
- 自然科(81132)
- 自然科学(81104)
- 自然科学基金(79628)
- 划(77193)
- 教育(75152)
- 资助(68903)
- 编号(65258)
- 重点(52753)
- 成果(51775)
- 发(50461)
- 部(50407)
- 创(48266)
- 创新(45267)
- 科研(45132)
- 课题(45120)
- 计划(43729)
- 国家社会(42953)
- 期刊
- 济(142712)
- 经济(142712)
- 研究(89944)
- 中国(63220)
- 学报(56510)
- 农(52469)
- 科学(50601)
- 财(45897)
- 管理(44195)
- 大学(42163)
- 学学(39816)
- 农业(36216)
- 教育(32446)
- 技术(31653)
- 融(25627)
- 金融(25627)
- 经济研究(23593)
- 业经(23086)
- 财经(22786)
- 问题(20039)
- 业(20031)
- 贸(19975)
- 经(19642)
- 技术经济(17714)
- 统计(17262)
- 国际(16823)
- 版(16302)
- 科技(16286)
- 图书(16274)
- 资源(15788)
共检索到482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其云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1978-2012年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区域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区域就业份额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贸易开放对区域就业份额起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对其起抑制作用。国有经济比重、产业结构、银行部门扩张及人力资本在空间上表现出了对区域就业份额的积极作用,而外商投资和资本产出比对区域就业份额表现为负向影响。进一步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与技术进步在空间上对区域就业份额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冯其云
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中国2001-2010年贸易开放、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贸易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影响,技术进步则表现为负影响。除此之外,对劳动收入份额有正效应的因素还有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及人力资本;而外商投资、资本产出比及银行部门扩张对其有负影响。从空间溢出效应看,贸易开放、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和银行部门扩张在空间上具有溢出效益,其他变量的空间溢出效益不显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成钢 曾永明
文章提出了"人口流动是否对FDI区域选择有影响及影响的空间差异"的研究议题;考察了中国1995~2010年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流动和FDI的时空演变轨迹和耦合关系。主要结论有:(1)全局Moran's I显示,中国FDI和流动人口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2)FDI和流动人口重心位于我国华中核心地区;两者自1995~2005年都有自西向东的演变趋势,但2005~2010年开始向西转;FDI、省内和省外流动人口三者重心演变轨迹有一定的空间差异;(3)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人口流动、政府服务和经济发展对FDI空间选择的影响,证实了人口流动、尤其是跨省流动对中国FDI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选择具有重大影响。文章采用的研究方法模型主要包括:空间重心演变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苏庆义
本文基于区际贸易的视角,通过建立多地区多产业的李嘉图模型首次系统研究了国内市场分割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文将国内市场分割的成因区分为地方保护和运输成本,并基于模型估计出地方保护和运输距离对市场分割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中,市场分割至少是和传统的资本禀赋差异、技术差异同等重要的因素,降低市场分割程度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通过降低地方保护水平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时,应注意大幅降低落后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来降低运输成本也能起到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的作用。另外,缩小地区间资本禀赋和技术差异并不总是能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在采取政策手段时,应该定位于大幅提升落后地区和中等收入地区的资本禀赋和技术水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国柱 马树才
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除了可以增加就业,产生规模经济外,还可以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引入。但是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不存在收敛性,另外区域贸易差异也是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区域贸易差异 贸易基尼系数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徐春华 刘力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1991~2010年的省域面板数据研究后发现,具有显著地区异质性与时点易变性的我国居民消费在总体上对第二产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第三产业中的作用力度及其显著性均小得多。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居民消费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出从第二产业逐渐作用到第三产业的"高级化"变动态势,由此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在总体上能对我国各地区间产业结构升级起到积极作用。本文的发现对理解消费、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以及制定产业结构升级政策都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和东、中、西部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Moran’s I的计算表明,全国和东、中、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Moran’s I变化较小,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不明显。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全国及东、中、西部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全国及各省份的其他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同样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虽然变量不同、省份不同,这种溢出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各变量的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全面考虑各要素的溢出效应的差异,促进各省份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溢出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周晶 陈玉萍 阮冬燕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对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构成重大挑战。本文基于自然地理条件视角解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从阻隔效应、收入效应和结构效应三个维度构建地形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分析框架。利用1991~2011年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山区地形、农民收入以及种植结构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利用回归分解法和泰尔指数分解法测度地形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区域差异的贡献率。分析发现:地形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区域差异的解释程度达到35%~50%,是造成农业机械化水平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地形的阻隔效应构成地形总效应的主要戍分,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初期地形的阻隔效应大幅度跃升,但2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明秀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和通讯产业(ICT)迅速崛起并占据了全球高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9年,信息通讯产业被列入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产业之列。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信息化加入了原来的"四个现代化",形成"五个现代化"。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康雨
运用中国31个省1998-2012年间PM2.5的数据,本文在空间计量分析基础上考虑到模型本身的内生性问题后,试分析贸易开放程度对雾霾的影响。由于同时考虑了可能引起本类文献回归结果偏误的两个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结论更为可靠。空间计量方面,全局及局域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雾霾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本文因此采用空间滞后面板数据模型。解释变量内生性方面,本文将滞后十年的旅游外汇收入作为工具变量,该工具变量具有很好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在考虑到这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后,本文证实了贸易开放对雾霾有加剧作用的结论。此研究对更准确认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倡导各省联合治理雾霾的政策提供了坚实理...
关键词:
贸易开放度 雾霾 空间计量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崔喜君
进口贸易和国外专利申请作为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路径,是一地区技术进步的重要外部来源。本文采用1985—2005年中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进口贸易、国外专利申请与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两大路径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贡献度却存在差异;其中国外专利申请尤为明显,对东部和中部技术进步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西部却起到阻碍作用。因而各地区应实施适宜政策充分利用进口与国外专利申请的技术外溢加快技术进步,同时形成顺畅的国内技术扩散机制,加速国外研发的传导,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唐海燕
本文试图将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置于一个框架中对工资不平衡现象进行理论解释。自由贸易通过促使发达国家产品质量阶梯提升型的技术进步而加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同时,自由贸易通过促使发展中国家产品种类数增加型的技术进步而加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南北贸易在拉大相对工资差距的同时促进了技能型技术进步。
关键词:
工资不平衡 技能型技术进步 南北贸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金营 王琳 李天然
基于1978—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的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的作用大小和作用途径进行实证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通过促进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资本和劳动效率提高等途径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差异和转变。然而,从分时段样本分析来看,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比较显著和稳健的。而在1990—2014年这段历史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甚至还会在一定时期产生负向影响。从分区域分析来看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金营 王琳 李天然
基于1978—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的省际数据构建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贸易开放的作用大小和作用途径进行实证检验和估计。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区域经济增长通过促进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资本和劳动效率提高等途径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差异和转变。然而,从分时段样本分析来看,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是比较显著和稳健的。而在1990—2014年这段历史时期中,贸易开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稳定,甚至还会在一定时期产生负向影响。从分区域分析来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程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贸易开放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于贸易开放度较低的省份来说,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蒋国洲 余升国 张雪佳
文章探讨了欧债危机视角下影响中欧贸易流量不平衡的因素,构建了中欧双边出口和进口贸易引力模型,并利用面板数据对中欧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欧盟人均GDP的增加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我国人均GDP提高对进口影响显著,对出口影响并不显著;是否加入WTO对双边贸易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均产生负向冲击,对进口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较小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欧债危机下促进中欧贸易流量平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引力模型 中欧贸易 贸易流量 贸易不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