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81)
- 2023(10659)
- 2022(8987)
- 2021(8369)
- 2020(7178)
- 2019(16752)
- 2018(16599)
- 2017(31774)
- 2016(16470)
- 2015(18465)
- 2014(18162)
- 2013(17559)
- 2012(16054)
- 2011(14067)
- 2010(13616)
- 2009(12250)
- 2008(11862)
- 2007(9827)
- 2006(8106)
- 2005(6788)
- 学科
- 济(72125)
- 经济(72061)
- 管理(45893)
- 业(45440)
- 方法(41759)
- 数学(37891)
- 数学方法(37492)
- 企(35943)
- 企业(35943)
- 贸(22607)
- 贸易(22598)
- 易(21953)
- 中国(19342)
- 财(17986)
- 农(17666)
- 业经(14133)
- 地方(13075)
- 制(12784)
- 融(12214)
- 金融(12213)
- 农业(12157)
- 务(11779)
- 财务(11746)
- 银(11744)
- 银行(11739)
- 财务管理(11712)
- 行(11202)
- 企业财务(11102)
- 技术(10278)
- 理论(9840)
- 机构
- 大学(225613)
- 学院(223540)
- 济(102550)
- 经济(100936)
- 管理(93520)
- 理学(82296)
- 理学院(81593)
- 管理学(80259)
- 管理学院(79851)
- 研究(67550)
- 中国(53042)
- 财(44781)
- 京(44292)
- 财经(37440)
- 科学(36313)
- 经(34485)
- 中心(34241)
- 经济学(33754)
- 经济学院(30991)
- 江(30921)
- 所(30205)
- 业大(29828)
- 农(28666)
- 财经大学(28480)
- 研究所(27364)
- 北京(26658)
- 范(26273)
- 师范(26035)
- 商学(25847)
- 商学院(25611)
- 基金
- 项目(161404)
- 科学(129923)
- 基金(122155)
- 研究(119194)
- 家(104632)
- 国家(103838)
- 科学基金(91886)
- 社会(80031)
- 社会科(76288)
- 社会科学(76274)
- 基金项目(64126)
- 省(60309)
- 自然(58178)
- 自然科(56974)
- 自然科学(56964)
- 自然科学基金(55948)
- 教育(55701)
- 划(50966)
- 资助(50740)
- 编号(47247)
- 部(37529)
- 成果(36619)
- 重点(35548)
- 国家社会(34873)
- 创(34006)
- 教育部(33623)
- 发(33486)
- 人文(32813)
- 创新(31862)
- 科研(31696)
共检索到315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文武 张莹
通过更高水平的城市贸易开放实现区域劳动力市场升级和技能提升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开放经济框架下,从理论上阐释了贸易开放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内在机制,并采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微观样本和186个城市的匹配数据,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贸易开放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约0.02个百分点;(2)产业集聚是城市贸易开放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的重要渠道;(3)贸易开放对劳动力的技能升级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中部地区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影响最明显,500万及以上人口大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结合产业集聚特征、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实施针对性和适宜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优进优出”的高质量贸易开放,对优化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和人才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鲁丽梅 卢回垚 刘志忠
本文依据劳动力流入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对中部六个省份共73个地级城市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流入与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并非预期的因果推动关系,反而形成逆向关系:劳动力流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城市经济发展对吸引劳动力流入是负向作用;第二,上述循环因果推进关系失效的原因可能在于流入劳动力在选择城市时主要考虑城市的行政等级、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因素,导致经济同样发达的资源依托型城市对劳动力的流入缺乏吸引力,并主导形成了这种负向作用。最后本文从中心城市建设与有效引进流动劳动力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志胜
本文在构建空气质量与劳动供给之间相互影响的局部均衡模型基础上,利用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城市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劳动供给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作为外部冲击的城市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平均每上升1%,城市就业流动人口的劳动供给时间将减少0.011~0.019天/周。子样本检验结果发现,上述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身份差异和性别差异,女性和城市间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空气污染的敏感性更高,男性和乡城间流动人口因为空气污染程度加剧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上述结论表明在评估环境规制政策效果时应重视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对于劳动力...
关键词:
劳动供给 空气污染 抑制效应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田家玮
城市品质是城市满足人的需要的固有禀赋总和,在吸引人才集聚、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我国49个头部城市的特征数据,对高学历并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科技与文化创新人才的城市品质偏好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创新人才集聚的影响显著,城市层次越高、区域首位度越强就越能吸引更多、更高学历、来自更远距离的创新人才;经济水平、社会包容性、环境舒适性以及创新支持网络等城市品质要素对创新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与短期停留相比,有长期居留意愿的创新人才会更为重视城市包容性和舒适性因素,而对经济因素的要求趋于降低。这表明,引、育、用、留创新人才,在经济支持之外,需要更加长远地考量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思想碰撞的创新网络等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效应。
关键词:
城市品质 创新人才 人才偏好 人口流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蔡甜甜
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对流动人口工作时长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偏误后的估计结果表明,提高贸易开放度能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工作时长。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技能群体在贸易开放中其工作时长的降低幅度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吸收能力作为贸易开放技术溢出的中间机制降低了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长;贸易开放通过规范的劳动关系和合理的劳动保险福利两种中介渠道缩短流动人口工作时长。因此,增强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建立健全有关流动人口劳动保护法律体系是发挥贸易开放降低流动人口工作时长作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贸易开放 流动人口 工作时长 机制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沁 朱宏飞 樊潇彦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厘清劳动力市场错配程度的重点在于科学测算劳动力价格扭曲。劳动力价格扭曲是指工资残差中扣除未观测能力后剩余的部分,该扭曲会增加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降低总产出。本文使用上海流动人口数据,通过控制工资中的未观测能力与其他时间效应,识别出了工资残差中劳动力价格的扭曲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发达省份的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相对较低;在扭曲程度较高的省份,工资的总方差上升了15.58%—41.09%,而总产出和平均工资下降了21.36%—34.88%。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宏宇 梅静龙 黄宁
本文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检验了工资水平、流动人口集聚和出口贸易发展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工资水平的提高与出口贸易额显著正相关,其中低技能人群工资水平的提高会产生规模挤出效应,而中高技能人群工资水平的提高会带来结构性改善效应。工资水平的差异是解释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工资变动对中等技能群体的流动意愿影响最强,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性调整对中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更为迫切。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章露 王林辉 赵贺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技术革命正不断渗透我国劳动力市场,微观劳动力个体面临地区智能化技术冲击时的迁出决策是关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现实性问题。利用网络爬虫方法获取的城市层面人工智能专利数据,结合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迁出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显著提高劳动力迁出决策的概率。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通过减少就业机会和降低工资收入水平两种传导路径引发劳动力迁出决策。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偏向引致中低技能、从事常规性职业、过往迁移时间较短、农业户口和非国有企业劳动力迁出。因此,政府应着力加强劳动力权益保护和再就业,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培训,减少技术性失业诱发的劳动力外流。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孙伟增 张思思
本文利用2011—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城市租金上涨对流动人口家庭消费和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租金上涨显著挤出了非住房消费,并导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度下降。异质性分析显示,租金上涨对于年更大、男性、拥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在服务业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更大。此外,租金上涨加剧了城市中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居住分异。本研究对于如何促进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关键词:
住宅租金 流动人口消费 社会融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尚伟伟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趋势的增强,使得流动人口家庭面临着其子女教育选择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的数据,对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地域选择和学校类型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有99.21%的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就读,但仍有0.79%未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比重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居留意愿、家庭子女数呈正相关,但与子女排行数呈负相关,在初中阶段则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父母就业组合、流动方式、户籍性质与流入地就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流入地就学的比例随子女年龄大小与就学学段的增加而减少;在小学阶段,父母就业组合、流动方式、户籍性质、子女性别及...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义务教育 教育选择 多层次模型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王伟荣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呈现出新的变动趋势。采用2016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流动人口收入影响的群体性差异。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可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给男性、已婚、年龄小、城城流动、跨省份流动、高学历和流动时间长的流动人口带来的收入效应更大;流动人口就业行业越高端,工作经验的收入效应越小,教育的收入效应越大。收入效应的群体差异来源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流动人口自身特征的差异性。
关键词:
收入 流动人口 产业结构升级 教育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宋艳姣 王丰龙
本文根据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OLS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身份认同对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民身份认同度越强,其消费水平越高;随着对市民身份认同度的提升,流动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均明显增强。在控制收入等一系列因素后,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由农民角色转变为城市居民时,其月均消费水平提高4.99%。为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值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前述结论具有一致稳健性。因此,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促进我国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昕东 李翔
本文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半参数Cox回归对我国流动人口的生育间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不仅人口流动会延迟女性的生育时间,而且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女性的婚育间隔、第一次生育间隔均有显著的延迟效应。第二,结婚年龄越大,婚后越有可能选择尽早生育,且不同初婚时间对生育间隔的影响差异明显。同时,参加医疗保险对婚育间隔存在显著的缩短效应,而参加生育保险对生育间隔存在显著的延迟效应。越有经济实力以及在工作中担任重要职位的女性越有可能扩大生育间隔。而随着婚育间隔的扩大,第一次生育间隔反而会缩短。第三,初育子女的性别对第一次生育间隔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若初次生育为女性,则第一次生育间隔会缩短。第四,放开生育政策虽无法促使女性缩短婚育间隔,但会明显缩短第一次生育间隔。
关键词:
流动人口 教育水平 生育间隔 Cox回归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丁 郭志刚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系列数据中的总和生育率与六普数据相比明显偏高,尤其是一孩总和生育率偏高。文章分析发现,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样本中妇女的生育事件与其流动时间存在紧密关联,而且样本的生育率存在越接近调查时点其水平越高的特征。作者综合研判认为,监测样本过多收集近期生育案例是导致监测生育率偏高并出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年龄组中各种偏差效应在计算总和生育率时被叠加放大,文章汇总了该样本流动妇女按出生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并与六普相应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样本1970年以前各出生队列所拥有的子女数与六普结果几乎一样,而且流动妇女各队列的终身子女数与全国情况一样不断减少。1970年后队列的平均子女数已降到1.6个,更年轻流动妇女队列的子女数也处于减少趋势中。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静 张卓 武舜臣
本文从户籍分割和地域分割视角对城市劳动力市场进行划分,尝试分层次对农民工、外来工人和本地工人三群体工资差异做比较研究。基于2013年八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RIF回归及分解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忽略地域因素,对外来工人而言,会高估职业而低估培训、行业对其工资影响;忽略户籍因素,对农民工而言,会高估垄断行业而低估教育、好职业对其工资的影响。(2)回归结果显示,技能培训对农民工群体各工资分位点影响显著;教育年限对三类群体影响存在差异。(3)分解结果显示,工资总体差异主要由工资差异中的不合理部分构成,这种趋势在高分位点处更为明显,其他统计量分解结果也支持以上结论。高低分位点工资差异的拉大是造...
关键词:
城市劳动力市场 双重分割 工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方言技能对进城农民落户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中国产业发展的流动劳动力工资增长效应——来自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微观证据
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利用状况研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城市规模如何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经验研究
数字经济、流动人口与城市居留意愿——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经验研究
贸易自由化、厂商技术升级与技能型劳动力需求——关于中国制造业厂商层面数据的实证检验
个体特征、经济发展与新生代流动人口收入差异——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
生育二孩是否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储蓄——基于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