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34)
- 2023(3824)
- 2022(3258)
- 2021(2890)
- 2020(2477)
- 2019(5923)
- 2018(6009)
- 2017(10671)
- 2016(5648)
- 2015(6614)
- 2014(6438)
- 2013(6324)
- 2012(5994)
- 2011(5538)
- 2010(5567)
- 2009(5141)
- 2008(5173)
- 2007(4609)
- 2006(4181)
- 2005(3914)
- 学科
- 济(23606)
- 经济(23581)
- 贸(16784)
- 贸易(16776)
- 易(16299)
- 业(12798)
- 管理(11777)
- 方法(10606)
- 中国(9552)
- 数学(8831)
- 数学方法(8750)
- 企(8054)
- 企业(8054)
- 农(7440)
- 出(6484)
- 关系(6340)
- 劳(6230)
- 劳动(6213)
- 学(5552)
- 口(5408)
- 出口(5401)
- 出口贸易(5401)
- 农业(5369)
- 地方(5285)
- 财(4584)
- 业经(4314)
- 国际(3921)
- 理论(3797)
- 制(3693)
- 人口(3687)
- 机构
- 大学(86488)
- 学院(84727)
- 济(40368)
- 经济(39765)
- 研究(34735)
- 管理(27498)
- 中国(24059)
- 理学(23608)
- 理学院(23324)
- 管理学(22851)
- 管理学院(22725)
- 科学(21034)
- 京(18769)
- 所(18690)
- 农(17972)
- 研究所(17102)
- 财(15545)
- 农业(14623)
- 中心(14254)
- 业大(14088)
- 经济学(13596)
- 江(13194)
- 院(12955)
- 财经(12544)
- 经济学院(12361)
- 北京(11803)
- 贸(11793)
- 经(11481)
- 科学院(10598)
- 范(10449)
- 基金
- 项目(57071)
- 科学(43649)
- 基金(41506)
- 研究(39358)
- 家(38127)
- 国家(37832)
- 科学基金(30363)
- 社会(24926)
- 社会科(23603)
- 社会科学(23597)
- 省(21271)
- 基金项目(21008)
- 自然(19941)
- 自然科(19472)
- 自然科学(19461)
- 自然科学基金(19111)
- 划(18770)
- 资助(17974)
- 教育(17837)
- 编号(15235)
- 重点(13417)
- 部(12845)
- 发(12837)
- 成果(12761)
- 创(11582)
- 科研(11422)
- 计划(11088)
- 课题(11072)
- 大学(10962)
- 创新(10885)
共检索到1347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颖 余官胜
长久以来主流国际贸易模型中充分就业的假设使经济学界忽略了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就业的分析,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则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扩展的框架。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扩展到存在贸易开放的情况后,本文发现如果一国的比较优势为制造品,贸易开放将会减少就业,这是因为制造品价格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而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则阻碍了劳动需求的增加。为了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且考虑到就业的持续性,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动态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劳动力占比度量我国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不考虑劳动市场刚性时,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冬 王新
尽管加工贸易型FDI的扩张体现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并加速了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但数据显示:在国际贸易和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工资相对于GDP增长缓慢,并导致了全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消费不足和内外经济失衡。中国的外向型经济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拐点。需要重新审视"加工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路径。
关键词:
外向型工业化 加工贸易 劳动力转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杜若 邓明
从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地选择差异的角度,研究了我国贸易开放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就业地选择的差异化影响。以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样本,利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等计量方法,计算了非线性模型中交互项的边际效应值及标准误,此外,对不同的贸易开放变量的度量、不同的劳动力技能水平的定义和不同的子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还进一步地考察了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家乡贸易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技能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留下就地就近工作;反之,技能水平越低的劳动力,越可能外出就业。研究启示:地区贸易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当地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同时也要采取精准扶贫策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非技能劳动力技能水平,避免这一群体在贸易开放进程中福利受损。
关键词:
贸易开放 技能水平 就业地选择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杜若 邓明
从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地选择差异的角度,研究了我国贸易开放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者就业地选择的差异化影响。以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为样本,利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等计量方法,计算了非线性模型中交互项的边际效应值及标准误,此外,对不同的贸易开放变量的度量、不同的劳动力技能水平的定义和不同的子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还进一步地考察了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家乡贸易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技能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留下就地就近工作;反之,技能水平越低的劳动力,越可能外出就业。研究启示:地区贸易开放进程
关键词:
贸易开放 技能水平 就业地选择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振 王开玉 向鹏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居民贫富差距的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利用2002—2008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将贸易开放和劳动力迁移这两个指标置于一个框架下,来分析其对中国各地区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同时,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泊松极大似然估计模型对贸易开放度进行了细化分解。实证研究表明,"自然"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各地区居民收入不平等有抑制作用,而"政策"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却会加剧该地区的贫富差距。总的来看,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扩大一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人口的迁入有利于一地区居民收入的均衡,而一地区人口的迁出则会加重该地区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程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作者指出托达罗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作者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行为方程式和动态均衡转移率问题;从而修正和发展了托达罗的劳动力流动模式;得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不必然加剧城市失业中的结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振 向鹏飞 王开玉 孙一平
本文采用CHIP数据库2002年、2007年和2008年的流动人口数据,利用截面ProbIt模型和HeCkman两步法,研究了贸易开放与劳动力迁移对流动人员个体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提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效应日益显著,个体的劳动参与呈现上升趋势。然而,日渐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中,人口迁入率和人口迁出率对个体就业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个体微观特征也显著影响着其劳动参与决策。更进一步,基于本地与外地户口的户籍分类研究显示,劳动者个体在性别、技能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外来劳动力的整体就业状况显著优于本地居民;另一方面,伴随开放程度的提升,个体劳动者之间的性别替代效应日渐显著,高技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任志成
贸易摩擦、移民限制是当前全球化过程中的显著现象。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与移民相比,新的贸易模式带来的就业岗位流动对北方国家劳动力市场冲击更大,影响更持久。对南方国家而言,就业岗位的流入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南方国家获得了就业创造的机遇,也有利于抑制智力外流。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的开放形势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移民 贸易 劳动力市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周天勇
近几年,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劳动力供给增加,所以可能失业的规模和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从战略上着手解决中国未来的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中国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从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要解决失业问题必须发展中小企业,要实现巨额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的建设。从上述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将取决于中小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
就业 再就业 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官胜
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能否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却忽视了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基于国外文献的度量方法构建劳动力市场刚性和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度量指标,并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当劳动力市场刚性存在差异时贸易增长对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低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能加速产业间劳动力转移;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贸易增长则会阻碍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由此得出结论,欲使中国的贸易增长起到促进产业间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必须先在劳动力市场领域进行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刚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铁瑛 黄建忠 高翔
我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持续攀升,伴随其上升的是用工成本的明显提高和加工贸易占比的显著下降。我国DVAR的提升究竟源于如已有研究所指出的,投资自由化所带来的国内中间品对国外中间品的替代,即"主动"的提升?还是成本上升引致加工贸易不断退出市场的一个客观结果,即"被动"的提升?本文基于2000—2006年的微观数据,测算了企业层面的DVAR,从加工贸易退出的角度刻画了企业DVAR的动态演进过程,并进一步考察了由最低工资所代表的劳动力成本、加工贸易与企业出口DVAR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促使我国企业DVAR的攀升,这一结果在多个维度的稳健性检验中均是高度稳健的。最低工资上升对我国企业DVAR的促进作用通过引致加工贸易退出这一机制来实现。拓展性的研究还表明,最低工资上升对高生产率企业、外资企业和资本相对密集企业DVAR的正面促进作用更强。这说明,我国DVAR的上升至少部分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结果,鼓励进口、同时促进国内中间品质量提升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政策方向。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艳飞 刘再起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文章运用经验数据和实证检验分析了对外贸易、劳动力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影响并对其进行了结构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倒U型影响,主要源自于进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与此影响相反,进出口贸易对综合技术效率呈正U型影响。劳动力转移可以显著提高综合技术效率而对技术进步具有直接负面效应,但通过推动对外贸易进而提高技术进步的间接促进效应不应被忽视。随着技术势差的缩小,通过对外贸易等渠道获得技术溢出的效应日趋减弱,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转变为主要依靠自身技术研发和制度创新,同时应注重进一步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一平 李振 王开玉 陈小鸿
本文基于CHIP2002年、2007年和2008年的流动人口数据库,采用分位数回归和泊松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就贸易开放和劳动力迁移对中国个体工资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加深,贸易开放对中国个体工资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凸显,而人口迁入率和人口迁出率对个体工资收入的影响却截然不同。更进一步地,本文基于户籍、技能和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显示:一是外来劳动力的整体工资水平要高于本地劳动力,这种人口的迁移可能驱使地区劳动力市场进行生产的再分工,而这种再匹配是否为"帕累托改进",则取决于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之间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角逐;二是高技能的外来劳动力是人口迁入率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新安
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涉及到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 ,而且与经济周期等其他因素一起引致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本文在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了劳动力在各产业部门的转移 ,探讨了顺应产业结构规律的再就业对策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怀民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开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展,开展该项活动的经济体都是通过开放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部直接投资来从事加工装配活动。我国加工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我国在加工贸易分工和利益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基本合理的,实施新劳动法等因素导致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升已使我国东部地区在劳动密集产品加工装配环节的比较优势丧失,次贷危机也使加工出口的外部环境恶化,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应鼓励加工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