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7)
- 2023(12972)
- 2022(10980)
- 2021(10148)
- 2020(8322)
- 2019(18826)
- 2018(18357)
- 2017(35414)
- 2016(18111)
- 2015(19827)
- 2014(18818)
- 2013(17893)
- 2012(15682)
- 2011(13806)
- 2010(13261)
- 2009(11660)
- 2008(10456)
- 2007(8412)
- 2006(6948)
- 2005(5674)
- 学科
- 济(70087)
- 经济(70022)
- 管理(54702)
- 业(46361)
- 企(39361)
- 企业(39361)
- 方法(34136)
- 数学(29834)
- 数学方法(29385)
- 贸(22662)
- 贸易(22652)
- 易(22018)
- 环境(18947)
- 财(18123)
- 农(17877)
- 中国(16802)
- 业经(15030)
- 地方(13613)
- 学(13083)
- 划(12802)
- 务(12140)
- 财务(12093)
- 财务管理(12074)
- 农业(11418)
- 理论(11400)
- 企业财务(11351)
- 和(11266)
- 技术(10555)
- 关系(10307)
- 制(10305)
- 机构
- 学院(235939)
- 大学(232943)
- 济(100747)
- 经济(99134)
- 管理(94941)
- 理学(83974)
- 理学院(83211)
- 管理学(81652)
- 管理学院(81240)
- 研究(71589)
- 中国(52539)
- 京(45328)
- 财(43737)
- 科学(41772)
- 财经(36364)
- 中心(34309)
- 经(33400)
- 业大(33069)
- 农(32272)
- 所(31996)
- 江(31950)
- 经济学(31698)
- 研究所(29398)
- 范(29280)
- 师范(28984)
- 经济学院(28958)
- 院(27541)
- 财经大学(27431)
- 北京(26676)
- 商学(26176)
- 基金
- 项目(173669)
- 科学(139153)
- 基金(129229)
- 研究(128364)
- 家(111776)
- 国家(110942)
- 科学基金(97702)
- 社会(84684)
- 社会科(80589)
- 社会科学(80573)
- 基金项目(68626)
- 省(67881)
- 自然(62723)
- 自然科(61332)
- 自然科学(61319)
- 自然科学基金(60162)
- 教育(59608)
- 划(56273)
- 编号(51326)
- 资助(51218)
- 重点(39146)
- 部(38778)
- 成果(38379)
- 发(37660)
- 创(37648)
- 国家社会(36207)
- 创新(35154)
- 科研(34288)
- 教育部(34274)
- 人文(34152)
共检索到322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颖 万璐 周彦希
贸易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环境问题加剧,绿色逐渐成为各区域贸易的底色。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发,创新性提出贸易大通道建设下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是否有利于污染贸易条件改善这一核心问题。采用OECD数据库中“一带一路”及非“一带一路”共64个国家(或地区)2005—2014年的贸易数据测度贸易畅通指数,利用WWYZ方法测算GVC嵌入位置,并使用MRIO计算污染贸易条件。同时采用SYS-GMM及门槛模型实证分析贸易大通道建设下GVC嵌入位置与环境红利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GVC嵌入位置对于污染贸易条件的影响呈U型,且贸易大通道建设使其影响更为显著,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初期各经济体有望同时实现价值链位置攀升和减排;第二,规模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存在门槛效应,且越过门槛前规模效应的扩大、环境规制的加强会导致碳排放增加。
[期刊] 求索
[作者]
程宝栋 李慧娟
运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法以及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法,选取"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捷克6个国家,从国家和部门两个层面对比分析这些国家2000—2014年的"一带一路"出口隐含碳排放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隐含碳排放被高估了22.1百万吨,被高估了9.43%,且呈上升趋势。中国被高估的总量最大,捷克和土耳其被高估的比例最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隐含碳排放被高估,主要由机械、运输设备、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等价值链较长的部门的出口所引起。"一带一路"国家应积极推动全球碳排放责任的重新认定,推行更加准确的衡量碳排放量的核算体系,以更加积极地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贸易隐含碳排放 增加值贸易 全球价值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辛曼玉
分析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由来、目的和任务,解读了国家战略背景下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的意义、问题和框架构想,最后提出了建设的主要挑战和建议。
关键词:
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一带一路 国际贸易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雪冬 江可申 史嵘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国产业的能耗。研究通过采用投入产出、能源及"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数据,构建"一带一路"国家能源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其进出口能耗及进出口隐含能耗,并对出口能耗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2002—2010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在贸易活动中以进口为主,净能耗为负,2011年净能耗转变为正值。我国出口产品包含的国内耗能小幅上涨,到2010年开始大比例下降。2003—2007年期间与"一带一路"国家外贸活动的出口能耗是升高的,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出口规模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2007—2011年"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能耗是下降的,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能源效率效应和投入效应。实际出口能耗变动受到一定程度的战略影响,但并不特别显著。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隐含能耗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清如
基于GTAP 9数据库,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结果表明,中日两国在贸易隐含碳的规模、平衡状态、区域结构和行业流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隐含碳高于进口,属于碳排放的"国内承担、国外消费"模式;而日本的进口隐含碳高于出口,属于"国内消费、国外承担"模式。"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是中国国内碳排放的实际消费国和日本国内消费的碳排放实际承担国。贸易体量、隐含碳密集度和贸易结构是造成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李清如
基于GTAP 9数据库,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商品和服务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结果表明,中日两国在贸易隐含碳的规模、平衡状态、区域结构和行业流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隐含碳高于进口,属于碳排放的"国内承担、国外消费"模式;而日本的进口隐含碳高于出口,属于"国内消费、国外承担"模式。"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是中国国内碳排放的实际消费国和日本国内消费的碳排放实际承担国。贸易体量、隐含碳密集度和贸易结构是造成中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隐含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万灵 温可仪 陈金源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高水平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战略定位。文章基于中国2010~2021年12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客观评估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贸易开放效应。研究发现:一是相较于扩大进口规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更有利于刺激参建城市的出口贸易,但易受国际环境影响而呈现波动态势。二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有效带动沿线欠发达城市的贸易开放,尤其位于沿海、沿边和主通道建设沿线的城市,但对通道延展带城市形成贸易虹吸效应。三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海铁公”多式联运实现贸易开放,并与“一带一路”倡议有效联动共促中国开放发展。这些结论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带动中国西部腹地开放提供可靠的经验支撑,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曾绍龙 曾凯霖
西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定位为"南亚大通道",历史性地赋予了西藏发展"新空间",为西藏实现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赋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6年来,南亚大通道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外向经济、航空合作、传统领域等均有较大成效。下一步,西藏应加强通道基础设施、对外营商环境、藏文传播、教育合作、论坛推介、国际人才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南亚大通道的立体辐射效应的形成,切实提高南亚大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共同体意识和幸福感,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红利。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南亚大通道 西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娅 刘阳 鲁庭婷
文章测算了2007—2017年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利用IO-SDA模型按照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及贸易规模因素对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分解;从工业部门和国家收入水平两个维度分析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呈现上升态势,其中,贸易规模因素起主导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结构等因素起负向促进作用,且经济结构起主导的负向促进作用。另外,中国促进低碳密集指数工业品出口,而抑制高碳密集指数工业品出口;中国对低及中低等收入国家工业品出口中低碳工业品占比高,而对中高等及高收入国家工业品出口中高碳工业品占比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玉晶 兰天
文章基于2007—2020年ADB世界投入产出表,考察中国前向嵌入与后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机制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前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可以显著降低贸易隐含碳排放,而后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不利于减少贸易隐含碳排放,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基于前向关联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技术密集型、非污染密集型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是中国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影响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应从调整贸易规模和改善贸易结构着手,推进中国与RCEP成员国低碳合作,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英明 邢李志 董现垒
中欧班列作为推动"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正在释放更大的贸易通道潜能。目前,中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规模化开行,正在由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迈进。但看似畅通的中欧班列贸易通道,速度上却呈现"两端快、中间慢"的现实,并且"拥堵"状况成为常态。中欧班列贸易通道"通而不畅"既有换轨、部分国家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也有班列线路重复、地方竞争无序等原因,更有国际铁路运输规则不统一和通关制约等原因。新时期,需联合制定中欧班列运输规则,共同完善通道网络,提高贸易通道效率,整合开通城市和线路,以通道带贸易,以贸易聚产业,运贸一体促进贸易通道通畅,提升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水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江林
我国西部地区应当建设贯通南北的交通大通道,该通道由东线、中线、西线三条主干线及多条分支线和多种运输方式组成,并与东西向的通道线路相互交叉、交汇,形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西部通道网络,为西北与西南之间以及西部各地与华中、华南地区的经济协作提供坚实的依托条件。南北通道的主要功能是为沿海、沿边城市向西北内陆地区延伸辐射带动作用和内陆地区发展对外合作提供桥梁,降低内陆省区进出口产业及对外投资、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发展旅游业等领域的运营成本,拉动越来越多的关联产业发展,形成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形成俄罗斯—蒙古国—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东盟国家这一大型跨国经济带,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相互交叉、融合,将中国—中亚—西亚走廊、中蒙俄走廊与中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海上走廊、中泰新走廊、中缅印孟走廊等连成一体,为"一带一路"轴带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促进沿海、沿边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深化分工协作,提升互补优势,形成日益发达的"西北—西南经济协作区",并进一步发展为上合组织和东盟国家的国际经济协作区。应当将西部南北通道建设确定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采取"一揽子"的综合性政策和规划方案,分期分批建设由多种运输形式组成的集束型交通干线和重要支线、辅助线,提高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西部各省(市、区)要联合商定共同的建设方案和重大工程项目,同时规划和实施与通道建设相配套的引水工程、能源开发和电力输送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城镇和城市群建设工程;争取中央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战略性和公益性投资、区域增长极体系建设和组织区域战略协作等方面给予重大政策支持。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丹 孟恒宇
文章基于2000~2014年世界42个主要经济体MRIO及环境账户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贸易规则深化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贸易规则深化能够显著降低缔约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该结论通过了多项稳健性检验。(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贸易规则深化主要通过强化双边价值链关联、加强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替代、加强数字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实现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流动类条款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最强,贸易环境类次之,隐私保护类条款最弱;数字贸易条款总体完善对污染密集型行业和非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减排效果更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文章对推动高水平数字贸易规则签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推进数字经济建设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杰 邓茂杰 刘殿国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世杰 邓茂杰 刘殿国
综合社会嵌入性理论与经典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将贸易引力模型中的经济因素作为层一变量,将社会嵌入性理论中的认知、关系、结构、文化和政治嵌入作为层二变量,采用多层统计分析工具,运用2002年~2014年中国与2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贸易数据,实证分析影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核心因素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存在较大差异,且这种差异多由各国的社会嵌入性因素造成;GDP、贸易条件、科技应用水平以及认知、文化和结构嵌入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文化和结构嵌入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还兼具间接影响;文化嵌入会削弱GDP对文化贸易的正向影响,结构嵌入能增强GDP对文化贸易的正向影响、削弱科技应用水平对文化贸易的正向影响。因而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增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社会嵌入性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