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88)
- 2023(17530)
- 2022(14841)
- 2021(13896)
- 2020(11670)
- 2019(26638)
- 2018(26182)
- 2017(50528)
- 2016(27151)
- 2015(30247)
- 2014(29696)
- 2013(29618)
- 2012(27022)
- 2011(24071)
- 2010(23864)
- 2009(22581)
- 2008(22096)
- 2007(19173)
- 2006(16914)
- 2005(15130)
- 学科
- 济(116878)
- 经济(116739)
- 业(97443)
- 管理(88813)
- 企(85823)
- 企业(85823)
- 方法(53338)
- 数学(43076)
- 数学方法(42700)
- 农(34773)
- 财(33886)
- 业经(32977)
- 中国(30793)
- 贸(28667)
- 贸易(28653)
- 易(27867)
- 农业(24168)
- 务(23791)
- 财务(23726)
- 财务管理(23698)
- 企业财务(22400)
- 制(21595)
- 地方(20946)
- 技术(20746)
- 理论(20336)
- 和(20109)
- 学(20083)
- 划(18097)
- 策(17802)
- 环境(17058)
- 机构
- 学院(386680)
- 大学(384179)
- 济(166729)
- 经济(163720)
- 管理(156306)
- 理学(134974)
- 理学院(133623)
- 管理学(131753)
- 管理学院(131050)
- 研究(127163)
- 中国(98550)
- 京(81066)
- 财(75220)
- 科学(74725)
- 所(62534)
- 财经(60684)
- 农(59866)
- 研究所(56614)
- 中心(56493)
- 经(55405)
- 江(55082)
- 业大(54161)
- 北京(51206)
- 经济学(50699)
- 范(47577)
- 师范(47216)
- 农业(46815)
- 院(46301)
- 经济学院(45951)
- 财经大学(45062)
- 基金
- 项目(258113)
- 科学(204881)
- 研究(192908)
- 基金(189676)
- 家(163520)
- 国家(162142)
- 科学基金(140688)
- 社会(124540)
- 社会科(118139)
- 社会科学(118112)
- 基金项目(99988)
- 省(98745)
- 自然(89335)
- 自然科(87293)
- 自然科学(87274)
- 教育(87058)
- 自然科学基金(85750)
- 划(82198)
- 编号(78217)
- 资助(77764)
- 成果(62611)
- 部(57950)
- 重点(56977)
- 创(55400)
- 发(55357)
- 课题(52641)
- 国家社会(51802)
- 创新(51155)
- 教育部(50401)
- 人文(49722)
- 期刊
- 济(184201)
- 经济(184201)
- 研究(116777)
- 中国(68411)
- 管理(60605)
- 财(59231)
- 农(55805)
- 学报(54373)
- 科学(52837)
- 大学(42146)
- 学学(39836)
- 农业(39265)
- 教育(37121)
- 技术(33517)
- 融(32867)
- 金融(32867)
- 业经(31427)
- 经济研究(30454)
- 财经(29978)
- 经(25869)
- 问题(24680)
- 贸(23648)
- 业(22649)
- 技术经济(21045)
- 国际(20393)
- 世界(19312)
- 现代(18629)
- 商业(18194)
- 科技(17382)
- 理论(17362)
共检索到569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雅舒 程宝栋 缪东玲
基于贸易增加值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造纸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贸易利益。结果显示:中国造纸业的国内增加值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实际获利逐年递减;中国造纸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程度不断加深,出口附加值比重却没有相应地提升,贸易利益呈现量大利小的局面,与世界造纸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基于中国造纸业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造纸业贸易利益的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利益 增加值贸易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方淼 姚茂元 鲁晨曦
国际贸易利益是衡量一国是否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参考价值指标之一。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增加值贸易依然是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热点。相比较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而言,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测算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真实获利情况及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显得更具实际意义。系统梳理了国际贸易文献中关于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国际贸易利益研究的演进过程,归纳和评述了测算增加值贸易的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成果,以及我国林产品贸易利益研究存在的缺失,进而对中国林产品贸易获利情况重新进行审视,对中国林产品贸易的发展进行新的定位。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贸易利益 林产品贸易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利益 增加值贸易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利益 增加值贸易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丹青 于津平
文章通过构建以出口产品最终吸收为标准的双边国家、部门及一国对外总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框架,弥补了现有研究依赖产出或出口内生变量核算增加值的不足。在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美双边贸易增加值构成及利益分配进行重新测度后发现:中国对美出口创造了全球生产模式下的"多赢"格局,但贸易利益分配越发不利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不断下降揭示出中国以传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获利能力正逐渐减弱;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已成为中美双方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领域;培育和提升服务业价值增值能力是未来中国获得更大贸易利益的关键。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双边贸易 贸易利益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丽娟 赵佳颖
本文利用增加值统计与要素收入分解方法对基于GVCs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电子与光学产业为例,中美贸易并不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技术和要素禀赋共同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 1995—2011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一直低于"1"的平衡状态,中美相对要素实际收入的下降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在双边贸易利益分配中美方获益相对较大; 1998—2005年,伴随两国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下降,初始比较优势的强化使得美国的相对贸易利益增加; 2006—2009年,随着技术差距扩大幅度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减小,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上升,两国贸易利益分配趋向平衡;中国在高技能劳动的利用上具备潜在比较优势,但相对于要素禀赋的优化,技术的滞后调整削弱了中国在贸易利益分配中的获利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洋
文章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增加值视角核算2015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27个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数量和转移方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刻画贸易隐含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解析隐含碳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碳转移量呈现通达性、复杂性、异质性的网络结构,隐含碳的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块模型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碳的现象。QAP回归结果显示,地理因素、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对碳转移空间关联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雪阳 郭王玥蕊
将全球价值链多阶段生产这一重要因素纳入贸易模型中,运用结构引力模型和具有多重高维固定效应的泊松回归方法(PPMLHDFE),选取2012—2017年66个经济体贸易便利化水平和17个制造业双边增加值出口数据,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1)贸易便利化对增加值贸易具有积极影响,且这种促进作用可以通过成本节约渠道实现;(2)贸易便利化对处于全球价值链上不同生产阶段的中间品和最终品增加值贸易具有异质性影响,贸易便利化对最终品增加值贸易的影响效应更大;(3)贸易便利化会影响不同收入经济体的增加值贸易构成,中高收入经济体的相对变化最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袁凯华 彭水军 余远
本文在Novy(2013)的基础之上,利用1997年、2002年和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首次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进行了我国区际贸易成本变动的测算与分解。结果显示:首先,不同于传统贸易流量的测度,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的测度表明,1997-2007年的区际贸易成本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其次,尽管当前的区际贸易成本有所下降,但是这种下降主要体现为以内陆地区和初级产品带动的低端化整合。最后,进一步利用双边分解,本文发现低端化整合的迹象可能在于邻区偏少、产业同构度过高与政策缺失下,东部沿海地区更多利用国外需求进行替代所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依赖程度提升,区际分工整合将会面临"初级产品分工整合加快→服务行业过度出口→遭受出口俘获→初级产品分工整合进一步加快"的恶性循环。因此,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扭转市场分割激励、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区际整合质量。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史巧玲 赵玉焕
利用WIOD数据库及KWW分解框架对1995~2011年中国总出口额进行分解,得到35个部门出口增加值。在此基础上,从两种统计方式对比角度,测算分析了中国总体及不同行业的增加值比较优势(VRCA)与贸易总额比较优势(TRCA),同时与美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式下,中国总体对外贸易表现为比较劣势,制造业部门VRCA较为明显但长期呈下降趋势,服务业VRCA呈上升趋势,1995~2011年间部分部门的比较优势出现逆转。相对于VRCA,TRCA对中国总体对外贸易真实比较优势高估了约12.94%,制造业部门的比较优势高估程度更大;从行业分类来看,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更为显著。从中美对比来看,美国总体VRCA与中国水平相当,但其优势部门集中于中高技术制造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总额统计方式低估了美国总体尤其是服务业部门的真实比较优势。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比较优势 动态演变 中国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缪子菊
本文利用总贸易核算法和最新的WIOD数据库,将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贸易进行了完全分解,测算了中美双边贸易中的实际利益。结果表明:(1)以贸易总值衡量和以增加值衡量的中美双边贸易存在显著差异,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2)以贸易总值衡量,中国制造业对美国存在大额顺差,但以增加值衡量可以发现,顺差实际来源于隐含在中国出口中的其他国家的国外增加值,因此中美双边贸易中,尽管制造业出口贸易顺差在中国,但真实利得并不在中国;(3)从服务业来看,中国是贸易逆差国,且逆差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中美贸易 附加值 真实利益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韦倩青 张朝帅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的中间产品贸易存在逆差,而最终产品贸易存在顺差。那么中国货物贸易的贸易竞争力究竟如何?研究结论认为:第一,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并基本呈现不断攀升趋势;制造业分行业之间的贸易竞争力差别很大。第二,总贸易口径下的贸易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大部分制造业的实际情况。第三,造成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偏离实际情况的原因与该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郑国姣 杨来科
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的背景下,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更能准确的评估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贡献和具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的视角综合考虑了服务业嵌入在制造业的间接出口,对中日服务贸易直接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中日双边服务贸易重要性差异,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势产业情况再次进行了分析考察。研究表明:中日服务业在增加值核算法下与传统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差异上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对中国而言,双边服务贸易重要性逐渐下降,日本则相反;传统贸易核算法低估了中日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中日在服务贸易上互补性明显,中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而日本则在资本、知...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戴枫 周天怡
构建了多国模型中双边增加值贸易的解构模型,并利用2016年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增加值贸易及总值贸易的数据,结合中美贸易失衡的扭曲程度指标的构建与测算,从总体和结构两个层面对中美增加值贸易进行了失衡分析和全球价值链地位分析,还原了中美双边贸易的真实状态。结果显示,总体上,双边总值贸易失衡比增加值贸易失衡平均每年高估了20.17%;美国出口中的回流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出口中的回流比重则是逐年上升;自2010年起中国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率逐渐下跌,而国内增加值率开始上升,这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在改善。结构上,中国对美国各行业增加值贸易以顺差为主;制造业的双边总值贸易失衡比增加值贸易失衡平均每年高估了96.30%,并且中国主要制造业部门对美国的增加值贸易出口均小于总值贸易出口,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仍然需要继续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在新兴服务部门,美国相对中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而在建筑业和一些传统服务部门,中国相对美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玮瑛 黎峰
该文通过构建增加值贸易分解模型,从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等层面对中印双边贸易收益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传统统计口径下的中印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在中印双边贸易中,中国对印度出口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约为七成五,而印度对华出口的贸易收益率约为六成。中国对印度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制造部门,而印度对华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部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