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58)
2023(6021)
2022(5178)
2021(4684)
2020(3980)
2019(8992)
2018(9105)
2017(16388)
2016(8429)
2015(9200)
2014(9149)
2013(8891)
2012(8287)
2011(7568)
2010(8044)
2009(7642)
2008(7729)
2007(7324)
2006(6666)
2005(6134)
作者
(22942)
(19358)
(19312)
(18072)
(12329)
(9256)
(8710)
(7292)
(7232)
(7106)
(6468)
(6460)
(6454)
(6330)
(6008)
(5798)
(5701)
(5666)
(5617)
(5417)
(5047)
(4634)
(4562)
(4514)
(4358)
(4329)
(4288)
(4272)
(3921)
(3760)
学科
(32945)
经济(32911)
(32512)
管理(31674)
(28468)
企业(28468)
(17977)
贸易(17963)
(17434)
技术(15083)
方法(12375)
技术管理(11803)
中国(10666)
业经(9323)
(9285)
数学(8975)
数学方法(8868)
(8457)
(8188)
理论(8141)
地方(7683)
(7387)
(6641)
银行(6634)
(6408)
(6303)
教育(6194)
关系(6159)
农业(6121)
(5799)
机构
大学(125420)
学院(124945)
(56591)
经济(55566)
管理(48909)
理学(41176)
理学院(40799)
管理学(40361)
管理学院(40101)
研究(38944)
中国(30010)
(26381)
(25146)
(21606)
财经(20358)
科学(20124)
(18146)
中心(18105)
(18096)
经济学(17567)
(17188)
(17134)
师范(17037)
研究所(15822)
经济学院(15763)
北京(15685)
(14938)
财经大学(14647)
商学(14454)
商学院(14299)
基金
项目(75777)
科学(61507)
研究(61112)
基金(54711)
(45836)
国家(45392)
社会(40718)
科学基金(40049)
社会科(38827)
社会科学(38822)
(30944)
教育(28511)
基金项目(28443)
(24905)
编号(24317)
自然(22992)
(22584)
自然科(22556)
自然科学(22554)
自然科学基金(22203)
成果(21039)
资助(20766)
创新(19949)
课题(17647)
(17066)
重点(16917)
国家社会(16902)
(16846)
(16457)
(15719)
期刊
(66237)
经济(66237)
研究(44307)
中国(28331)
管理(22556)
(21063)
教育(19617)
学报(14491)
科学(14450)
(13474)
(12692)
金融(12692)
(12383)
技术(12306)
大学(12231)
财经(11307)
国际(11254)
业经(11055)
经济研究(10987)
学学(10890)
问题(10081)
(9969)
科技(8309)
图书(7930)
农业(7809)
技术经济(7750)
(7599)
论坛(7599)
商业(6846)
世界(6552)
共检索到204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文朗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论的再思考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张文朗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于50年代初提出的,它至今仍是分析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得失的有效工具。但这一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对此,本文试从这一理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应用中所暴露出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彬  张澍  
本文采用美国与世界各国在各种商品门类中双边贸易的细分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及反事实估计的方法对美国在NAFTA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分析,测定1994~2003年的十年中NAFTA给美国带来的静态效应及其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并在理论上发展和验证了测定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计量方法。分析的结果显示:除STIC中的第8类商品外,NAFTA给美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明显大于贸易转移效应,而且除第3类和第9类商品以外,其他各类商品进口中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都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此外,NAFTA十年来对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生了约2.5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曹亮  蒋洪斌  陈小鸿  
贸易引力模型是分析双边贸易流量常用的模型工具。本文采用CEPII数据库中1995—2010年中国HS-6位数进口贸易数据,将CAFTA看成一种政策项目,使用倍差法与贸易引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观产品层面上估算了CAFTA成立对中国进口流量的影响,并利用Heckman两阶段估计法处理零贸易流的样本问题。结果表明,CAFTA的建立对中国进口流量存在扩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但并没有发生贸易转移效应。如果忽略零贸易流导致的样本问题,混合OLS回归将使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从Heckman两阶段估计结果看,CAFTA的建立使得2004年后中国从东盟进口的贸易额年平均增长20.44%,同时使中国从非东盟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婕  许振燕  
本文从实证角度出发,运用区域内贸易比重法、巴拉萨模型,RCA指数等工具,分析了CEPA自签署以来祖国内地和香港的静态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群飞  孙跃兰  
2007年7月1日,《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推动了中巴双方的经贸合作。文章运用巴拉萨模型检验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根据实证的结果得出中巴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无论是对区内两国的贸易创造还是对区外国家的贸易转移效应都不明显,应利用中巴双方产品结构的互补性,促进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符大海  曹莉  
本文在全球区域贸易协定向深度一体化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构建各国区域贸易协定中环境条款的深度指数,利用扩展的结构引力模型,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双重视角全面考察了区域贸易协定中环境规则对各国污染密集型产品和绿色产品出口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环境条款深度的提高,区域贸易组织成员方之间的污染密集型产品和绿色产品出口均显著下降,且该效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异质性分析显示,缔约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和制度质量对环境规则的贸易效应有重要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缔约方之间污染密集型产品和绿色产品的出口会随着缔约方与非缔约方的环境保护条款加强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这些结论对各国通过区域贸易自由化来实现本国对外贸易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亮  陶红军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当前中国参与的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谈判,可能对中国的猪肉贸易产生影响。本文在估算中国猪肉产品的进口需求价格弹性和非关税壁垒等值的基础上,运用局部均衡SMART模型模拟分析了RCEP对中国猪肉贸易产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短)期分析场景下,RCEP生效后中国都将获得正的猪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虽然RCEP将促进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之间的猪肉贸易,但是对中国与传统猪肉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影响不大。在RCEP谈判要价过程中,中国的猪肉贸易政策可以更加宽松一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申皓  杨勇  
在概述战后非洲一体化发展总体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实证分析方法,选择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为研究对象对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客观评估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静态福利效应提供一种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贸易创造及贸易转移效应,成员国从一体化中获得的福利收益是有限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曹亮  蒋洪斌  黄羽  
本文首先以引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倍差法引入衡量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的虚拟变量构建了一个基本模型,然后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处理零贸易流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最后对混合OLS方法与Heckman两步法做了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存在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但却没有显著的计量结果表明存在贸易转移效应,而运用混合OLS的方法将会高估实际的贸易创造效应;中国与东盟农产品领域的合作水平相对落后于世界水平,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亮  陶红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永亮  
本文基于移民网络变量考察了中国与28个样本国的双边贸易流,通过标准模型(STD)和成本对称模型(STC)的识别发现,3组指标(累积规模、相对规模和技能型移民网络)较一致表明移民网络对中国对外贸易具有积极贡献;研究还发现移民网络的成本克服效应在新兴经济体(拉美和非洲)更为显著,即移民网络更为稀缺;而贸易创造的移民消费偏好效应在亚洲和北美更为突出,表明华侨移民集聚规模的重要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赵金龙  张蕊  陈健  
文章基于1996~2015年间十四个国家的宏观与微观出口贸易数据,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CNFTA)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CNFTA的建立使得中国和新西兰之间的年平均贸易额增加了15.7%;第二,无论是从出口还是进口角度,中新FTA均存在正向的贸易创造效应,且进口创造效应高于出口创造效应;第三,中新FTA不仅促进了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而且促进了两国对区域外非成员国的出口和进口;第四,CNFTA对两国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鸿  
华人已成为日本社会重要的一个部分,华人对中国产品的消费偏好和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推动了中日贸易的发展。本文结果表明,日本华人的进口创造效应大于出口创造效应,2005年日本华人边际出口创造额和边际进口创造额分别为2336、6520美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芬  刘宏曼  
本文基于进口需求模型,采用SYSGMM方法,并结合反事实估计,测算我国多个自贸区对中国农产品进口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新西兰自贸区、中国秘鲁自贸区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中国新加坡自贸区、中国瑞士自贸区对中国农产品进口既不存在贸易创造效应,也不存在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创造效应较大,并且存在较长的持续性;中国新西兰自贸区、中国秘鲁自贸区贸易创造占贸易增长比例较大,其中中国新西兰自贸区效应逐年较稳定的递减,中国秘鲁自贸区变化幅度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