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93)
2023(11780)
2022(9713)
2021(9197)
2020(7737)
2019(17693)
2018(16890)
2017(32848)
2016(17433)
2015(19479)
2014(18796)
2013(18919)
2012(17639)
2011(15960)
2010(15646)
2009(14936)
2008(14881)
2007(12832)
2006(11076)
2005(10145)
作者
(50051)
(41633)
(41609)
(39520)
(26667)
(20200)
(18842)
(16307)
(16184)
(14577)
(14528)
(14006)
(13221)
(13165)
(13080)
(13009)
(12466)
(12137)
(12053)
(11968)
(10366)
(10149)
(9959)
(9491)
(9465)
(9413)
(9172)
(8888)
(8218)
(8110)
学科
(75146)
经济(75056)
(52667)
管理(50464)
(40569)
企业(40569)
方法(40204)
数学(37242)
数学方法(37096)
中国(23575)
(23378)
银行(23232)
(22980)
(21788)
(21485)
(18591)
(18425)
贸易(18410)
(18069)
(17608)
金融(17608)
(15145)
财务(15139)
财务管理(15109)
企业财务(14533)
业经(14058)
农业(12678)
(12401)
制度(12395)
(11466)
机构
大学(252869)
学院(246936)
(116988)
经济(115234)
管理(99333)
理学(86127)
理学院(85285)
研究(84579)
管理学(84302)
管理学院(83867)
中国(78746)
(55780)
(52102)
科学(46836)
(45312)
财经(45257)
(41796)
(41532)
中心(40977)
经济学(38825)
研究所(37780)
业大(36119)
农业(36037)
经济学院(35451)
财经大学(34562)
(34452)
北京(32977)
(29990)
(29562)
(28808)
基金
项目(167548)
科学(134184)
基金(130000)
研究(116763)
(114612)
国家(113729)
科学基金(98104)
社会(81443)
社会科(77609)
社会科学(77590)
基金项目(68370)
自然(63445)
自然科(62114)
自然科学(62093)
自然科学基金(61135)
(59321)
资助(54018)
教育(52552)
(51793)
编号(42166)
(40068)
重点(37536)
国家社会(36189)
教育部(35155)
(35062)
(34161)
人文(33511)
成果(33325)
创新(33002)
科研(33002)
期刊
(114153)
经济(114153)
研究(78911)
(46926)
金融(46926)
中国(44629)
(42695)
学报(39789)
(39089)
科学(36874)
管理(33523)
大学(30600)
学学(29472)
农业(24007)
财经(23761)
经济研究(20748)
(20130)
(16057)
技术(15643)
业经(15637)
问题(15635)
国际(15283)
(14103)
世界(13706)
教育(13162)
理论(12472)
技术经济(12178)
统计(12054)
(11262)
(11066)
共检索到371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黄秀秀  曹前进  
本文采用中国13家上市银行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贷款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贷款集中度的不同代理变量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可抑制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行业贷款集中度和地区贷款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无显著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地区贷款集中度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依赖于银行规模与其资本充足率,银行规模越大、资本越充足,则风险承担行为对贷款集中度的反应越不敏感。监管部门应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范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风险。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成颂  黄送钦  钱春丽  
公司的治理行为有效地映射了TMT(即高管团队)成员的价值理念。以沪市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TMT的学历、年龄和任期等背景特征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TMT背景特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不同作用路径。具体表现为,银行风险承担与TMT学历程度间呈正相关性;与TMT年龄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存在关系"分水岭",即到54岁的时候,与TMT任期间存在U型关系,但不显著。结论丰富了银行领域"高层梯队理论"研究的证据,也为中国商业银行的人才储备和选拔工作提供了指南。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江伟  底璐璐  彭晨  
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与中国制度环境,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长期银行贷款是否会受到以及如何受到客户集中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客户集中度的上升,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先逐渐增加,随后又逐渐降低,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且这一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在民营企业和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第一大客户为民营企业时,第一大客户销售份额与企业长期银行贷款之间的相关性更强。本文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外现有研究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而且为我国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的视角。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江伟  底璐璐  彭晨  
结合供应链金融的相关理论与中国制度环境,本文实证检验了企业长期银行贷款是否会受到以及如何受到客户集中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客户集中度的上升,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先逐渐增加,随后又逐渐降低,两者之间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且这一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在民营企业和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更强;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第一大客户为民营企业时,第一大客户销售份额与企业长期银行贷款之间的相关性更强。本文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外现有研究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差问题,而且为我国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的视角。表明民营企业通过选择恰当的客户对象和保持合适的客户集中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信贷配给和信贷歧视所导致的长期信贷约束问题,这对于我国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缓解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浩  孙兆东  
本文采用2009年至2020年我国36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研究了政府外部治理效应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政府监管能够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主要来源于银行权益资本比率提升;政府持股一般会提升银行风险承担,主要来源于银行业绩波动性上升,但如果政府为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则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政府公共治理改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政府对银行绝对控股可能会削弱监管和公共治理改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主要由于银行权益资本比率变化。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政府外部治理效能促进银行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斯文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2年间的半年度数据,通过建立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考察了整体衍生品和不同类型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探究了衍生品对银行事前风险和事后风险影响的差异性。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衍生品和按合约类型划分的单一衍生品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并且从衍生品的信贷扩张效应视角阐述了内在的传导机制。研究还表明,与事前风险相比,整体衍生品、利率衍生品对银行事后风险的影响更大,而外汇衍生品则对事前与事后风险的作用趋同,同时从国内银行信贷结构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监管、银行管理层需重新审视衍生品业务发展战略等对策建议...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杨增生  杨道广  
现有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沿袭美国会计领域"内部控制——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引发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式,鲜有探讨其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直接作用。即使少数几篇文章略有涉及,但均将银行从其研究样本中剔除了。鉴于此,现有文献无法回答:对于风险管控尤为重要的银行,内部控制在其经营管理中到底发挥何种作用?为此,论文以20072014年我国1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探索性地从风险承担的视角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发现,该效应在国有控股银行、特许权价值更低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庆君   杨炎明  
能源转型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倾向匹配双重差分模型(PSM-DID)考察能源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转型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相较于银行信用风险而言,能源转型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时效更长。进一步分析表明,能源转型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会受到地区资源禀赋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能源转型风险,完善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顾海峰  戴云龙  
本文选取2007-2017年中国56家银行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贷款集中与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贷款集中的上升会增大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市银行存在市值效应驱动下的过度信贷扩张倾向;高利率货币政策及扩张性货币政策会抑制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并且对上市银行影响更显著;银行规模增大会助推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大银行更具高风险资产配置倾向。宏观经济增速的提高会助推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银行存在顺周期放贷倾向。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唐鹏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建立破产风险指数和不良贷款风险等两个冲击模型分析市场集中度与银行风险承担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自200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在波动中不断降低,于2010年发生"拐点效应",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承担开始下降;银行市场结构对破产概率和不良贷款等风险承担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中国银行业风险承担会因市场集中度增加而上升,因竞争性势力增加而减小。进一步强化银行业的竞争氛围应有利于降低风险承担;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减少经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非正常冲击。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吴小强  
本文采用2006年至2021年36家中国上市银行季度数据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负向关系起中介效应。资本充足率对其起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城商行而言,其中介效应更显著;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股份制行和农商行而言,其调节效应更显著。因此,要有效防范银行风险,就必须适度加强货币政策稳健性,优化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和资本监管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勇  李振  
流动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均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在历次的银行危机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使用2002—2016年中国338家商业银行数据,分析资金流动性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结果发现:(1)具有较低资金流动性风险的银行会承担更大的总体风险,这被更低的Z值和资本充足率,以及更高的风险加权资产比例和流动性创造所证明;(2)资金流动性对银行风险的构成因素产生影响,较低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会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并降低资本水平;(3)资金流动性风险通过银行贷款的中介效应影响银行风险承担行为;(4)在资金流动性风险较低时,较大资产规模、较高杠杆率会抑制银行承担更大风险,在国际金融危机或经济高风险时期银行风险承担较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黄有为  王勇  王继娜  
以来自中国资本市场20082014年16家上市和150家非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对经济迅速下滑和商业银行基于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应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经济平稳期,在经济迅速下滑的收缩期,商业银行会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且在经济迅速下滑期,相对于非上市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会计提更少的贷款损失准备。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的指导,减轻我国商业银行行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应区别对待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运用差别性的政策,尤其是重点做好对非上市商业银行的指导工作。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黄有为  王勇  王继娜  
以来自中国资本市场2008~2014年16家上市和150家非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对经济迅速下滑和商业银行基于贷款损失准备的风险应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经济平稳期,在经济迅速下滑的收缩期,商业银行会计提更多的贷款损失准备;且在经济迅速下滑期,相对于非上市商业银行,上市商业银行会计提更少的贷款损失准备。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的指导,减轻我国商业银行行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应区别对待上市和非上市商业银行,运用差别性的政策,尤其是重点做好对非上市商业银行的指导工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魏雷  王元海  杨志峰  赵照  陈园园  
本文使用我国48家银行机构2013-2021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转变对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种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依次增强;第二,存款保险单一费率机制调整为风险差别费率机制进一步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这种影响也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仍不显著,但对其他四类银行的风险承担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了降低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预期目标。下一步,应当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费率核定制度,探索建立跨周期和逆周期的差别费率制度,提升“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的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