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79)
- 2023(13211)
- 2022(10307)
- 2021(9276)
- 2020(7841)
- 2019(17255)
- 2018(17115)
- 2017(33595)
- 2016(17848)
- 2015(19891)
- 2014(19814)
- 2013(19163)
- 2012(17065)
- 2011(14917)
- 2010(15554)
- 2009(15545)
- 2008(14864)
- 2007(13755)
- 2006(12304)
- 2005(11912)
- 学科
- 业(84667)
- 企(78396)
- 企业(78396)
- 济(76479)
- 经济(76352)
- 管理(71205)
- 业经(30725)
- 财(30440)
- 方法(28977)
- 融(28145)
- 金融(28143)
- 中国(26662)
- 农(26426)
- 银(26233)
- 银行(26223)
- 行(25309)
- 制(24591)
- 务(22706)
- 财务(22668)
- 财务管理(22642)
- 企业财务(21535)
- 数学(20847)
- 数学方法(20734)
- 农业(19514)
- 体(17855)
- 技术(17049)
- 体制(15481)
- 策(15381)
- 理论(15263)
- 划(14725)
- 机构
- 学院(253671)
- 大学(247026)
- 济(112585)
- 经济(110441)
- 管理(101742)
- 理学(85908)
- 理学院(85199)
- 管理学(84253)
- 管理学院(83792)
- 研究(77654)
- 中国(72546)
- 财(59477)
- 京(50600)
- 财经(45913)
- 经(41576)
- 江(40854)
- 科学(40656)
- 农(39751)
- 中心(38883)
- 所(37215)
- 经济学(35326)
- 财经大学(33895)
- 研究所(32549)
- 州(32429)
- 业大(31976)
- 经济学院(31950)
- 北京(31465)
- 农业(30473)
- 商学(30389)
- 商学院(30108)
- 基金
- 项目(156634)
- 科学(126451)
- 研究(120591)
- 基金(116226)
- 家(97675)
- 国家(96731)
- 科学基金(86317)
- 社会(80711)
- 社会科(76681)
- 社会科学(76666)
- 省(62009)
- 基金项目(61087)
- 教育(54381)
- 自然(52523)
- 自然科(51378)
- 自然科学(51368)
- 自然科学基金(50555)
- 划(49491)
- 编号(48453)
- 资助(46338)
- 成果(39291)
- 制(37034)
- 创(36509)
- 业(35702)
- 部(35369)
- 重点(34581)
- 发(34018)
- 国家社会(33930)
- 创新(33256)
- 课题(33053)
- 期刊
- 济(133031)
- 经济(133031)
- 研究(80613)
- 中国(53075)
- 财(51504)
- 融(46727)
- 金融(46727)
- 管理(44405)
- 农(39680)
- 科学(30541)
- 学报(29844)
- 农业(25345)
- 大学(25061)
- 财经(24324)
- 学学(23993)
- 业经(23410)
- 技术(23017)
- 教育(21174)
- 经(20868)
- 经济研究(20408)
- 问题(17094)
- 业(15041)
- 财会(14878)
- 技术经济(14141)
- 现代(13634)
- 贸(13082)
- 世界(12853)
- 会计(12707)
- 理论(12322)
- 商业(12237)
共检索到4032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安磊 鄢伟波 沈悦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重新审视现有文献关于“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抑制了企业金融化”的研究结论,并多角度论证了实证结果的稳健性。研究发现: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明显促进了非国有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贷款利率下限放开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剧了企业金融化,且这种影响在规模较小、业绩压力较大以及实业收益率偏低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主要是“市场套利”而不是“预防性储蓄”。进一步从宏观经济环境、产品市场竞争以及公司内部治理三个维度考察企业金融化治理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及良好的公司内部治理环境有助于抑制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而产品市场竞争反而会促使企业通过金融投资来缓解实业业绩压力。本文有助于重新理解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也为如何治理企业经营“脱实向虚”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志红 刘炳荣
以放松贷款利率管制为准自然试验,基于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产生了抑制作用,但政策效果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机制分析表明,放松贷款利率管制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打破预算软约束,弱化了企业参与影子银行业务的动机;同时提高了银行间竞争程度,减轻了信贷歧视,从而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治理、加强金融部门监管以及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有助于增强贷款利率市场化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效果。研究结论为中国深层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提供新的微观层面经验证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姚荣荣 黄贤环
选取2008~2018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集团设立财务公司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这主要是因为设立财务公司能够减少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务公司的资金归集职能、委托业务职能、资金结算职能、贷款业务职能可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其担保业务职能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同时还发现,国有企业、银企关系较好的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处于货币政策紧缩环境下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金融化抑制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揭示企业财务公司职能与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关系,并为有针对性地防控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风险提供新的微观层面证据。
关键词:
财务公司 金融化 金融资产配置 货币政策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侯聪聪 胡国强 韦琳
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ESG评级能够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和治理环境,在防范经济“脱实向虚”风险中至关重要。以2010—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商道融绿首次发布ESG评级的外生冲击,实证考察了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显示,ESG评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分别抑制了“蓄水池”和“投资替代”动机的企业金融化。异质性分析表明,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存在于行业环境敏感性较高、市场竞争较大、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情境下。经济后果研究发现,ESG评级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能够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充分发挥ESG评级的作用,使企业在责任和利益驱动下,优化资产配置,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林钟高 辛明璇
实体企业金融化现象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证券分析师作为一种典型的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金融化的决策行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公司治理机制要回答的问题。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分析师跟踪会降低企业金融化总体水平,融资约束与第一类代理成本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机制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股东监督和商业信用融资程度低的情况下,分析师跟踪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而金融资产投资偏好的异质性检验则发现,分析师跟踪与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企业短期金融资产配置呈显著的“U”型关系。企业在“脱虚向实”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析师的治理效应,合理配置金融资产,有效防范金融化风险,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邱善运 白俊
手工搜集整理2011—2020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交易数据,讨论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委托贷款这一影子银行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委托贷款具有抑制作用,表现为企业委托贷款发放的概率和规模降低,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降低企业超额银行信贷、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来实现。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金融还会影响企业的委托贷款发放频率及期限,且其覆盖广度与数字化程度对委托贷款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此外,数字金融对委托贷款具有纠错功能,可以修正传统金融中存在的属性错配、脱实向虚以及委托贷款逆信贷周期配置等问题。数字金融在降低企业委托贷款发放的同时,对促进其创新投入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明晰数字金融的微观效应、压降影子银行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志宏 胡公瑾
选取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对会计准则执行与企业金融化展开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会计准则执行对企业金融化表现为抑制作用,并且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不变。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会计准则执行主要通过作用于外部监督、内部控制质量来影响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表明,会计准则执行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投机型金融资产和保值型金融资产相比于投资型金融资产,会计准则执行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且企业金融化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逐利”,而非为了“预防”。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会计准则执行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内在逻辑,为监管部门等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有效执行会计准则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
会计准则 企业金融化 信息质量 实体经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张心怡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脱实向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化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政府补贴对金融化抑制公司经营绩效中具备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削弱了金融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考虑产权性质、行业属性及微观特征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金融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相比较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其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经营绩效 脱实向虚 政府补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张心怡
本文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脱实向虚”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补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化对公司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总体上,政府补贴对金融化抑制公司经营绩效中具备调节作用,政府补贴削弱了金融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进一步考虑产权性质、行业属性及微观特征的影响发现,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金融化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相比较非制造业企业,制造业企业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高股权集中度的公司其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抑制作用更强。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经营绩效 脱实向虚 政府补贴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知 李琪辉 姚巧妮
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本文选取2012—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行为显著缩减了劳动雇佣规模,而员工配置效率并未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提升有助于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增加融资成本和缩减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劳动雇佣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及中长期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企业。拓展性分析发现: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劳动雇佣意愿,扩大就业规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影响,结合监管外生冲击探讨企业“脱虚向实”所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从企业实践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和稳定就业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就业 企业金融化 经济脱虚向实 实体投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邵俊尧 张平
基于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准自然实验,利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20年数据,对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的企业创新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投资水平,而这种提升作用主要通过增加企业长期贷款规模来实现。同时,相对于融资约束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对企业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在融资约束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大禹 谢获宝 邹梦婷
现有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多聚焦于经济后果,鲜有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上市企业2008-2019年数据,借助爬虫技术归集企业年报中的“数字化转型”关键词,刻画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度,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渠道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会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融资状况、生产投入和创新产出产生显著不利影响,进而抑制数字化转型。上述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中国的数字经济与智能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映射,本文对其可能的阻碍因素(金融化)进行细致剖析并详尽刻画二者之间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以期导出科学结论,为政府制定有关数智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投资决策与资产配置提供经济证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亮 梁丹阳 独正元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弥补研发投资市场失灵,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防止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2015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3-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探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通过增加内部现金流缓解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蓄水池”动机,通过提高主业业绩削弱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替代”动机,从而抑制了金融化。与国有企业和成熟期、衰退期企业相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更能够抑制非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的金融化。本文从金融化视角分析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作用效果,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有益补充,对于重塑金融化政策范式,进一步科学优化政策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贤环 杨钰洁
留抵退税是降低企业税负的重要举措,而这一举措能否抑制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利差扩大所导致的“脱实向虚”风险,不仅事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更关系到宏观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文章以财税[2018]70号文的出台为准自然实验,选取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6年第1季度至2019年第1季度的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通过“现金流效应”和“主业投资效应”两条路径,削弱了金融化的预防储蓄动机和逐利动机,进而抑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金融与法制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增值税减税政策和防范化解微观层面“脱实向虚”风险、实现“六稳”“六保”目标提供必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卫兵 王利霞
减税降费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企业经营策略有着重要影响。作为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可能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机制影响企业金融化,即增加企业经营性投资而抑制企业金融化的替代效应,以及缓解融资约束而增加金融资产配置的富余效应。本文基于我国 "营改增"改革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减税降费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机制及程度,结果表明:第一,"营改增"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第二,"营改增"主要通过刺激企业经营性投资的替代效应对企业金融化产生抑制作用,但并未显著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和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第三,"营改增"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强于国有企业,且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存贷比较高的地区。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减税降费政策除了可直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外,对抑制企业金融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