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71)
- 2023(4773)
- 2022(3892)
- 2021(3518)
- 2020(2890)
- 2019(6380)
- 2018(6166)
- 2017(11201)
- 2016(6227)
- 2015(6894)
- 2014(6662)
- 2013(6692)
- 2012(6375)
- 2011(5622)
- 2010(5618)
- 2009(4837)
- 2008(4605)
- 2007(4017)
- 2006(3585)
- 2005(3293)
- 学科
- 济(29986)
- 经济(29972)
- 地方(12447)
- 管理(12128)
- 业(11242)
- 贸(10881)
- 贸易(10880)
- 易(10632)
- 出(10622)
- 方法(10406)
- 数学(9679)
- 数学方法(9593)
- 口(7741)
- 出口(7734)
- 出口贸易(7734)
- 企(7679)
- 企业(7679)
- 地方经济(7571)
- 农(7536)
- 学(7236)
- 中国(7126)
- 财(6020)
- 农业(5168)
- 环境(5022)
- 业经(4877)
- 和(3772)
- 财政(3740)
- 融(3685)
- 金融(3684)
- 税(3680)
- 机构
- 学院(84774)
- 大学(84328)
- 济(35474)
- 经济(34759)
- 研究(33187)
- 管理(29247)
- 理学(25248)
- 理学院(24837)
- 中国(24797)
- 管理学(24251)
- 管理学院(24097)
- 科学(22144)
- 京(17384)
- 所(17104)
- 研究所(15876)
- 财(15694)
- 中心(15485)
- 农(15282)
- 州(14031)
- 江(13986)
- 范(13395)
- 师范(13281)
- 业大(12896)
- 院(12756)
- 财经(12451)
- 农业(12142)
- 经济学(12134)
- 省(11607)
- 经(11357)
- 经济学院(11199)
- 基金
- 项目(63461)
- 科学(50662)
- 基金(46901)
- 研究(44335)
- 家(41948)
- 国家(41682)
- 科学基金(35185)
- 社会(29274)
- 社会科(27859)
- 社会科学(27852)
- 省(25521)
- 基金项目(25168)
- 自然(22777)
- 自然科(22203)
- 自然科学(22197)
- 自然科学基金(21783)
- 划(21243)
- 教育(19563)
- 资助(18392)
- 编号(17011)
- 重点(15323)
- 发(15233)
- 部(13749)
- 成果(13112)
- 创(12767)
- 国家社会(12731)
- 科研(12381)
- 课题(12349)
- 创新(12132)
- 计划(12034)
共检索到128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轶婧 吴起鑫 安艳玲 吕婕梅 陈银波 何守阳
河流不仅是陆地碳循环的通道,也是碳交换的重要场所,而小流域更被认为是陆地碳循环的热点。为探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喀斯特小流域溶解性有机碳(DOC)输出特征,于2017年6月~2018年5月对阿哈湖3条主要入湖小流域游鱼河、白岩河、金钟河河水主要理化特征和DOC含量进行分析,并计算流域DOC输出通量。研究期间游鱼河、白岩河、金钟河DOC含量分别为4.78±2.11、5.61±2.27、7.40±2.51 mg/L,输出通量分别为2.71、2.91、3.82 t/(km~2. a)。结果表明:(1)阿哈湖小流域河水DOC含量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与降雨、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人类外源输入对DOC有显著影响;(2)对比不同河流DOC输出特征发现,小流域通常具有更高的DOC输出通量,特别是受城市输出影响的中小流域,其河流碳过程在碳循环中的贡献可能被低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爽 陈敏 肖尚斌 罗怡君 虞之锋 许浩霆
以鄂西长江中上游分界处的喀斯特小流域下牢溪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对河道内15个观测点进行了间隔半月的现场水环境因子监测、水样采集和室内营养盐分析,以探讨河流氮磷浓度及输出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下牢溪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1.46±0.05和0.02±0.04 mg/L,普遍低于长江流域内其他河流。氮素浓度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年内变化特征,磷素浓度总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与降雨密切相关。河流上游氮磷浓度均较高,受控制流域内农业活动影响较大。流域氮素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性较为明显,磷素浓度对河流附近人为活动及生活污染的响应敏感。流域中全年氮磷输出负荷分别为26.57和0.25 t,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贡献了全年氮负荷的82.0%、磷负荷的83.9%。硝氮和溶解态总磷分别为最主要的氮磷流失形态。夏季受降雨冲刷影响,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占总磷负荷的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关键词:
长江 喀斯特 小流域 氮磷 流失负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涂成龙 陆晓辉 刘瑞禄 李勇 李瑞 孙泉忠 李龙波
由于喀斯特区域表层岩溶带的结构和构造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以及大量缺失定位观测资料,使得该区域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产汇流模型。对特定小流域地表产流输出过程的分析,有利于对流域内部各种水文过程的认识。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一完整自然年的地表产流输出进行分析发现,流域地表径流输出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受雨强和壤中流向地表径流转化过程的影响,5月份的地表径流产流输出为突发衰弱型伴有明显的迟滞效应,其他月份主要为渐进增强衰弱型,迟滞效应较5月份明显减弱;如去除5月份的影响,6~10月份流域地表径流输出量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关键词:
喀斯特 流域 地表产流 输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成 刘丛强 宋照亮 刘占民 郑厚义
该文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山区植物和土壤C、N、S含量特征、垂直变化特征以及植物与土壤C、N、S之间、植物-土壤间C、N、S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植物C、N、S平均含量分别为45.13%、2.02%、0.61%,C、N含量在正常范围内,但S含量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不同植物种C、N、S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壤上植物C、N、S含量差异不显著;石灰土C、N、S含量均高于黄壤C、N、S含量,但两者的C、N、S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程度;植物C、N、S随海拔的变化不明显,而土壤C、N、S均明显地随着海拔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植物C、N、S之间、垂直变化上植物与土壤之间C、N、S的相关关系基本不显著,而...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C分布 N分布 S分布 贵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阳华 秦仕忆 钟欣平
【目的】探明不同小生境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化特征,弄清其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花椒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生态恢复。【方法】选择贵州喀斯特山区花椒林内石槽、土面、石沟、石缝和石坑5种小生境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花椒林下不同小生境0~20 cm土层不同矿质元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石槽、石缝、石沟小生境的土壤pH显著高于石坑和土面;土面、石槽小生境土壤的碳、氮、磷元素含量较高,石坑、石沟则较低;中量、微量矿质元素在不同小生境土壤间变化较小;土壤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与其他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显著,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土壤质量优劣依次为土面(0. 73)、石槽(0. 49)、石缝(-0. 01)、石坑(-0. 46)和石沟(-0. 75)。【结论】矿质元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均较大,将中量、微量矿质元素纳入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土面、石槽、石缝土壤可加以改造利用,石洞、石沟土壤以自然恢复为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月卿 罗鼎 冯艳 彭建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根据贵州省猫跳河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90年、2002年和2007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为喀斯特其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1973年-1990年,由于陡坡开荒以及城镇化发展,流域内旱地、裸岩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田、灌木林、其它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199...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贺中华 陈晓翔 梁虹 黄法苏 赵芳
干旱是全球性普遍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喀斯特流域水文干旱不能简单归因于"气候异常、降水量减少"。论文将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提取土壤类型、土壤相对覆盖度、土壤相对粗糙度、土壤相对湿度的遥感信息;从土壤系统结构与土壤系统功能的关系角度,分析土壤单因素单因子、单因素双因子耦合以及多因素耦合对流域水文干旱影响。研究表明:①土壤单因素单因子对流域水文干旱影响,即是土壤通道对降雨的土壤径流影响的体现;②土壤单因素双因子耦合对流域水文干旱影响,取决于其单因子对流域水文干旱影响的程度;③土壤多因素耦合对流域水文干旱影响,即是土壤通道耦合对降雨的土壤径流影响的综合体现。因此,通过论文的研究,从土壤系统结构的角...
关键词:
喀斯特流域 土壤通道 流域水文干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志才 陈喜 石朋 董贵明 束龙仓 马建良
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是喀斯特地区水文及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分布及其规律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控制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恢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选取贵州普定县岩溶区内典型的喀斯特峰丛山体,利用时域反射(TDR)测定山体不同位置在不同植被覆盖、地形、土壤特征及岩石分布下的土壤含水率,分析喀斯特峰丛山体土壤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山体土壤含水率总体由山体上部向下逐渐减小,土壤含水率随埋深加大显著增加,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总体上植被覆盖地带土壤含水率高于裸露土壤,相同条件下,林地、低矮灌丛、草地对土壤持水性的影响依次减小。岩石上覆土...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俞元春 喻理飞
为了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生物学特性,采集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恢复阶段(祼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和乔木群落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季节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及其总数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从季节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先飞 周运超 张珍明
为研究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基于网格法在后寨河流域挖掘了2 755个土壤剖面,并采集了22 057个土壤样品。分析了后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后寨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主要受人为干扰、土壤厚度与岩石裸露率的制约。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0~100 cm)总体上呈现以下规律:水田>旱地>经果林地>园地>草地>弃耕地>坡耕地>乔灌木林地>乔木林地>荒地>灌木林地>灌草地。后寨河流域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碳密度为8.70 kg/m2,低于中国土壤有机碳平均密度10.83 kg/m2,总有机碳储量为5.39×108kg。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与管理,可以增大喀斯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华林 高华端 杨涛 高儒学 孙泉忠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而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层浅薄,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为了揭示喀斯特小流域不同植被措施减沙功能,在贵州省平坝县典型喀斯特区凯掌小流域野外径流小区定位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流域2010-2012年4个坡面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资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研究在水土保持林(柏树Cupressus funebris),经济林(茶树Camellia sinensis),坡耕地(玉米Zea mays)和撂荒草地4种不同植被措施下径流小区的产沙特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高鹏 付同刚 王克林 陈洪松 曾馥平
为研究喀斯特峰丛洼地小流域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基于规则网格取样(80m×80m),测定了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木连喀斯特小流域163个表层(0cm~20cm)土壤样点基本养分全氮TN(total nitrogen)、全磷TP(total phosphorus)、全钾TK(totalpotassium)、有效氮AN(available nitrogen)、速效磷AP(available phosphorus)、速效钾AK(available potassium)、有机质SOM(soilorganic matter)含量和pH值,并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奚世军 安裕伦 李阳兵 蔡沛伶 龙立美 陈啟英
以小流域为采样单元开展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估,对建立流域景观生态风险预警机制、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格局法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对贵州省乌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及时空特征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1)15年来,乌江流域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其中林地面积增加了2.85%,湿地增加了0.13%,耕地减少了4.52%,其它用地增加了0.02%;(2)乌江流域2000、2005、2010、2015年的景观生态风险度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分别为11.81%、12.05%、13.29%、14.04%,变程分别为10.9、22.8、10.7、12.8 km;(3)15年来,不同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在面积上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其中高、极高风险区面积分别增加了8.46%、5.57%,弱、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减少了6.28%、7.28%。由此可见,由于频繁的人类活动强烈干扰使得流域内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关键词:
乌江流域 喀斯特 景观生态风险 景观格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颜茵
喀斯特地型往往与贫困落后相联系,本文立足喀斯特山区基本情况的分析,对喀斯特山区脱贫道路的选择进行研究,为解决喀斯特山区贫困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
喀斯特 山区 脱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明
孟德斯鸠最早指出人的行为、气质等受影响于所居住的环境。现在我们已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地关系并非简单如此,人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正反馈系统,我们通常提到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即表明了这一点。在贵州自然环境中,喀斯特占有很大比重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贵州经济发展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喀斯特环境中人地关系的认识及我们能否促使这个特殊的人地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变。在贵州各类环境中洼地环境以其聚落的高分散性、喀斯特化干旱及交通、信息的闭塞使得洼地经济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贵州最贫困的经济地域。要促进石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认真考虑重要而棘手的问题,这就是洼地经济的优化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